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6A—4S”校企协同方法的工业工程专业改革研究
2017-03-20虞先玉谢乃明
虞先玉+谢乃明
摘要:工业工程是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一不可。由此,结合学校理論知识培养和企业实践优势推进校企合作是深化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文章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培养、教材与教学软件开发、科研教学互动、实践实习环节建设、专业竞赛及推广等六个方面(6A)在选种、培育、发展、升华等四个层次(4S)上论述了校企协同的实施措施和方法。此外,对校企合作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显著作用也进行了讨论和论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业工程;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2-03
一、引言
工业工程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把生产要素(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更富有生产力的系统所从事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活动,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教学本质上包含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两个重要部分。没有工业工程理论指导的企业实践容易缺乏创新动力,离开了企业实践的工业工程理论教学则容易与企业实际脱节而变得空乏。
校企合作是促进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融合的重要办法。关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的培养模式有订单式、“三明治”式、项目合作式、实训基地式、三维式等。王汉成等[2]论述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高校按照签订的培养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Tjosvold等[3]提出了“三明治”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把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校内理论教学、企业专业实习、校内专业学习等三个阶段“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教育模式。马艳秋[4]阐述了项目合作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以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双赢为目的,在高校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Wong等[5]论述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既能满足高校实践教学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教学生产基地的“实训基地”式校企合作模式。常继峰和潘睿[6]提出了企业全过程、深层次、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三维式校企合作模式。
工业工程专业自出现之日开始就时刻伴随着学科融合以及校企协同,对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求较高。因而,工业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除了运用各有所长的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还需要结合专业特色,紧跟“制造2025”等经济社会新发展新问题,推动相应校企合作与协同的研究,不断深化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单位,一直注重发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连接,构建成航空宇航、IBM、百度、阿里巴巴、泉峰、纤科、佑佐等50余家制造或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企业集群,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六方面四层次“6A-4S”校企合作与协同方法。
二、“6A-4S”校企协同方法
“6A-4S”校企协同方法是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培养、教材与教学软件建设、实践实习环节建设、科研教学互动、成果交流与推广等六个方面(6A)依次从选种、培育、发展、升华等四个层次(4S)开展学校与企业合作,推进工业工程教学改革的方法。“6A-4S”校企协同方法的框架如图1。
(一)教学内容设计
选种:分析当前工业工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相应的教学环节的改进方向,理清所缺乏的技术资料和实验器材,根据需要选择生产制造型、研究型、应用软件型等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
培育:针对关键点,与企业一起讨论和设计教学内容的改进方案,主讲教师在日常的工业工程课程或实验中进行实践和培育。
发展:收集和整理培育阶段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以及企业实际生产的相关建议,同时结合工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因材施教,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设计,逐步发展为成熟的教学新方案和新授课内容。
升华:随着工业工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拓展课程教学涵盖范围和领域,构建既服务于本学校学生学习又服务于合作企业员工理论培训的教学平台。
(二)教学师资的培养
选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除了科研成果外,关注考察教师的专业契合度和企业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选派年青教师到合作企业相关部门和项目组开展交流学习,与企业协调时间,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企业则选派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报考学校的工程硕士、MBA等培训科目或学位学习。
培育:基于校企双方拟定的培训内容,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互访交流,逐步细化和落实培训方案,逐步形成清晰明确的教师赴企业访问和企业到学校授课的常态化安排。
发展:随着校企之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交流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积累经验和知识,在学校和企业形成“传帮带”的专业人员培养传统,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升华:基于前期合作积累,形成工业工程教学师资培养行之有效的模式,打造学校企业综合技能人才的培训平台,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师资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与教学软件建设
选种:研究工业工程教学过程中不足或可以提升之处,分析现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材、实验报告、教学软件的局限,整理和提炼出关键点,选择对口的合作企业协商,补充学校缺乏的实验器材、软件和技术资料。
培育:把教材、教学软件改革与日常教学内容设计改革结合起来,教材和教学软件修改的内容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试讲或试用,并同企业工业工程师讨论,收集反馈信息和建议,逐步完善教材、教学软件。
发展:基于积累教学资料和反馈信息,结合问题导向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发展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学模式应用于面向实际问题的系统教学过程,融合“企业问题解剖”、“典型案例赏析”、“生活实践感悟”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立足于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和提炼革新点、企业实践素材,融入国防特色案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造特色化精品教材。
升华:逐步打造系列高水平教学资源,不断建设出新的国家级特色教学资源(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等),建成系列高水平立体化(教材+课程+案例+视频+习题+网站等)教材与教学资料平台。
(四)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工业工程专业有着极其强烈的“实践需求”。实践基地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校企融合的关键抓手。
选种:对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集成各类外部资源持续关注企业需求,通过对大量各类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有目的遴选创新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种子”。
培育:通过在企业现场和实验室对“种子”的双向培育,促使实验项目持续优化以改善实验室的平台功能,从现实问题中优选有价值的实践教学“种子”,按照强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分层性”和“综合性”特点,通过实验项目的持续优化提升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
扩展:选择势态发展良好的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功能扩展后建设实践基地,同时构建“双赢”的全生命周期基地运作管理制度,促使校企关系更加和谐。根据学校的行业特色和行业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复杂产品制造的实践基地建设,建成知名企业实习和实践基地集群。
升华:建立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化、集成化和共享化”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更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引入知名企业的工业工程案例,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知识化、集成化和共享化,满足了全方位、高要求的实践需求。
(五)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选种:提炼和选择专业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拟定科研项目,根据研究所需要技术、实践数据、软件等选择对口的合作企业,构建合作框架。
培育:以横向项目、论文研究等形式逐步开展研究。建立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导师等方式合作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促进科研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发展:基于合作研究的积累,校企合作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等科研项目,既为企业创新提供活力,也為学校研究提供软硬件支持,再以取得的科研成果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使教改有支撑,科研有资助,学生介入有条件,从而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置的改革落到实处。
升华:学校与制造型企业打造产学研基地,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建设孵化器。全面提升合作研究的层次和广度,构建学校教学科研和企业创新获利的合作双赢平台。
(六)成果交流与推广
选种: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亮点以及潜在的增长点,予以整理和提炼。
培育:对潜在的增长点进行评估和进一步培育,对取得的显著成绩、亮点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教学研究成果向国际国内同行进行分享和展示。
拓展:挖掘和综合校企合作的成果,逐步完成工业工程专业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理论表述,逐步扩大人才培养的示范效应,打造具有系统整体性、综合创新性、全面操作性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的工业工程教学示范平台。
升华: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发起省级国家级工业工程大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全国全省专业学习交流平台;参与组织或举办国家级、省级专业教执委会议,制订专业教学规范,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三、结语
随着“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以提升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工业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凸显,相应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也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企合作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6A-4S”协同方法,并阐述了“6A-4S”协同方法在工业工程专业具体教学改革中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启明张庆庄品.基础工业工程(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14-16.
[3]Tjosvold D,Law K S,Sun H.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teams:The role of conflict type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approaches [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2):231-252..
[4]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Wong A,Tjosvold D,Yu Z.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in China:self-interest,goal interdependence,and opportunism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4):782-791.
[6]常继峰,潘睿.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42-144.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Reform Based on the “6A-4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Method
YU Xian-yu,XIE Nai-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1106,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jor is the enhanc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needs both the theory learning and the actual practice. Hence,combining the theory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actual practice in companie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reform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jor. From six aspects (6A,i.e.,the teaching conten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the development of book and software,the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enhancement of practice and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the implement way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re described in four stages (4S,i.e.,Selection,cultivation,development,sublimation). The significant promo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reform is also discussed and proposed.
Key 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industri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