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索
2017-03-18万昱
万昱
[摘要]有效课堂的实质是“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课前预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考查验收、拓展提升五个阶段来落实。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少教多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3401
改變教学模式,打造有效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有效课堂的实质是“少教多学”,就是教师少教,真正起到学习引领者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多学。因此,在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纲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课文共有10篇,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传统的教法就是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上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学生都很辛苦,但效果不大,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两篇课文后必将会厌倦,感到无聊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既不感到乏味,又能有效地掌握学习重点,获得优异的成绩呢?唯有倡导“生本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少教多学”的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本学习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自学为主”。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们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我们布置课前作业,其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在教学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独立查字典解决生字词问题,利用教辅遵循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原则翻译课文。这些作业包含文言文的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同时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七年级的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长,课文下的注释也详细,只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他们都可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
检查课前作业,我们常以小组为主检查:朗读是否流畅,读音是否准确,是否在书上标出重点字词等。比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课前作业就是:1.准确地朗读课文;2.在翻译的基础上讲述故事。第二天课上抽学生上台展示。这样给学生明确课前任务,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课前学习。
第二步,小组学习阶段。课前作业解决了,我们要落实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课堂教学时,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6个人,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主学习词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要求学生互相抽问对答,对重点、难点、疑点要在书上认真做标注。这一环节我们充分把时间留给学生,以实现“少教”,同时培养学生圈画点批的学习方法。
第三步,全班学习阶段。小组代表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全部同学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这个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教学局面,让语文课堂变成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陈旧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是教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美国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句话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自思考、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第四步,考查验收阶段。10个学习小组各出一套考题,交换检测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也可由教师出一套考题,验收小组的学习成效。这一环节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压力和挑战,考查验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他们都是团队的成员,每个人的成绩都对全组有影响。 10个学习小组既要能出一套质量不低的考题,又要全员顺利通过其他小组的测试,对学习被动、懒散的学生来说就是很大的触动,他们明白在同伴面前不能丢脸,不能给小组抹黑,在同伴的激励和要求下他们都会尽力主动地去学习。
第五步,拓展提升阶段。前面的四个阶段都是文言文的基础学习,最后是拓展提升阶段,即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也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
要打造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摈弃教师简单灌输知识的做法,即教师逐句串讲;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改变一直以来学生被动跟着教师转的局面,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坚持“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打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真正培养学生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