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高原上的隐秘江南

2017-03-20吴胜春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谷地湟水河谷

吴胜春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两岸重峦叠嶂,峡谷、盆地相间分布,座座峡谷与盆地一束一放,就形成了串珠状的河谷地貌。

较低的海拔、暖湿的气候,同时也让湟水成了一条永不结冰的河流。氤氲的水汽滋养润泽了两岸的山谷原野。

在河谷里,第一次见到有人用玫瑰花瓣和面蒸馍馍,心里既惊叹又新鲜,和着茶水嚼下,玫瑰的清香微甜顿时弥漫口中。

湟水谷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它由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冲刷、侵蚀而成,正是湟水造就了这条串珠状的高原谷地。

湟水谷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北面祁连山横亘,阻隔了南下的寒流;季风气候加上较低的海拔使得这里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自古以来,湟水谷地农业发达,这里集中了青海全省一半的耕地面积,更养育了青海三分之二的人口。

由于湟水谷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部,各种各样的文化在此交流汇聚,于是在如画的田园风光里,又有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风情。

河谷里吟唱的“少年”与玫瑰花馍

在现代人眼中,湟水可不是什么有名的地儿。在《中国河湖大典》上,有关湟水的介绍也是平淡乏味:湟水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包呼图山,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等县市,全长370公里,流域面积约1.61万平方公里。

然而,拋开这些机械的描述,只需稍稍深入,我们就会发现:湟水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北方河流,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世——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两岸重峦叠嶂,峡谷、盆地相间分布,座座峡谷与盆地一束一放,就形成了串珠状的河谷地貌。湟水谷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这里集中了青海全省一半的耕地,更养育了青海60%的人口,省会西宁就坐落在谷地之中。

第一次深入湟水谷地,是经由西宁前往青海湖的途中。出西宁城慢慢西行,渐渐地就看见了黄土台地和山丘夹着的湟水河滩,铁灰色河滩上是棋盘般方正的绿麦地。一溜蹲成并排的花头巾在麦浪上蠕动,那是妇女们在拔草呢,湟水弯曲的长滩在她们身后蜿蜒向远,隐没在几道黄土浅山的背后。更远处,云雾隐隐罩着一线银霞般的雪山,那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了。

开阔的湟水河滩、青绿的麦田、隔断着远方秘境的隐隐雪峰,让我们沉入了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绪中,而这样的轻松、舒畅是很久没有过的了。正要离开,那排成一线的戴花头巾的妇女们忽然唱了起来——“青枝呀绿叶展开了,六月的日子到了??哎哟哟,西宁城街里的尕妹妹,有一股扰人的火??”咿哑的嗓调一跌一扬地起伏着,无顾无忌。同行朋友告诉笔者,这就是“少年”,青海民歌的一种,与“花儿”齐名——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花儿”与“少年”指的是姑娘和小伙子,直到现在才明白是两种民歌,多么浪漫的名字啊,弯弯绕绕的湟水河,竟孕育出了这样的浪漫民风。

顺湟水河谷一路西行,地势渐渐高了起来,向河谷中俯瞰,全部的庄稼、村落和自然环境全都一览无余。那些长着庄稼的一级台地、二级台地在过去都曾是湟水河床,河流冲刷着向下切割,年深日久,原先的河床变成了高高的台地,上面到处是绿得刺眼的庄稼,用专业点的话说,整个湟水谷地就是典型的河谷农业区。

河谷里的居民热情好客。笔者还记得,我们一行人曾到过一农户家作客,刚进屋坐下,主人便捧出个大托盆,上面码着4个大得吓人的馍馍。白馍上有星星点点的紫红色斑点,问了才知道,原来是掺了自家种的玫瑰花瓣。第一次见到有人用玫瑰花瓣和面蒸馍馍,心里既惊叹又新鲜,和着茶水嚼下,玫瑰的清香微甜弥漫口中。在本应粗犷的西北之地,那份雅致与浪漫,就这样不知不觉流露出来。

田园诗画,绘在永不封冻的河流边

如果从宏观上看,整个湟水谷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处,深深凹陷入祁连山南麓的褶皱带里。谷地北界祁连山冷龙岭,南界拉脊山,中部的大坂山为支流大通河与湟水干流的分水岭——自此,湟水谷地就清晰地呈现出了“三山夹两谷”的地貌景观。在这道羽状的谷地里,以湟水河为主干,一条条支流就像鸟羽上的丝毛,从南北两边向中间聚拢。

湟水谷地里,湟水及其支流蜿蜒流过,巧妙地绕过重山阻隔,让那些横亘天际的峰峦成为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北来的冷风寒流,把丰沛雨水和温暖气候留在这一片土地上。

从气候类型上分,湟水谷地位于青海的东部季风区。与青海的“主流”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相比,东部季风区的降水要丰沛得多,湟水谷地的年降水量就有300~500毫米,局部地区甚至可达600毫米。

季风气候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适合农业耕作,谷地中的一些地方,夏季温度接近35℃,这在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是绝无仅有的。较低的海拔、暖湿的气候,同时也让湟水成了一条永不结冰的河流。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的冬天,是青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季。那一年,北方寒流汹涌南下,寒风劲吹,青海绝大多数地方的气温都降至零下30℃,史书上有“冻殍塞野,虽土著、僧侣不可免也”的记录。可就在这个严冬,湟水河依然没有封冻,“湟水中流,霆惊箭激”,升腾的水雾,温暖润泽了两岸的山谷原野。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湟水谷地在很早之前就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世居在这里的汉、回、藏、土等民族,无一例外都从事农耕,种庄稼、栽果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营造出一幅田连阡陌、鸡犬相闻的田园诗画。“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炊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这是清代诗人张思宪笔下的湟水谷地,俨然一派塞外江南的图景。

不仅是风光类似,这里的生活同样也有江南般的婉约。在湟水谷地的农家院里,无论贫富我们都能看到两样东西—— 一是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花坛,上面一般栽种有玫瑰、波斯菊、牡丹、金盏花或是一丛竹青;二是香炉台,也叫“桑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早上,家家户户在香炉台上点燃柏枝、黄香,于是在那袅袅轻烟之中,浓郁的、让人肃穆的神圣气息飘散而出。在庭院中筑花坛种花,这种闲情逸致源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庭院建筑风格,而“桑炉焚烟”又带有游牧民族的信仰色彩了,不同的风格、信仰、文化就这样在湟水谷地中汇聚沉淀,并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谷地湟水河谷
The Kathmandu Valley
加德满都谷地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湟水流域洪水演变特征分析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河谷里的精灵
基于可视性分析的谷地弯曲识别及结构化方法
湟水、河湟地区、古湟中、湟中地、湟中羌等称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