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一张夏洛的网
2017-03-20张硕果
张硕果
假如不曾遇见你
我将会是在哪里
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命是否会珍惜……
每次回想自己和新教育的故事,都会想起这首歌。生命因未知和遇见而美丽,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走进我生命中的人和事,就像经线和纬线在相互编织中印证着自己这一段生命的存在。哭过,笑过,感动过,幸福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这些人,这些事。离开他们,生命中的这一段旅程也便成为空白。
1
和大多数年轻的名师一样,自己的专业成长,源于一节省级优质课。1997年,一节精心打磨的省级优质课,成为我专业成长的重要起点。凭借一纸证书,我在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行公认的“名师”。而在此之前,颇具文艺情结的我更愿意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小资生活上,业余生活热衷于服装设计、也拿到了国家级导游员的资质,期待着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的教育于我来说,仍是不远不近的一条平行线,我总是怀着警惕之心,有意地要将它和我的生活区分清楚,总担心自己陷入其中,被所谓的道德模范绑架,成为蜡烛,身心俱焚。
优质课之后,更多的竞赛、评选接踵而至,而我似乎也成了最好的人选。2000年,在几番“过关斩将”之后,我入选河南省中小学百名教育教学专家,先后赴河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修。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让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顶级的课程专家和全新的教育理论带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借助这次培训,我进入了生命中第一个专业阅读的高峰期,不过当时选购的大部分都是课程理论书籍,和自己的实践还存在着一段真空地带。由于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充满意义感,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不安分的我终于又做了一个决定,2003年,我考取了教育硕士,又一次重返大学校园,开始了一种自觉自愿的修炼,这是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刻意规划。读书、听课、查阅资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系统的学习,让自己有了相对丰厚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阅读视野。但修炼的目的究竟何在,对我来说仍是茫然。如何从现实中突围,如何突破自我,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一次次回到自己内心,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渴望认识未知的自己,却总是无法看清楚。这一切在2007年的那个春天得到了彻底改变。
2
2007年,随着工作的调整,当时的我已经成为市教科所一名专职的科研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赴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参加了灵山 — 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次和新教育的美丽邂逅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的教育生命。“……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每天回旋在耳边的是汪峰的那首《飞得更高》,这歌词中所写的不正是自己长久的困境吗?在山里孩子们善良的眼眸中我看到了期待,看到了因为和美好事物相遇给孩子们生命带来的冲击,我突然发现,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美丽而令人陶醉,而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
“把自己打碎,像土粒一样地打碎,这也许是泥土成为花朵的唯一可能。”于是,我放下了之前的所有“辉煌”,让一切归零,我知道,我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寻找一个新的起点。就这样,我从高三历史课的讲台走上了小学二年级的讲台,在一首首美妙的童谣中,在一个个精美的绘本中和孩子们分享着童年的味道。在和儿童交往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意识到,童年的经历、早期的学习对儿童的一生影响深远。贵州回来之后,做一粒新教育的种子成为自己最大的愿望,我义无反顾踏上了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人的道路。原来,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突破自己意味着最大的成长。于是,一所学校接着一所学校,我不断游说,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热血沸腾,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开始行动,一部分老师开始慢慢汇聚在我的身边,形成了我们最初的团队。在一间又一间教室里,我们不断汇聚美好事物,将它们源源不断带到孩子们的生命当中,绘本、童书、电影、诗歌、游戏、音乐、童话剧、大自然……
一路走来,有喜有泪。2010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工作会议在焦作召开,会前的辛苦和忙碌自不必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焦作的新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心。为了较为全面地呈现焦作新教育几年来的成长和收获,我确定此次开放活动主旨是“走进一所学校,透视一个班级,感受一种行动,分享一段成长”,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层面到学生层面,从课堂改革到专业成长,我想从不同的侧面让大家感受新教育带给师生的变化。会议第二天,因为人事的变动,下午我不得不从会议主持现场临时抽身返回办公室重新整理相关材料。焦急,忙碌,疲惫,挑战着我的极限。活动结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尊敬的硕果老师:我是宝应实小的陈兰蕙,这次焦作之行看到您一人奔波劳碌,心中有无限感慨。我本是新教育的过路人,缘识翔宇,沉浸其中后方知个中滋味非常人所能坚守,向您这样的执着者表达崇高的敬意!”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只有深度卷入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辛。但我深知,这样的磨砺,对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已经也不需要用一纸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行走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条短信存在手機里一直没舍得删,偶尔也会翻看,每次想到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这条路上迎着风雨不断前行,就会平添许多勇气。
在我们不断地努力下,新教育最终以课程化的方式进入孩子们的生命,晨诵、午读、暮省成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惊喜让我们感动。2012年,央视读书栏目《我的一本课外书》活动在全国寻找最会读书的孩子,焦作有五位读书少年最终走入央视参加节目录制。阅读,改变着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生命轨迹。2014年5月,河南省校讯通第十届书香班级评选结果揭晓,焦作的成绩再次让人赞叹:近700个获奖班级和个人中,焦作有179个,占据“绝对优势”。有人把这称做“焦作
现象”。
3
此时的教育,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坚持把自己的生命与智慧,与那些具体的教室、课程、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最美好的课程源源不断地带到他们面前,生怕错过了那些成长中的孩子。我开始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故事,关注着每一位老师的悲喜。
“张老师,您好!我是修武二实小程新梅。打扰您了!我根据教材内容,在校讯通上写了几篇数学童话故事连载,有空的话可以看一看。苦于找不到适合孩子们读的数学阅读书,所以试着写了一些,请您指导”。
手机里有很多类似的短信,有团队成员的,也有外地的来访者。我们彼此驯养,相互编织,就像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和那朵玫瑰一样,在彼此的编织中印证着自己这一段生命的存在。因为这样的相互编织,越来越多的人走在了一起。
焦作修武第二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在随笔中写道:“生命中都有光,有的人暗淡,是因了遮蔽,因了蒙尘。除去这些尘埃与遮蔽,生命的光辉一定散发出其应有的光彩。再活一次,让光出来。”
新教育让很多老师有了“重生”的感觉,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2012年,我们开始致力于教室建设,致力于“缔造一间完美教室”,从班级文化、班级课程、班级家校共同体入手,让一间教室的内涵不断延展。“丁香班”“小梅花班”“蜗牛居”“竹节轩”……当
一间间教室拥有了文化、课程和生命,从这间教室里走出的孩子也拥有了不同的生命气象和文化
气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慢慢停滞。就像李霞老师在随笔中说的那样:“坚持,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那是要经受岁月恒久的考验,那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当事人知道。这份承诺,能否兑现,我拷问自己。答案只能是尽力而为。因为,我知道,这只是起点,而没有终点。虽不在乎得到什么,却会意外地得到,比如感动,比如成长。”
走在這条路上,你会忽然发现,原来还有很多的人,和你一样。2014年3月1日,我和童喜喜——新教育的专职义工在焦作重逢。在我眼中,喜喜的优秀是不言而喻的,年轻的八零后作家,率性爽朗,惜时如金,走路做事从不拖泥带水,看人说话总是一针见血。第一次见她,是在2009年海门年会上;第一次“读”她,是她那篇年会后的网络长帖《我要做个新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她,是2011年她毅然决然地成为新教育的专职义工。喜喜告诉我,这次从北京赶来,就是专程邀请我担任全国新教育种子计划项目负责人,希望我能够在更大的平台上引领带动更多的一线教师不断超越自己,成为新的榜样。就这样,在她的软磨硬泡中,我接受了邀约,我俩重新规划了新教育种子项目,贡献着彼此的智慧,乐此不疲。我也因此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贴心的挚友,飓风、蓝玫、清秋、鱼儿……虽然平时大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无论生活和工作,总能做到配合默契。
2014年3月18日,“新教育种子计划项目”的第一次热身活动——种子教师孟州现场会在焦作孟州的韩愈小学和育新小学举办。来自三门峡、安阳、洛阳、漯河的外地市考察团近200人一起参加了会议。在活动现场,来自新教育春季种子党玲芬老师的“丁香班”班级叙事让在场的老师们震撼不已,我们看到了那些浸润在美好事物中的孩子,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生命的场域和高度,看到了一间教室所能拥有的尺度,也看到了一间不平庸的教室是如何一点点变为现实的。而这些成长故事的背后,是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扎实而丰富的新教育课程实践。
2014年5月,“认识未知的自己——全国首届新教育种子教师研修营”在焦作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新教育种子教师200余人相聚在太极故里,在这里,我们为同伴喝彩,也为自己加油,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温暖前行。我们始终坚信,未知的自己在高处。随着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作量也成倍增长,对自己的考验也越来越多。如何引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心怀梦想的老师们挑战自我,不断成长,我也在积极地努力着。
2014年10月,全国种子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顺利开班;
2015年8月,萤火虫之夏暨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二届研训营在山东日照五莲成功举办,参会人员达到700多人,其中还有160多个孩子;
2015年10月,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三届研训营在河南焦作成功举办;
2016年4月,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四届研训营在四川宜宾成功举办;
2016年5月,全国乡村新教育专题研讨会暨全国新教育焦作开放周在焦作成功举办;
2016年7月,萤火虫之夏暨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五届研训营在山东诸城成功举办;
……
2013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位种子教师的来信:
“今天是教师节,我思考了很多,想得最多的就是你。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何其有幸,在生命的拐角处遇到你!
如果不是你,我不知自己还怎样在黑暗中无力地挣扎独自哭泣。是你,给了我改变生命状态的勇气!如果不是你,我不知自己还怎样在教室里混混沌沌地应付完一节节语文课。是你,给了我改变职业状态的勇气!如果不是你,我不知自己还怎样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每天黯然自卑地独自来去。是你,给了我直面他人的勇气。
请记得,你播撒的种子,很多已经茁壮长大,并能够抗衡风雨。”
当一个个老师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我突然发现,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
走在这条路上,是寂寞的,能够坚持下来的,一定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抵御外界各种诱惑的人。走在这条路上,也是幸福的,那些额外的奖赏,那些属于我们的庆典一直未曾远离。
2014年4月11日,在亲近母语论坛的现场,我从梅子涵老师的手中接过了“书香点灯人”的证书;2014年4月27日,在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活动颁奖会上,我们团队的种子教师党玲芬老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选为“河南省第五届最具成长力教师”,《教育时报》给予她这样的颁奖词:“守住自己的教室,将课堂作为教育生命的道场,以自己的理想和坚持,开发出诗意盎然的课程,照亮每一个和您相遇的孩子......”,还是这个春天,我们的秋季种子教师赵素香被评选为河南省特级教师。2014年9月19日,《教育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被“夏洛”们改变的世界——焦作新教育实验七年再扫描》,对我们团队的成长进行了专题报道,也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和团队的成长。
在给新教育种子教师的一封信里,我这样写道:“一粒种子的成长,必须穿越泥土的黑暗,必须经历岁月的磨砺,才能最终完成一朵花的使命,或者一粒种子最大的生命可能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有一天,当我们走进任何一间新教育种子的教室,我们都能够看到充满个性而富有新教育特质的班级文化,都能够分享一年里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所走过的,我们的课程之旅和生命叙事。所有看见它的人,都会说,这是一间多么与众不同的教室,这是一间新教育的完美教室,从这间教室里走出的每一个人是那么与众不同。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愿,它也将是我们团队的愿景。未来会怎样,让我们一起继续书写。”
现实的教育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但并非没有生长的空间。当我们无力改变周围的世界时,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当我们真正改变了自己之后就会发现,周围的世界也因此而改变。
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塑造自我的,并且最终塑造了一个这样的我。和新教育携手十年,初心未改。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个团队的成长,从民间草根,到行政参与,从自发到自觉,我用自己的坚持、坚定、坚韧、坚守让新教育在焦作深深地扎下了根,从关注一间教室,到改变一所学校,再到影响一个地市的教育,在焦作,新教育由一粒种子变为一树硕果。我的足迹也遍布了三十多个实验区,辛苦着,也幸福着。我也曾不断地追问自己,此行目的何在?我想,应该是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老师因我而成长,能够深度参与他人生命的成长,付出,欣赏,喝彩,和他们一起看见未来。这不仅是我对老师和孩子们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期许。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颇多微词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抱怨,我和团队的老师们更愿意把眼光投向内心,面对这样的世界,问问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声,教育之中,犹有我在。
而我要做的和我能够做的,就是像《夏洛的网》中的夏洛一样,为威尔伯不断地织出那些伟大的词语,“了不起” “光彩照人”“谦卑”……并由此来影响这个
生命成长的方向,创造别人生命
中的奇迹,也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奇迹。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