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表达:迈好习作教学的第一步
2017-03-18蔡娜
蔡娜
【摘 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困境谈起,试图以让学生乐于表达为突破口,从紧扣学科特点、丰富语文涵养、夯实“习作底子”;走进儿童世界、鼓励自由选材、打开“习作引子”;注重细节描写、拓宽训练渠道、开出“习作方子”;倡导勤于练笔、赏识点滴成功、引上“习作路子”等四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爱上习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丰富涵养;自由选材;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55-02
作文课上,总有学生唉声叹气,绞尽脑汁也挤不出几个字,对作文“望而生畏”,语文教师也觉得头疼。其实,很多时候,习作教学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一样,放出了恐惧、枯燥、厌倦,唯独把美好的希望关闭在盒子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摆脱习作教学的困境,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乐于表达。
一、紧扣学科特点,丰富语文涵养,夯实“习作底子”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在谈到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时他说,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会成为终身的民族文化基因。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写应以读为基础,而且要与读结合起来。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成为每一位炎黄子孙永远向往的精神家园。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晨读课中抽出20分钟作为固定的古诗文诵读版块,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除了古诗词,也要让学生阅读现代美文,分享读书带来的乐趣。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使学生知道在作文中要学习的是好的词语和描写,而不是文章的文字内容和相同的思想。
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积累,让学生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走进儿童世界,鼓励自由选材,打开“习作引子”
《课标》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国自古就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学生觉得作文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作文的要求与自己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因此,教师首先要让习作“接地气”: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
写作并不神秘,只要善于用你的眼、你的心去发现,用笔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就是一篇好的作文。校园中沸腾的操场、路边娇嫩的小草,路灯下垂柳的影子,菜场里喧闹的人群,只要你仔细观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关键是要有一双“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无限丰富与美妙,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周围世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春天到了,教师可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一路上,孩子们沐浴着习习的春风、聆听着啾啾的鸟语、欣赏着青青的小草。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办手抄报、演讲、课本剧表演、小辩论会等;班级还组成小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热情投入到广阔的社会和生活中去。在平时的小练笔中,还可鼓励学生联系当前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习作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次,一位同事和笔者聊到学生作文的真实性问题:“怎样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来呢?举个例子吧,外面的阳光这么好,这么美,可他们怎么就感受不到,只认为烦闷呢?”笔者说:“你觉得阳光美,为什么一定也要学生觉得阳光美呢?他们觉得烦闷,那你就让他们写出这种烦闷,这不就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吗?相反,你觉得美一定也要他们说美,那才真的让他们人云亦云了。”这位老师听后恍然大悟。对于学生的感受,不要强制性地去要求,任由他们自己发挥,尊重他们的真实的感受,他们的真情实感就会像清泉在作文的字里行间汩汩流出。
《爱弥儿》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人生的各个阶段,各有其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小孩子并非是未成熟的大人,他们已是完全成熟的孩子,是完全成熟的个体。我们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孩子,对于小学生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应“如获至宝”,加以呵护和赞赏。
三、注重细节描写,拓宽训练渠道,开出“习作方子”
小学生在作文时往往只写大略的、概括的印象,缺乏细节的描写,因此写出文章很难打动人心。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一定要充分注重对细节描写的指导,平时多开展一些小练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描写,注重对平时生活的积累。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习作2要求写一篇表达对父母的爱的习作。也许是羞于表达,学生都觉得无话可说。笔者对孩子们说:“其实,亲情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想想父母为你做过的事情,回忆一下你与他们相处的生活小镜头,选择让你感动的事情和同学分享一下,只需说真实的细节,事情越小越好。相信大家都有一颗敏感而善解人意的心。”学生陷入往事的回忆。接下来,孩子们的语言是朴实而真诚的:
病未痊愈的妈妈下了床要给我做饭,没站稳,一不小心跌倒在地。见此情形,我急忙把母亲扶到床上。年幼的我不禁哭了起来:“妈,我不吃饭了,只要你把病养好我就知足了!你呆着别动,我去做饭。”我到厨房里做了两碗鸡蛋面。就在烧开水的时候,我的手一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盛好饭,我用筷子一点一点的给母亲喂饭。喂饭的时候,筷子不时碰到我烫伤的地方,像被针扎一样钻心的痛。但我强忍着,并且带着“舒心的微笑”。(凤《我懂得了那就是爱》)
夜晚,夏日的风清爽而惬意,我的耳边总是回响着父亲那句“对不起”,眼前老是浮现出他那饱经沧桑的脸,那张脸上还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笑意——那笑中蕴涵着无限的愧疚和爱意!(云《父亲的爱》)
越来越多的学生站了起来,教室里顿时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四、倡导勤于练笔,赏识点滴成功,引上“习作路子”
学生作文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孩子在机械的训练下,失去了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因此,习作训练起点和要求不能太高,作文也不要太像作文。不如给作文换个名字吧:练笔、日记等都可以。
在一个新的班级,笔者布置的第一次日记好几个学生没交。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他们一脸茫然:“老师,我们就是不会写作文。”“不会写?”笔者忍着气,“抄总会吧?还不让你抄整篇文章,每天就一小段,行吗?”“那行!”几个小家伙松了口气!“但我有要求: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来抄!比如描写外貌的、语言的、景物的,叙事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可以,每天早上送给我检查,能完成吗?”“没问题!”这下,他们真的每天将“写”的日记交上来。
慢慢地,逐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过了半个学期,几个学生不再被动抄,而是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习作。后来,他们大都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习作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被赏识。将学生引上“习作路子”,最好的“法宝”就是赞美。发现好的文章,就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出其中的闪光点。时间长了,大家都把老师的朗读和赞美看成最高的评价。
让习作教学走出困境,我们不妨帮助学生打开习作这个“潘多拉”魔盒的最底层,把对作文的美好希望放飞在孩子们的心灵天空!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琪,刘春芸.生命是教育之本[J].人民教育,2003,(8).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