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土墩墓的起源及特点探究

2017-03-18刘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起源特点

刘浩

摘 要:皖南土墩墓作为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典型的墓葬形式,外形酷似馒头状。这种高高耸起的馒頭状墓葬形式,反映了江南地区墓葬形制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皖南地区土墩墓起源的分析,分析了其所代表的商周时期的文化特色,归纳出皖南土墩墓所具有的特点如平地起封、不设葬具和封土不夯的特点。”。

关键词:皖南土墩墓;起源;特点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37-02

墓葬作为一个民族和地区的习俗,其往往是特定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能够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对生死的观念,是一种经过了信仰和意识刷选下的产物。通过对特定地区和时期的墓葬形式与制度进行分析,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生产、生活的面貌,完整的再现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和阶层状况,知晓不同地区不同人们的心理活动和世界体系,反映不同意识形态和意识情况。皖南地区作为南北区域和东西经济文明的一个衔接处与交汇点,具体是指长江以南的区域,能够展现出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整个古文明的发源与发展。这一地区的墓葬形式非常有特点,尤其是土墩墓,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乃至青铜器时代的产物,能够反映皖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研究皖南地区的土墩墓,对于探索其起源于特点,分析早期土著族群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剖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特征,区分不同地区和区域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一、皖南土墩墓起源

皖南土墩墓是江南地区存世数量最多、保存状况最好、特征最为明显的墓葬类型。从江南土墩墓出土的相关文物看,可以将土墩墓的最早起源追溯到商周时期,从已有的文物和相关的历史看,商周时期社会生产较原始社会有了较大发展,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青铜冶铸业等都已经颇具规模,耕作业、农业、手工业都已经初见端倪,社会分工有了分化,社会各个阶层的组织结构更为复杂,上层阶级的地位越来越高,墓葬形式也逐步兴起。

从一般的土墩墓看,无论是时间和类型,土墩墓的发展都具备了相同的外部特征:或大或小的馒头状堆土墩。一座土墩下面只埋有一座墓葬的,称为“一墩一墓”式;一座墩内上下叠压埋有多个墓葬的,为“一墩多墓”式,后者的形式上更像是一座家族墓葬,看上去也比前者要高大许多。皖南地区的土墩墓与苏南地区的土墩墓相比,又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目前发现的土墩墓看,皖南地区的“一墩多墓”式土墩墓比较少见,目前仅有千峰山的 16 号墩和广德的1、2号墩为一墩多墓。这种“一墩多墓”式的类型,其底部多是呈圆形或椭圆形,大者直径超过 20 多米,墓底高出地面有 3、4 米;而形制较小者,底径也有 7、8 米,高1米左右。 与“竖穴土坑”墓相比,“封土成墩”的土墩墓携带了大量的古文明信息,有助于强化商周时期各类遗址、遗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让学者和研究者比较全面、细致的勾画商周时期皖南古文明的面貌,更加透彻的理解其社会文化性。

二、皖南土墩墓的特点

不同于北方地区的“竖穴土坑”墓,皖南土墩墓在选址上、地貌上、分布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从已经出土的土墩墓看,大部分都呈现出集聚的趋势,“绵延数公里,大小几十处”,土墩墓的发展呈现出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数以千计的特点。具体说来,皖南土墩墓在营建和构造上具有如下特点。

(一)平地起封

皖南土墩墓在选址上,往往会选取平原地形。无论建于何地的土墩墓,其发展都是选择上平坦的土地上或是利用新石器时代的旧址,而不会选择一些较陡的坡面。由于陡坡往往需要整理地形,动工的难度较大,花费的人力、时间成本较平底更多,因此不是首选。即使有特别需要,土墩墓的建造也一般是在丘陵坡上铲出一个平面作为墓底,将相关的尸体和随葬品安放于平整的土面上,利于原有的地形,放在熟土层上。即使是铲土平整,挖掘土坑,但规模往往较小,平整地形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安放方便,基本处于无土坑的状态。平地上建土墩墓,往往也不挖坑穴,直接将尸体墓葬在平整过的土面上。在整理好相关土面后,土墩墓将通过石块、鹅卵石、草木灰、木炭等散水、防潮,达到保护墓地的目的。

(二)不设葬具

皖南土墩墓的另一特点是不设葬具。从已经出土的相关坟墓看,众多土墩墓“未见棺木葬具痕迹”,几乎整个皖南土墩墓都是将尸体直接埋入墓中。这一特点和形式直接导致在挖掘出的土墩墓内,找不到相关的埋入尸骨。从考古学家挖掘的结果看,往往整座墓葬找不到一丁点尸骨,幸运一点的只存有几枚牙齿和一些呈粉状的骨屑。对此,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疑问,一般而言,打开一座土墩墓,找不到尸骸,甚至使学者怀疑馒头状土墩下到底埋藏的是不是墓葬。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与当地流行的某种风俗有关,死者在入葬之前,很多尸体都经过了某种技术的处理,或是销毁了尸体,或是加速了尸骸的腐败。

(三)封土不夯

皖南土墩墓的还具有重要的特点是封土不夯。修建的土墩墓大多是就地取材,依土堆筑,有些大型的土墩墓附近有池塘,有的大型的土墩墓附近就是砂粒、腐朽物的纯净松软粘土。皖南土墩墓依墓地选址的地层土质不同而异,有的是红色粘土层中夹杂较多鹅卵石,有的是田垄间台形基址土块,有的封土中夹杂着一些磨制精细的石器和残破陶片。封土不夯的特点使得土墩墓的土质结构不紧密,对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保护起来非常困难。

当然,封土不夯也并非绝对,在部分皖南土墩墓中,有一些平铺墓中的一层封土有经过夯筑的痕迹,其土质结构较为紧密,能够看到明显的夯层。还有部分土墩墓封土较为含灰白土较多的花土,土质坚硬细腻较为纯净,能够看得出局部地区有较厚的10—15厘米的夯层。

皖南土墩墓作为皖南北部宣武平原上典型的墓葬形式,外形酷似馒头状。这种高高耸起的馒头状墓葬形式,反映了江南地区墓葬形制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皖南地区土墩墓起源的分析,分析了其所代表的商周时期的文化特色,归纳出皖南土墩墓所具有的特点如平地起封、不设葬具和封土不夯的特点。通过梳理土墩墓的起源和特点,探索出一条窥探商周文化、了解华夏文明的途径,希望通过对皖南地区墓葬形式的分析,呼唤起人们保护土墩墓的意识,促进这一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开发与保护。当然在文章的探究过程中,很多的疑问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很多的资料还需更好的收集。

在历史文物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受到日益质疑和挑战的今天,社会很多的观点都认为历史和考古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通过对皖南土墩墓的研究、梳理与归纳,希望重新树立社会重视考古、重视历史的意识形态,以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探索到一条适合的操作模式,将考古与历史进行合理的开发,将皖南土墩墓的建设更好的落实,以此促进新形势下历史研究社会价值与市场开发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陆勤毅.南陵土墩墓的几个问题 [J].文物研究,2010(01).

[2]杨德标.试论皖南土墩墓[J].文物研究,2012(05).

[3]杨楠.商周时期江南土墩遗存的分区研究[J].考古学报,2009(04).

[4]林留根.江南大型土墩墓形制之研究[J].东南文化,2011(01).

[5]李国梁.皖南出土的青铜器[J].文物研究,2010(02).

猜你喜欢

起源特点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