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与女性监控

2017-03-20吴杏兰黎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吴杏兰+黎莹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媒体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示。网络流行语以一种新型模式重构男性的话语霸权,实现对女性线上监控及线下监控,使社会道德权益无法得到真正体现。本文分析造成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及后果,进而探究规避负面影响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话语霸权;线上监控;线下监控;道德权益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13-02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不平等是社会文化偏见的产物,其延续着一整套父权制的统治逻辑。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是显性的与制度化的。通过漫长的历史抗争,尤其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不断地获取社会地位与合法权益,如经济收入的提高。但男权主义的延续使性别歧视无以根除。女性社会地位的获得不仅需要经济与政治的保障,还需要文化认同的建立。深究根源,这是一个社会道德权益的体现,即哪个社会的女性越得到尊重,哪个社会的道德权益表现得越充分。

二、文献回顾

1.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社会性别的研究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边缘阶段、发展阶段和后现代阶段。前两阶段着重于显性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后一个阶段则着重于隐性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为主要代表。法国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权力学说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在所有社会中,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而是一个测试权力机制运作的很好的领域”。利用这一学说从语言的层面揭示权力在历史文化的深层运作的机制,并着力探索表达女性的历史经验、情感等语言,以及适用于解释妇女的文化困境。

2.话语霸权与女性建构研究。

(1)传统话语霸权与女性建构研究。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指出,妇女拥有的身体和心理是被建构出来的;妇女面临的社会和文化也是被建构出来的。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是一套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贤妻良母等建构了柔弱、温情、顺从的社会女性形象,而将男性塑造成刚强、追求功名、封妻荫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角色。但这种“女主内”的话语特权,也只是源于维护父系社会的稳定需要,是一种霸权下的无权。

男性秩序通过男性统治世代延续。法国布迪厄指出,国家通过父系制来规定私人父系制的规则,其道德秩序是维持男人对女人的优先权。儒家文化则不断强调社会中所有人都遵循儒家的伦理规范,不断建构社会性别,从而实现“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不断地在‘制造性别差异来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将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进行习惯性描述,恰好体现了男性话语霸权的力量。长期的父权制使话语充斥着男性霸权,女性缺少表达事物的词汇,已有的话语很少能够包含两性的生活经验。

由此可见,女性受到男性霸权的语言压迫,这种压迫存根于政治、经济、道德等领域并得以默认甚至合法化。

(2)网络媒介话语霸权与女性建构研究。大众传媒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其话语权力是大众传媒的话语表达被提升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具有控制人的思想意识乃至行为规范的能力,当这种功能被过度发挥时,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便由此而生。研究媒介话语对女性的监控的,不仅只是语言本身,还涉及到通过语言来监控身体。李银河认为,现代社会对身体的规训表面上看上去并不明显,实际上却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网络媒介话语霸权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则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如媒介话语对女性求职、减肥、整容、礼仪小姐、汽车小姐、形象代言人等着装方面的身体控制。范红霞将女性的身体当做一个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来解析媒介身体叙事中的潜暴力话语来揭示一种新的性別歧视的存在。这一系列的研究都揭示了后现代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控制的延续与加强。

因此,网络媒介话语霸权与传统话语霸权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对女性的歧视变得更为隐蔽。男性话语霸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牢固的思想根基,甚至成为一种合法性。“合法性是社会的一个结构成分,也就是说,合法性是由文化图式与文化资源组成的,对社会生活进行界定与规范。我们认为,合法性的持久与力量正来自模式复杂多样的大众意识。我们相信,这些故事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对立加强了合法性的力量。”

三、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后果

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所谓“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对传统词语的解构与重组,使之具有与本义不同又带有娱乐大众且侮辱女性的网络新词,如“绿茶婊”、“黑木耳”、“小三”等。网络流行语属于网络媒介范畴,因其“新颖性”、“一语双关性”而日趋受到网民青睐。本文着重分析其日常运用及如何对女性造成事实上的隐性不平等。

2.网络流行语对女性的线上监控。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主要源于大众传媒需要通过刺激的、新鲜的、对比的形式来吸引网络受众的眼球。另一方面网民的特点是自我认同、固有成见、好奇心与窥视欲、争做“舆论领袖”的强烈愿望,这些特点使得他们面对刺激的、新鲜的后现代流行语时表现出十分亢奋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得他们紧跟舆情,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加工和扩散,从而使其在整个网络中得到广泛传播。而网民的主导者是男性,是社会权力的负载者与审美潮流的掌控者,因此大众文化满足的是男性“大众”们的愿望和欲望。

3.网络流行语对女性的线下监控。网络流行语除在线上传播外,在日常生活中还会蔓延传播。丁和根指出,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种话语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线上虚拟空间不同,网络流行语往往在真实社会中具有某种具体表征,如“绿茶婊”被一些网民用以形容某些女性,然而在日常社会中,“绿茶婊”具有了具体的表征,即与绿茶相关。当女性涉及购买绿茶、饮用绿茶等语言或行为时,她们就有可能被他人所“敏感地”关注与非议,甚至被称为“绿茶婊”。这些尴尬往往引发女性的警惕,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她们尽可能规避与绿茶相关的事物。

四、思考與建议

1.网络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网络媒介是信息的窗口,这就意味着担负筛除负面信息,尤其性别歧视的社会责任。网民有发表言论的自由,媒介有剔除甚至屏蔽信息的功能。但媒介目前主要还是持中立、信息全盘照放的态度,上面所提及的“绿茶婊”、“黑木耳”等相关词语的解释,在百度知道、百度百科就能一览无余。因此,加大网络监管势在必行。应该建立多支维护网络道德安全环境的技术人员,对于散布带有性别歧视网络流行语的网民,可进行屏蔽信息与警告,有必要时可减少甚至取消其发布信息的资格。对于情节严重者,可交至执法部门进行处理。

2.加大网民的监督力度。网民,尤其女性网民,遇到带有性别歧视的网络流行语,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渠道举报或申诉,且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合理、满意答复。只有将投诉建议加以重视与处理,才能提高净化网络的效率。

3.提高女性自我尊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现今中国,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意识并不凸显。对于性别歧视,更多女性保持缄默与接受。女性网民必须对媒体的语言暴力保持足够的警惕,可关注“中国维权网”,了解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绿色通道,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破除男权至上的精神枷锁。

结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来分析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持续的监控,这样的监控既是一种线上监控,又是一种线下监控;既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监控,又是一种女性的自我监控,这种女性全方位的被动监控容易成为一种合法性的文化建构。要真正实现两性平别,仅通过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提高,仍不够全面与深刻,应从社会意识、思维习惯直至文化秩序去改变。话语平等便是其中的较好指标,同时它也是社会道德权益的重要表现。相关建模分析表明,道德权益与性别存在共变关系。只有彻底摆脱男权文化泥沼与阴影,女性才可能真正共享平等,否则女性解放仍为“乌托邦”。而对传统话语进行解构和重组应向着两性平等的社会意识发展,或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严锋.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世纪人民出版社,2007.

Internet Popular Language and Women's Monitoring

WU Xing-Lan1,LI Ying2

(1.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2.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the importance of the mass media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 to a new model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male discourse hegemony,the realization of the female online monitoring and line monitoring,so that social mo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can not be truly refle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situation,and then explor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Key words:network popular language;discourse hegemony;online monitoring;online monitoring;mo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