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群众文化如何创作文艺精品

2017-03-18王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群文精品文艺

王平

摘 要:群众文化创作文艺精品的目的是不同于专业文化团体的,也不同于文化产业。但是,文艺精品的创作绝不单是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产业部门的专利,群众文化也必须有文艺精品意识,也要出精品、出品牌。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艺精品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229-02

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这里当然包括我们群众文化。长期以来,关于群众文化要不要致力打造文艺精品,一直有两种相悖的争论。一种说,群众文化主要任务是普及,只能搞大众性的活动、只能自娱自乐,创作文艺精品是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产业的事。另一种说法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群众文化不能固守以往观念、不能只搞轰轰烈烈的活动,必须要创作文艺精品、在打造活动品牌。笔者认为了两种说法都没有问题,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群众文化既要搞活动也要出精品,这才能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在全国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群众文化不是传统意义的文化形态,或者说已經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活动方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一种精神动力,文艺精品就是这种精神动力的代表。

一、文艺精品的创作绝不单是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产业部门的专利,群众文化也必须有文艺精品意识,也要出精品、出品牌

不可否认,群众文化是以公益性,社会化为主的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群众文化创作文艺精品的目的是不同于专业文化团体的,也不同于文化产业。但是,文艺精品的创作绝不单是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产业部门的专利,群众文化也必须有文艺精品意识,也要出精品、出品牌。文化部设立《群星奖》并且不断完善评奖机制就说明,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群众文化的精品创作,鼓励群众文化的精品创作。那么,文艺精品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习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同时,习总书记还谈到“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二、群众文化如何树立精品意识,如何打造文艺精品

关于文艺精品的标准,习总书记已经为我们指了方向,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树立精品意识,如何打造文艺精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群众中发现,在活动中提升

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是生活的直接体验者,他们也是文艺的首创者。我们已知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公园文化、田园文化、旅游文化等等都是他们创造的。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出现了大批群众创作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工艺品。这些作品有的是雏形、有的茁壮的萌芽、有的初具规模,有的本身就是好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因此,对于产生群众中的作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不能看过弃之。应该把让作品在群众的活动之中成长、壮大。群文工作者一旦发现好苗头,就要抓住不放,投入力量,集思广益,使这些作品更上一层楼,成为“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成为“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的好作品。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尝试和体会。

由广州市文化馆创作的舞蹈《卫士》,取材于发生在2008年春天,为缓解我国南方雪灾给广州春运造成严重威胁、空前险峻的公共安全危机时,解放军、武警战士日以继夜地在驻守在春运期间的广州火车站,累得"站着都能睡着"的特定情景瞬间,通过作品表现出四个战士认真、勇敢、爱心、奉献的精神,生动地再现了武警战士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来自生活、贴近生活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共鸣和凡响,因此获得2008年广东省第四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吸引了来自祖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打工者,我馆创作的男声表演唱《羊城打工谣》热情地讴歌了一群在广州打工的打工弟兄,他们将实现自我的价值融入到建设广州的火热生活,通过打工实现人生的希望和奋斗的目标,突出地表达出他们热爱广州,广州爱我的快乐打工心情。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鲜活的时代风貌令作品在参加2010年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中获得金奖,并于2011年春节进京参加“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凸显了群星奖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群众、服务百姓、回报社会的特点。事实也再次证明,群众文化是可以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的。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切实有效的群文创作机制,在生活中体验,在静心中创作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群众文化是政府投入的公益性、大众性的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群众文化工作者不能受一些不健康因素所使,浮躁、虚荣、追风以及做市场的奴隶、做拜金的信徒。我们要坚守职业操守、坚守文艺为人民的宗旨。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到生活中去体验:体验人民群众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的精神风貌;体验人民群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奋发作为;体验人民群众共建和谐社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成果;体验人民群众坚守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体验人民群众各自不同的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流派。在体验中寻找创作素材、寻找生活原型、寻找創作灵感。然后,踏实积累,静心创作、倾情创作、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产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的属于群众文化的艺术精品。

群文创作是文化馆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时代赋予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如何履行这一文化馆职能,长期以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内部机制上建立相应的部门,在编制上配备相应的创作干部,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不断更新观念,各出奇招,在群文创作上积极探索新路子,不断总结经验,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做出积极努力。

1.有效利用本馆创作人力资源和群文创作网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中心的广州市群文创作队伍。如:根据本馆专业人员的专业、特长组成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文学(理论)等五个创作小组,同时积极筹措建立各门类群文创作网络,面向社会聘请各专业创作骨干,以多种形式鼓励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各创作小组自成立以来,将业务学习纳入正常工作程序,把形成以我馆为中心的群文创作队伍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全馆创作会议,定出年度创作计划,积极营造创作氛围;组织专业小组活动,抓重点作品创作和个人作品创作;由于措施得力,创作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2.积极整合创作资源,为扶持作者搭桥铺路,为多出作品出力献策。群文创作网络的形成不能形同虚设,各区文化馆和基层是市文化馆开展群文创作的根基和土壤,广大的作者是开展群文创作的力量,扶持他们,帮助他们,直接让广大群文作者受益和分享创作成果。我们经常组织市属各区文化馆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干部到基层采风,深入生活,积累创作素材;及时给创作出来的作品找“婆家”,进行展示。如从2002年起至今连续十五年,每年都组织举办广州市群众音乐新作品试唱试奏会,为全市各区音乐作品创造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广州市文化馆在组织全市群文创作所起到的龙头作用。同时,我馆业务干部的创作能力和实力也得到提高和加强,令创作出来的作品主题鲜明、敢于写生活、贴近生活、在传统的文艺形式上推陈出新,注重人文意识,现代意识,着眼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热情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些都是为创做文艺精品打好基础和培养创作力量。

(三)在传统中汲取,在时代中传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群文创作,既要有一定的操作规律,又要在做法上不断创新,才能产生新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只有不断为作品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才能形成创作的良性循环,达到繁荣创作的目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文化积淀深厚。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可谓色彩纷呈。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色彩纷呈的文化是我们创作文艺精品的丰富营养。专业的文艺创作离不开它,群众文化创作同样离不开它。我们不能做历史的虚无主义者,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并且在这些历史之中、在这些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为时代所用,在汲取中传承它,弘扬它。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进行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守望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对这个问题也有阐述,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讲话,说明群众文化创作、打造文艺精品不能忘记优秀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三江之源一样,浩浩荡荡,流出了茫茫九派。文化馆职能中有一项,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收集、保护管理。同时,“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照搬传统文化,也不是抄袭传统文化,必须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且赋予时代精神,为我们今天所用,为我们的创新所用。为此,群众文化打造文艺精品一定要继承传统,一定要弘扬传统,让我们的文艺精品具有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文化的风骨,民族文化的气派。

新时期群文创作的走向,既要对事业发展有前瞻性的把握,又要从长远的、宏观的高度对为此而带来和所产生的影响予以正确引导。如何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也有一些尝试。舞蹈《鸡公榄》取材流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西关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风趣、生动地描述了一段以“榄”为媒的广州西关风情故事,再现了浓郁的广州西关风情。创作出来后,不仅代表广州市参加广东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花会并获得银奖,还被挑选参加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广场文化演出,为庙会增添喜庆和乐趣;并被挑选参加广东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文艺演出以及参加我市萝岗区教育强区的文艺演出及广州群众文化送戏下乡等。群舞《广之绣》反映了当年广绣在民间大街小巷的盛行状况,洋溢着浓郁的岭南风格与特色,呼唤着人们对于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不仅在广东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花会中获得金奖,还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挑选参加广州文艺奖颁奖晚会演出,充分展示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在广州文艺舞台的位置和魅力。舞蹈《迷·戏》构思巧妙,细腻,以小见大,通过一段情迷戏曲的时空对话和接触,充分展示了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在全国诚信旅游活动经验交流会表彰颁奖晚会上,舞蹈《迷·戏》、《鸡公榄》都被推荐参加等等。由此可见,这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传统中汲取,在时代中传承,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风情的作品,在传承中努力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获奖后就一直为广州市的各种活动增姿添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根据这些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和传统文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创作成果,充分显示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题材的可塑性和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大的施展空间。

当然,我们谈在传统中汲取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亘古不化。文艺精品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三、结语

总之,创作打造文艺精品不但是专业团体的事情,也是群众文化的职责。文艺精品有着无穷的魅力,“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创作文艺精品,群文工作者责无旁贷,使命在身。

参考文献:

[1]宋丽佳.试论群文创作在新时期的走向及做法[J].广东社会文化,2007(02).

[2]陈华.北京天空飘来南国的声音[J].艺术广场,2011(01).

猜你喜欢

群文精品文艺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群文活动
□文艺范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