APP下载

“错题本”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017-03-20梅金福

教育 2016年47期
关键词:错题本倒数定期

梅金福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每个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这些错误同样是一种资源。如果在错误中总结经验,能很好的把错误转化成教学的有利资源,建立并应用好“错题本”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应用“錯题本”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旨在为教学提供参考。

定期归类、整理“错题本”

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好错题。先把做错的题目和错误的解法写在“错题本”上,用红笔标注改正,然后分析并写出错误原因,接着把正确的解法规范的写出来,最后写出易错点、解题技巧、规律等。例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时。课题:倒数的认识。错题:①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②因为和的乘积是1,所以是倒数,也是倒数。辨析:概念“混淆”,对概念中的“互为”没有理解清楚。概念中的“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言的,不能分开,要说谁是谁的倒数,或者谁的倒数是谁,不能说一个数是倒数。正解:是的倒数,或者的倒数是。

针对这个出错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描述倒数的概念,如0.24×4等,每个算式让学生用三种说法来说。

“错题本”利用效率

要想使“错题本”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必须掌握“错题本”的使用技巧。为此教师要监督学生利用好“错题本”,督促学生经常翻阅“错题本”,在空闲的时间再做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解题思路、知识点的印象,必要时把“错题本”里的错题汇总成一张试卷,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前再做一遍。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建立的“错题本”不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互换“错题本”,互相学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时。课题:找规律。题目:第6个图形是什么?第7个图形需要的木棒数是多少?

辨析:没有掌握分析方法,不知道从哪里突破。这道题中第1个三角形用3根棒,第2个平行四边形用5根棒,第3个梯形用7根棒,第4个平行四边形用9根棒,从规律来看,除了三角形之外,平行四边形、梯形循环出现,平行四边形的序列为偶数,梯形的序列为奇数。所以第一问第6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对于第二问木棒数的规律为:对3×n-(n-1)整理为2n+1(n为三角形的个数),根据这一规律得出第7个图形所需棒数为2×7+1=15(根)。

通过以上错题的讲解,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明白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到位,学会全面审题,学会将每一道错题均转换例题,充分发挥错题的应用价值。并且在以上过程中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有助于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定期进行综合讲解

教师可以定期从学生的“错题本”上选择重点突出、有典型意义的错题,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障碍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分数应用题》时。课题:分数应用题。题目:六年级2班和4班共有160本图书,其中2班的图书数目是4班的,问:2班、4班各有多少本图书?辨析:没有掌握用学过的知识做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第一种方法,运用转化法即以分数乘法的意义把这道题转化成比例关系来解答,2班是4班的,转化成2班和4班的比是3:5,2班:160×=60(本),4班:160×=100(本)。第二种方法,根据单位1已知和未知来解答,根据题意2班是4班的,把4班看做单位1,那么2班的本书是1×=,一共有1+=,4班:160÷=100(本),2班:160-100=60(本)。

“错题本”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利措施,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建立题本。例如,针对对不同的题型、知识点分类整理,用不同颜色笔进行标注,课题、题目、辨析、正确的解题过程等都要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知道学生善于利用“错题本”,督促学生定期整理、翻阅、交流“错题本”,并定期对学生的“错题本”进行检查。最后,教师要定期对学生“错题本”上的错题进行综合的讲解,对有典型意义的错题进行集体讲解,使学生对重点的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结束语

“错题本”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错题本”也是教师的反思依据。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建立利用“错题本”的开始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监督、鼓励作用,才能使学生善待错误。并且教师还能够应用“错题本”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教学过程中的薄弱处,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借助于“错题本”,则能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详细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自然每一个错题也就变成了“开启智慧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错题本倒数定期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惊喜倒数日历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