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学习策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18杨时国

物理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送带辨析学习策略

杨时国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江苏 宜兴 214200)

比较学习策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时国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江苏 宜兴 214200)

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形同质异”或“形异质同”的问题,学生常会将其混为一谈.此时,选择适当的问题情境,适时引入比较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辨析和理解.

高中物理;比较;学习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常有“物理似雾里”的感觉,如何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学习策略.比较学习策略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基于学生的真实水平,选定几个研究问题,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辨析异同,整合物理知识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拓展思维宽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将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仅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辨识能力,而且还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混淆,提高思维能力.

2 比较学习策略的流程

比较学习策略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在“情景的设置”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在,选择合适的情景作为教学展开的问题情境.“合适”体现在:① “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能够通过学生的辨析,寻找到“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明确其本质的区别,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② “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适度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较大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求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帮助学生搭建好“脚手架”,逐步提高认识.③ “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诱思性,即“问题情境”要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的欲望.

图1

在教学现场,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感叹:我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们怎么还是“一听就懂,一做不会”啊.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讲的多、快”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生态,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被动接受.奥尔康、金德和申内特研究发现:学生一般能记住他们所阅读过的10%,边做边说时能掌握90%.显然学生的参与度决定了他们的收获程度.因此,在比较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生本交流(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合作(引发争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学生经历自己的思维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实现二次飞跃.

3 比较学习策略运用的案例分析

“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类典型问题,该类问题由于涉及力的分析、运动的分析、功能关系和转折点状态分析等,综合程度高,过程复杂,高一的学生处理起来有较大的难度.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一个基本例题为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比较题组”来整合该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认识,在教师引领、学生对比分析中提升能力.

例题:如图2甲所示,质量m=5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如果用F1=20N的水平恒力拉它时,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2乙所示;如果水平恒力变为F2,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2丙所示.

(1) 求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求拉力F2的大小.

(3) 在拉力F2的作用下运动2s时间后撤去拉力,物体还能运动多远?

图2

具体操作: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在“生本交流”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然后请学生表述,此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

设计意图:本题将“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两类基本问题”和“图像问题”糅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以下能力:

① 读图能力.学生通过审题,会发现题设条件中找不到解决的方向,转而分析图像,意图引导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题目的文本表述,还应该重视题目的各类示意图,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会蕴藏于其中.

② 图图转换的能力.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题意、读懂图像后,还需要将原题图像与物体的实际运动图像进行联系、转换和对接,这样可以更清晰明了过程,便于求解.

③ 该问题看似难度不大,但涉及了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等力学中主要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辨析标、矢量问题的处理策略.

④ 该小题还涉及了多过程问题的一般求解方法:拆分.多过程问题往往是由一个个单一过程串接而成的复杂问题,在实际处理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拆”而解之.

比较题1:如图3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3m/s向右运动,AB足够长.质量m=5kg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到左端A处.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请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

图3

比较题2:若其他条件不变,当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到左端A处,同时用水平恒力F=25N向右拉物体.如图4所示,请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

图4

比较题3:若将图4中的恒力F改为10N呢?

具体操作:本环节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策略,即学生先行审题,后依据教师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表达,其他小组做好相关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回答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设计意图:比较题1是传送带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题,但本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例题与比较题1的对比,明确两者的区别在于“承载物的动与不动”,从而引发摩擦力方向的辨析,进而加深对摩擦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问题的处理做好铺垫.比较题2是比较题1的延伸,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辨析“当物体的速度和皮带速度相同以后物体将做什么运动”,整合使用比较题2和比较题3,可以引发强烈的对比,在比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比较中突破教学难点.当然,该类题型还可以进一步比较——由“水平传送带问题”向“倾斜传送带问题”延伸(如图5).该题与上述其他几题相比较,区别在于摩擦力是作为动力出现的,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方向,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图5

当然,依据本题,我们还可以设计一系列有关功能关系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本题的教学功能.

4 结语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以上案例的设计,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设置“原题—比较题组”的形式,利用“比较学习”策略,化“听”为“思”,在“比较”中辨析,在“问—思”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比较”中深化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

[1] 詹琪芳.比较学习法在“克隆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2014,(9):31-32.

[2] 黄亦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较学习[J].江苏教育研究,2011,(14):37-39.

猜你喜欢

传送带辨析学习策略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浅探传送带模型的分析策略
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模型类”相关试题选登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传送带模型中摩擦力的判断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初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运用现状及因果研究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剖析
幂的运算对学习策略及生活方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