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柯立芝繁荣”

2017-03-18张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改

张涛

【摘 要】历史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重视或者处理不当,那么这将会影响到历史新课改的效果。这些问题表现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是当前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柯立芝繁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06-02

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各方面都力图有所创新,取得的成就也是可观的。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些人也许会发现在这“繁荣”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把此时的“繁荣”形象称为新课改教学的“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虚假繁荣,随后紧接着是美国经济大危机)。也许用这个词来描述有点过,但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下面是笔者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柯立芝繁荣”的几点看法及应对措施。

一、“柯立芝繁荣”——教学“无师化”,方法“机械化”

新课程要求在师生关系视野上作比较大的调整,不要像传统教学那样“满堂灌”,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要把历史课当作一门素养的课程,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关系调整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意义是重大的、是根本性的,但也有人将此误解为“不需要教师,让学生完全自主化”或者“教师只是旁观者,处于不作为状态”。主要表现有:一是教学无规划、无系统性,有的教师走向了“三无”之地(“无目标”“无计划”“无教案”),最终甚至无成果;二是教师成为摆设或者只负责管理班级纪律,教师走进课堂,宣布上哪些章节,然后再提几个问题,剩下的事情就是为学生递话筒了;三是教师要么不发表意见,要么立场不明确,过去是什么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现在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敢去否定学生不正确的观点,结果是什么答案都是对的。

二、“柯立芝繁荣”——“机械师”与“小丑”

上文提到课堂的“无师化”,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到底充当什么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正确扮演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呢?当下,“热闹”已成为新课改下历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美其名曰:“课堂的活跃”。课堂越热闹就越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花样百出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追捧的新贵,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适时引导一下,这样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上课也变成了表演,公开课尤为突出。看似一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课,其实质内容却是苍白无力。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新课改所预想的:学生为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学生的辅导员,反而使老师成为“机械师”,而学生成为课堂“小丑”。

三、“柯立芝繁荣”——灵魂的失却

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历史的真正意义,那么即使课堂再活跃,我们都不能称其为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然而,这种现象却经常出现。这是“繁荣”背后存在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泛史化”“去史化”。

“泛史化”就是把历史学科以外的东西,比如把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社会实践等等都看作历史。新课标要求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但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被歪曲、误解和滥用的现象,进入泛历史这样一种境地。比如有一个以“走进家乡”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性活动,要求学生考察本地的经济状况、环境状况及其未来可能给本地带来的影响等,试问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影子吗?这是在学经济,学地理规划。历史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并不是要用其他的学科和社会的实践来取消历史、代替历史成为历史教学的内容,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真谛。

“去史化”即没有历史事实,没有历史过程,没有故事情节,只有背景、原因、意义介绍等,造成一种历史知识的空心化、非历史化。这种现象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比如有教师在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讲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而整整45分钟的时间,真正述及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史实不足5分钟。一句话,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改革的艰巨性被边缘化、模糊化。学生既然感觉不到历史的过程,也就体会不到历史。历史素养不是由历史知识直接转化过来的,也不是由简单的“背景意义”训练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感受、积累、体验、涵养等途径达成的。“去史化”的倾向,及在历史知识问题上采取极端化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除了背景和意义,几乎什么也不是。这也难怪有些学生会说,历史只是背背而已。

“泛历史”“去史化”这些错误倾向,一方面使历史课中的历史元素丧失不少,另一方面又使本来丰富多彩的历史失去其内在的灵魂,剩下的只是一副空架子,使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应对历史教学“柯立芝繁荣”的几点建议

1. 从教师本身来讲

首先我们要改变课堂“无师化”“机械师”的局面或角色。“无师化”“机械师”实际上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曲解,讲要有度,不要满堂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师的讲是不可能退出课堂的。易懂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消化,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浅显易懂的,很多还是要靠老师去分析和讲解。有位著名的老师对教师讲述的重要性和时机选择上做过这样的概括:当学生讨论山穷水尽之时,教师的点拨可以幫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当学生认识误入歧途时,教师的讲解可以帮他们回到正确的航道,当学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散落一地时,教师的概括总结可以帮助他们串成精美的项链,当学生沉醉于感性的小楼春色之时,教师的理性升华将其引入意境高远的别有洞天。这强调了老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要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对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正确反思。在课堂“机械化”的现象下,我们应该反思要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既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又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反思我们是否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等。只有充分的反思,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进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2. 从历史课堂和学生角度来讲

首先,我们要赋予历史课堂真正的灵魂——启迪智慧的人文历史。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可见,历史教育的真正定义在于“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不断锤炼与升扬”。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说,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归根到底,它是生命个体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感的人文的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更多展现历史原貌,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找出对现实生活有用的东西来,从而达到“融古通今”的效果。同时,在历史课堂中也要加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力的培养。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习,不要使他们产生历史无用论,历史学习只用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而是要让他们了解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如果忘记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背叛。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个确切的认识,加上历史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历史课堂上的“小丑”将会成为真正的“主角”。

总之,要想把历史课上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把“泛史化”“去史化”“无中心拓展化”这些不良现象在课堂上去除,赋予历史课堂真正的灵魂,同时更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错误态度,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历史奥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效果达到新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标。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