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7-03-20
美育改革须破解“三重三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学校美育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因此,要发展学校美育就必须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摘自2016年9月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新华社记者张逸飞表示:评职称对“靠技术吃饭”的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收入和晋升,也被看做评价个人业务水平和贡献的一把标尺。然而长期以来,各行业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普遍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不分行业特点地把学历、资历、论文,甚至英语、计算机等标准量化为职称评定的“硬杠杠”,逼着专业技术人才为评上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之外耗费大量精力,造成巨大人力资源浪费。
(摘自2016年11月9日新华社)
从来就没有无压力的学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认为: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减负不是目的,要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压力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减负从单纯物理时间上的减少,升级为单位时间所获价值和效果的提升,这才是减负的根本所在。真正该减的应是那些低效的、与学生个体不匹配的学习。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
(摘自2016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海归”为啥变成“海待”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者越来越多,但这只是一种在经济条件允许后的教育路径的选择,无关好坏、优劣。“海待”的增加甚至常态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日韩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曾掀起留学热,但随之也出现了“海待”现象。我想提醒一些热衷留学的同学与家长,试图通过“留学生”这个身份转换的捷径让自己快速升值的想法是不現实的,也是可笑的,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你有真水平,你足够努力。
(摘自2016年11月1日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