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形象建构与媒介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2017-03-18李绍巍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关系

李绍巍

摘 要:新媒体信息时代,人们对城市及其形象的认知更多的是建立在大众媒介所形成的拟态环境之上的,但是,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作用于真实的客观现实。拟态环境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媒介所构建的热点事件去考察媒介拟态环境下的地区形象,厘清两者之间关系,更好地把握地区形象塑造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区域形象;拟态环境;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258-02

在以媒介信息为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特别是在如今的新媒体信息时代,人们对城市及其形象的认知更多的是建立在大众媒介所形成的拟态环境之上的,但是,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作用于真实的客观现实。由此,拟态环境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媒体形象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南省为例,近年来,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在全国的竞争力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作为区域软实力的区域形象竞争力尚不够强是影响因素之一。国务院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该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让河南有条件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举足轻重的超级中心龙头区。

那么,决定河南未来能否成为中部龙头区的决定性因素,是能否营造出最优越的发展环境,树立美丽的区域形象及优质的政府形象。对地区发展而言,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也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其作为一种“软实力”,影响着各种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如今,根据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实际,河南提出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四个河南”,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区域形象的传播内容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领域,基于这三大领域,地区形象的信息传播应包括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生态等要点。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媒体报道中的热点事件对河南形象的影响。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常会在大众媒介中出现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相关的能引人瞩目的热点事件,这些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起大众对该形象或正面或负面、或积极或消极的认知。那么,如何通过“媒介所构建的热点事件去考察媒介拟态环境下的地区形象,去更好的把握地区形象的塑造中存在的问题”是重点。

但是,自上世纪末,河南形象一度被扭曲、被误读,形成了认知上的“刻板印象”,这和媒介传播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对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扭转负面区域形象,更好的建构河南新形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关于拟态环境的思考,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便做出了论述。李普曼于1922年在《舆论学》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他把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符号式虚拟环境称为“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传播的环境。

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型接触,在超出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如此,人的行为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媒介塑造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由于“新闻供给机构”的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身外世界”的现实环境;一是“脑海图景”中的虚拟环境。那么,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认知和两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现实环境”,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拟态环境”。大众传媒的发达使拟态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因为人们通常根据媒介文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所以,在这种拟态环境下,没有到过某地的人,印象中的某地便是媒體上出现的景物、人物。

因此,拟态环境下的区域形象就是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形象,它不一定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并且,这种由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和认知有着重大影响。

关于拟态环境,郭庆光认为,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的认知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即环境认知)是建立在客观的“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还能够凭借客观的“第一手信息”来认识环境。但是,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特别是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大踏步的进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无限扩大了人们活动空间,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人们必须通过一种新的大型媒介系统——即伴随着人类交往革命所诞生的大众传播,去认识和把握这个社会。

在以大众传播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加入了一个重大的环节,即信息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的认知活动在之前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郭庆光在阐述大众媒介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所指的信息环境,就是所谓的“拟态环境”——即与现实的客观环境相对应的是由大众传媒所形成的相对虚拟的信息环境。大众媒介是拟态环境的主要缔造者,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越来越多借助于大众媒体。拟态环境亦逐渐成为新闻学、传播学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以媒介拟态环境与区域形象建构的关系为研究路径,从拟态环境理论出发,以形象问题突出的河南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梳理与研究,结合实例分析目前建构河南新形象存在的困扰,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与措施,探讨在形象建设与传播中,政府如何更好的发挥媒介建构的作用,提出“更好地塑造区域形象,不断消减原有的负面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方法与策略。

拟态环境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拟态环境作用于区域形象的建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认知作用于行为,影响区域形象“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转变。

何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较早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者是日本的藤竹晓。1968年,他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现代人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很好的区域现象建构指导思想,基于此探讨如何构建区域形象的策略,即将形象塑造的“拟态环境”逐步转化为现实环境。通过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有时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有时是现实环境或夸大或缩小的反映,还可能是将某个核心点(或关键点、利益点)贯以形象的塑造之中,再通过拟态环境的塑造将其植入大众的脑海之中,影响大众认知,作用于大众的行为,从而促成区域形象构建中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拟态环境所形成的城市形象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认知恰恰又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也就是说拟态环境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所以区域形象定位信息能否准确传达,能否形成能被大众所认知的传播效果,关键环节就在于拟态环境的塑造是否合理与系统化,并真正实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转变。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6172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

[2]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03).

猜你喜欢

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