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聊天的趣味性
2017-03-18陈怡霏
陈怡霏
[关键词]聊天;有趣;途径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每天早上捧着一本书吃早饭,拎着书离开家。走在人群中的时候,她右手或者包中总是放着一本书,一坐下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它读起来,即便身边有二三好友,她也很少参与到她们的对话中。但若是谈到什么她感兴趣的东西,她便两眼放光地滔滔不绝地说起来,直到朋友换了话题,她眼中的光便马上黯淡下去,立刻自觉地退出了对话。后来我发现,她参加的对话大抵上都没有和娱乐圈有关的,有关于电影和音乐的讨论时而能听到她的声音,她参加最多的应该是文学方面的聊天吧。可是这方面的话题平时被提及的概率少之又少,所以在我们眼中,她平常不多言语,甚至一天都不会对什么人说上一句话。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挺无趣的人。
身边有很多人,他们努力的吸取各个方面的知识、信息,从时政新闻到花边小报,从科学到玄学,无时无刻地吸取着。因为他们想变得博学,变得有趣。有人会问,好学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吗?诚然,好学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但好学的前提是有求知欲,而只功利地把变得博学当作最终目的的人,真的拥有这种求知欲吗?这样学下去,他们真的能变成他们理想的博学的人吗?王小波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有趣,一种无趣。有趣和无趣看似相对,却不能达到平衡,无趣的人会聚在一起打趣,分开后便又无趣,而有趣的人会自寻乐趣,若是找到了另一个和他一样有趣的人,想必那定是能感受到彼此心中“峨峨兮如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呼唤了吧。无趣之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有趣之人却若蚌中之珠,弥足珍贵。
什么样的人,算是有趣的人呢?趣,有兴趣的意思,在古语里面也有志趣志向的意思。那有趣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了,就是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志趣。
我们说回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女孩,虽然我与她没说过几次话,但是我不同意别人觉得她无趣的看法。我打心底里觉得她是个有趣的人,去年我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看了一场有关罗素的雕塑的展出,她知道后说了一句“恶是枯干。”我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是罗素说的,看我有继续问下去的意思,她便开始和我讲罗素大师的生平,他的创作经历,她讲的时候偶尔会有停顿,甚至会因为突然想起什么要紧的东西,眼中涌出兴奋的光芒。那时我看着她,仿佛在逐渐参透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世界。我心里明白,若不是真的喜欢罗素这个人或者雕塑这门艺术,她不可能有那种炽热如炬的目光,也不能让我听得如此入迷。她与我的对话中没有炫耀知识,没有刻意迎合,只是单纯的对罗素进行了无限深广的剖析。迄今为止,我忘不了那次有趣的对话,和那个有趣的她,那次对话后,我感到神清气爽。
平时我和朋友之间的讨论有很多,涉及面也挺广。在酒桌上火车上会有人畅谈他们所知道的所谓的政治内幕、国际关系,不乏公职人员把工作中一些本应保密的事情当作谈资,博得别人的眼球。甚至还会有两个人为了一个谁都模棱两可的问题大打出手,直到后来我好奇去查资料才知道他们两个都错了,两个人在争论哪个错误的答案是错误的答案,这件事情实在好笑,但唏笑之时,不要忘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话时,虚荣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生怕哪个讨论点是他们不知道的,被对话剖出在外。在这个关系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脉,被无限大的提高。人们都想着能在对话中应和别人然后有机会成为这个人的好友,他们大抵不知道,别人也可能怀着同样的想法,于是本是互相交流的谈话变得功利,变得无趣。如果沟通开始变得无趣,那这个时代的有趣,社会的有趣,不也岌岌可危了吗?
悬崖勒马,做一个有趣的人吧。可是怎样做呢?一个内心干涸的人即使会再多的段子也是一个乏味的人,一个阅历丰富的人即使无语无言也讓人颇为好奇。所以伪装永远是无用的,一个人有趣与否,从眼神中便能看出。如果一盏灯,很久没有擦拭,它的光芒会黯淡下去,人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只追求安逸与舒适,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想过精彩的生活却输不起,那就会变成那久久不被擦拭的灯,在人群中黯淡下去,最后只能凭借微弱的闪烁博得别人的目光。有趣的人是勇敢的,他们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当他们和别人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眼里的是激情和自豪,不是浮夸和矫作,和这样的人聊天自然会觉得他是个有趣的人。
当身边的朋友又在谈起你不感兴趣的话题时,回报他们一个微笑,然后继续忙你自己的事情。当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就加入到聊天之中,这种聊天或许会给你带来更多收获,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趣的人可以让别人看到更大的世界。而很多事情都是像滚雪球一样,你有趣,便会吸引有趣的人,两个人的智慧摩擦出火花,然后你就更加的有趣,愈发的能吸引到更多有趣的人。
于是,人生有趣,社会有趣,时代有趣。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