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新型智库信息支持平台构建研究
2017-03-18关晓斌伍聪�オオ�
关晓斌++伍聪�オオ�
摘要:本文以智库研究的信息支持为主题,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应具备“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为出发点,在大数据思维、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国内外智库信息支持系统的相关案例与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了针对智库研究特点的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理论架构;基于中国人民大学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构建智库研究信息支持平台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若干加强高校新型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型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大数据
智库研究常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面临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和多样的信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应具备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掌握必要的信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前提。开展基于国情现实的智库研究,需要信息支持系统来保障:即以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为基础,具备分析、决策模拟等“全流程”功能的信息支持平台,通过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实现对公共政策领域的重大问题、重大变化和中长期趋势进行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为相关问题提供有理有据的科学决策方案或建议。
本文从国内外智库信息采集与分析的状况展开探讨,构建了信息支持平台的基本结构,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实践的总结,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高校新型智库的信息支持平台构建的若干建议。
一、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建设案例分析
高校新型智库的显著特点是依托高校传统学术研究学科和队伍优势,其优势在于能够对经济社会现实作出理论化解构,以公共政策为指向,使智库研究既符合科学、规范的传统科研范式又贴近现实、有可操作性,形成既有学科理论支撑又有现实基础的智力成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逐渐发生了一个越来越显著的变化,即:基于系统的、科学的、连续的实证资料和数据的社会科学研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很多国家面对迅速和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社会变迁的长期趋势,都建立并实施了面向全国的、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计划。随着大数据思维与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研究者在传统的结构性数据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商业实体等渠道搜集海量的、多种形式的非结构性数据,更加及时、敏锐地刻画经济社会运行动态和规律,以此为智库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
(一)国际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建设案例
国外智库在信息采集方面常设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NRI)在倫敦、华盛顿、纽约、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都设有各种事务所,负责搜集有关的信息和情报,目前已经建立NRI Cloud Integration作为信息支持核心平台;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建有一个与23个成员国联网的计算机网络[1];斯坦福研究所不仅在美国国内的华盛顿、纽约、芝加哥、休斯敦等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在伦敦、巴黎、苏黎世、东京、米兰等地也建有分支机构,这些为数众多、分布极广的分支机构构成了斯坦福研究所的情报信息网络;布鲁金斯学会在机构建设方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智库,另外还有很多与学会有业务往来的国外机构和部门,如卡塔尔政府、联合国、世界银行、南非财政部等[2]。
在信息支持系统方面,兰德公司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已经在咨询领域被广泛应用。兰德公司的“兰德计算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具有较高的硬件和软件水平,由约1700台电脑、150台UNIX工作站及文件服务器组成的计算机网,保证兰德的研究人员和公司以外的用户随时访问。中心组建了由编程专家、系统分析专家和信息技术工程师等构成的专家队伍,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资料检索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服务。同时,兰德公司还设有统计分析支持部门:于1976 年建立的“兰德数据统计小组”,小组由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专家组成,其职能定位于为研究人员获得满意的数据分析支持和咨询,以提高定量研究的质量[3]。
·教育管理·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新型智库信息支持平台构建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则以其所拥有的庞大档案收藏作为强大的信息与数据资料为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优势。胡佛图书馆有超过160万藏书和超过5000项独立的收藏品,涵盖了20世纪和21世纪世界历史和政治的大量史料,其中包括6000万份文件和10万份全球范围的政治海报以及中、美、俄等国的政治细节和经济史,有1200万份前苏联档案和450份中国近代档案,包括蒋、宋、孔、陈等家族的日记和档案,也包括张嘉墩、胡适、黄郛、张君劢、梅贻琦等财经、外交、教育要员的私人文件等。这些重要而又多元的档案为胡佛研究所在美国公共政策和外交政策中承担重要智库角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建设案例
国内智库,特别是高校智库同样重视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下设的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Survey and Data Center of CASS)为信息与数据采集平台,通过“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中国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研究”等多个大型调查项目,积累大量的调查数据,出版了《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等多个蓝皮书,并相应形成上报了中央及各部门的《要报》等一系列智库成果[4]。
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系统,以大数据建设为切入口,以四大专题数据库(评价指标库、实践案例库、管理标准库、绩效数据库)和一个信息平台(绩效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促进和推动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工作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而数据化,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基于强大数据分析的决策咨询。目前该系统在国内23个省份、200多个地方政府和部门中得到应用。此外,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建设的“金砖国家经贸信息共享平台”被列入2013 年《金砖国家贸易投资合作框架》[5]。
中国人民大学以“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为平台,科学、系统、全面地采集、整理、存储与开发中国经济与社会调查数据,进行调查方法与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实施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宗教调查、教育追踪调查、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等若干具有重大科学与现实意义的大型调查项目,为相关智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以此构建了囊括自主调查的各類经济社会调查数据的共享平台。中心自2007年以来持续发布的“中国发展指数(RCDI)”为合理度量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信息支持平台建设案例分析
国内外智库在信息支持方面各具特色,综合来看,则具有以下共性。
其一,国外成熟智库均有专门部门负责信息平台(不论是否电子化、网络化平台)建设和维护,信息平台的功能不止于信息采集与存储,信息共享、信息决策支持也是其功能的延伸。
其二,注重专题数据库建设是国内外智库共同的特点,如胡佛研究所专注于20世纪和21世纪世界历史和政治等主题,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分别就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求及选题持续积累数据。
其三,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建设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如兰德公司负责信息系统维护的专门人员超过100人;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电话调查系统电话均已超过50台,辅助人员数量也已经接近30人。设备和人力的投入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
从智库研究的需求角度,因智库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对信息支持具有高敏感度,其研究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信息支持平台对研究所使用数据的客观、及时、准确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信息平台建设如何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设定研究领域和主题,是信息平台面临的首要问题。研究领域和主题设定是信息采集的引导,同时也是信息分析团队构建的基础。其次,信息采集和分析均有成本,持续关注和追踪数据的成本一般更高,从前文分析的几个案例来看,因为机构性质、资金来源等差异,各个机构信息平台的结构和运行也各有特点,对于高校智库而言,兰德公司模式所具有的高强度资金和人力投入或许不易复制,因此如何保障信息平台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是智库将要面临的挑战。
二、智库信息支持平台结构分析
智库研究针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更加具有综合复杂的特点,其研究对于信息需求的范围广、时效性要求高,只有这样,才可以全方面、及时准确地把握实际情况,并据此提出决策建议。从国内外智库建设的经验来看,智库研究所需要的信息支持,应以原始数据为基础,并伴以一定程度的汇总和分析。因此,信息支持平台至少应该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汇集和信息决策等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智库信息支持平台至少应该包括4个子系统。
1.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各类需要的数据、案例、文献、信息等,是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面临的基础问题;以网络舆情为例,可以需要建立网络民情信息收集机构和民情监控系统,对重点网站的民情、重点论坛进行信息收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社情民意。
2.信息处理系统。采集得到的信息或者是调查数据、文献资料等,需要根据信息类型和采集方式的不同进行加工、处理、甄别,才可以用于研究;如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的数据,在调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数据清理的若干程序,方可成为正式可用的数据集。
3.信息汇集系统。信息汇集系统可以兼容各类型、各个主体的信息数据库,是构建在之前的两个系统之上的,可以实现信息关联、跨库索引、专题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功能。
4.信息决策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按照主题重新组织信息,对所收集信息进行计算机决策模拟与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决策。如以按需定制的方式将相关数据或者决策建议供给相关部门,在相关问题的分析决策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口部门可以对已有的信息进行评估,又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进而规划新的信息重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当前智库信息平台的建设或者受限于资金投入,或者尚在探索稳定运行机制,或者信息采集与分析仅以个别研究课题为引导、还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数据集;同时,数据采集、存储和开发利用,所需要的人力、设备等投入都需要长期保障,信息平台还需要有相对中长期的信息主题与预算规划。因此,智库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科学采集数据并形成数据集合,如何保证子系统之间的对接合作,如何保障平台运行的制度、资金、人力,如何发挥信息价值的最大效用等等。在4个子系统覆盖了智库信息支持平台的功能架构的基础上,平台的正常运转还需要管理体系来保障。
三、信息支持平台构建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发院”)于2015年12月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作为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的高校智库之一,国发院以党和国家提出的“国家治理”领域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创新基础理论,构建完备的国家治理理论,为各个领域的治理创新提供科学决策方案,积极推进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为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力争使其成为党和国家决策咨询的“外脑”。
(一)建设了围绕重大问题及其核心主线,开展深入、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国发院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目标定位于:围绕相关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及其核心主线,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以4大数据支撑平台为主,实现对经济、社会、法治等领域的重大问题、重大变化和中长期趋势进行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功能,以研究方法创新为目标,形成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相互嵌套的智库研究支持体系。
国发院借鉴世界一流大学与知名智库的经验,着力构建智库研究的学术资源支撑基础平台。通过依托人民大学的持续投入与积累,建设了系统、全面、规范的社会管理数据库和模拟仿真系统,以数据基础与技术手段改进研究方法,建立了跨学科、规范化的调查与数据中心、公共政策实验室、社会发展与管理大数据中心、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等四大信息支持采集与分析机构,作为国发院信息支持平台。以此为基础,积极引导、支持将定量研究、社会计算、科学实证、仿真模拟等研究方法应用于国发院智库研究,切实提高社会科学研究与资政服务质量。
(二)构建了以采集为核心、兼顾信息分析与决策模拟的信息支持平台
构建以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公共政策实验室、社会发展与管理大数据中心、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数据与信息采集平台。这能够保证本智库各类研究获得第一线、最接近实际的一手数据。
1.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定位于大型社会调查的实施及调查数据库构建。通过覆盖全国的社会调查网络和居民区住址抽样框,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实時性、历时性、标准化、系统化的自主调查数据,为决策与预测提供实证数据支持与验证。
2.公共政策实验室,定位于可视化决策模拟演示。以数学建模为基础、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为手段,构建覆盖公共政策、社会管理领域的可视化、交互化的决策系统。
3.社会发展与管理大数据中心,定位于互联网海量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基于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数据的发展,采用最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利用、挖掘、整理互联网中的海量数据,为相应的国家决策活动提供充分、适用的大数据服务与智能化知识服务。
4.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定位于现代统计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和运用。加强对现代统计方法和应用的研究,运用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交叉组合,形成特色突出和科学有效的统计应用产品或服务研究。
(三)形成了对重大问题、重大变化和演变趋势进行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和决策模拟的运行机制
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的架构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结构设计,同时依托人民大学和国发院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支撑平台,以国家治理领域相关的重大问题为牵引,构建了对经济、社会、法治等领域的重大问题、重大变化和演变趋势进行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和决策模拟的运行机制。
1.监测:基于巨量样本的大型连续性调查项目体系所累积的调查对象库,建立覆盖全国各省区、囊括社会不同社会群体、涉及各个层次社会组织的大样本量的动态固定样本组,利用电话调查、网络调查、计算机辅助调查等技术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多主题、多周期(月度、季度、年度)调查,实现对不同领域、地域和社会群体的经济社会状况、社情民情等动态反映。
2.评估:运用科学评估方法和手段,建立起一套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相结合,持续动态,具有横向国际可比性、纵向历时可比性、内部区域可比性的指标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重大问题的发展进程、发展方向、演化趋势、影响后果、风险进行评估。
3.预测(预警):基于持续、系统的监测和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持续动态指标体系及基础数据资源,建立定量化、多参数、系统性的动态预测模型,对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预测,对重大变化实时预警,为提前决策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基础,为国家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创新战略服务。
4.决策模拟:基于对重大问题、重大变化和演化趋势的监测、评估、预测和预警,提供各种决策方案,并借助“公共政策实验室”进行决策模拟,利用可视化决策技术与工具,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对备选决策方案进行直观比较与评估,寻找最优决策。
四、智库信息支持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基于国内外智库信息支持平台案例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信息支持平台的建设实践,通过总结其建设、运行过程,结合对未来高校新型智库发展所需的信息支持平台的思考,提出若干建议。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保障信息支持平台建设与运行
信息支持系统采集数据的来源可能是社会调查、官方数据或者数据库产品,信息处理和汇集子系统需要硬件设备、技术人员的支持,信息决策辅助系统需要数据库管理人员保障对信息的准确提取和组合、更需要数据分析专家对数据所呈现信息的挖掘,这些环节无一不需要充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因此,智库信息支持平台的运行首先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智库机构需要挖掘信息服务领域(如承担社会调查项目、综合评估课题等方式)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以保障信息支持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二)构建多元信息采集系统,满足复杂综合问题研究需要
在系统的结构分析和实际需求基础上,建成全面多层次覆盖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的经济、社会大数据支撑平台,形成系统、规模、规范的智库研究相关数据和资料采集、分析、存储和决策支持系统,构成面向政府数据、社会调查数据、网络数据、案例数据、文献资料信息等多元化信息的采集系统,支持大规模、系统、综合性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以信息和数据推动方法论发展,形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互嵌套、学科交叉的智库研究体系。
(三)完善内部架构,实现全流程信息支持
智库信息支持平台的采集、分析、汇集、决策支持等子系统之间,应该形成分工明确、循环顺畅、无缝连接的有机结构,信息采集、处理、汇集和决策支持构成了信息支持平台的一个功能循环,在把握动态、支持研究为主旨引导下,信息平台需要建立一套4个子系统间分工明确、相互嵌套的信息管理内部框架,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为智库研究提供全流程的信息支持。
(四)重视信息开发,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
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既可以支持智库研究的实证分析,同时也可以直接产出各类统计分析的报告或者皮书等,应重视信息开发,结合自身研究优势推出系列化、连续性、政策性、应用性、国际性、前沿性、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智库成果套件系列。改变目前多数智库产品一次性、静态化的特征,形成强大的动态化自维持、自修正、自生长能力,成为所针对问题与领域持续性、权威性的咨询与决策工具,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
(五)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掌握研究命题与动态
对于智库研究而言,对政府和民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或者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把握和对相关研究的全面了解是开展研究选题的重要基础工作。网络媒体、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和自媒体数据等呈现出明显的海量数据特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经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其观点、研究进展等进行实时监测,体现信息支持系统推动智库研究的重要基础功能。
(六)探索人才队伍管理,保障支持平台稳步运行
信息支持平台属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系统,数据采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等队伍建设方面需要足够的财力和制度保障,同时信息支持系统的人员类型多样,既可以有长聘和短聘,也有正式签约人员与非签约人员(如项目助理或社会调查访员)等不同类别,特别是对于具有事业单位特征而非企业化运转的高校而言,高校新型智库需要探索一套可操作强、绩效明晰、强调实际贡献的信息平台人才队伍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http://www.iiasa.ac.at/web/home/about/nationalmembers/National-Member-Organizations.en.html.
[2] 安淑新.加强我国智库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8):32-44.
[3] 侯经川.国外思想库的知识管理[J].科研管理,2004(6):23-2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EB/OL].http://db.cssn.cn/sjxz/dcpt/gywm/201405/t20140520_1177789.shtml,2014-05-20.
[5]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二)[N].中国教育报,2013-10-16.
(责任编辑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