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积累让写作告别“无米之炊”
2017-03-18周李平
周李平
[摘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能力的培养、发展上,还反映在高考语文的素质要求上。对于写作,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学生一谈写作就说难。由此,便能反映出学生写作心理,存在严重的畏难、抵触情绪,亟待调整。立足生活,关注社会,广泛阅读,处理素材,可有效帮助学生多元积累素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素材;多元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2902
高中生畏惧写作,在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大多因为缺乏写作素材,在面对题目时无所突破,只能泛泛而谈,东拼西凑,导致其文章内容空洞,无思想可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观察、积累,让生活、社会、教材成为其“源头活水”,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告别“无米之炊”。
一、立足生活,点燃积累热情
生活是素材的来源,只要细心观察、体会,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扣动心弦的人和事,值得我们记录、回顾,融入文字中,促进情感抒发。实际中,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很少,无法融入其中细致体会,导致其文章缺乏生命,不足以吸引人。对于这一点,我们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其保有一颗敏感的心,用感性的眼光看待生活,为写作积累“真”素材,创作出有生命、灵动的文章。
比如,在写《故乡》一文时,学生对于文题的理解没有障碍,清楚知道文章要写什么,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但又迟迟不下笔,问其原因,大多是不知从何说起,心里有所想,脑子却是空白的,这就是典型的“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时,我们就要聯系生活,让其联想日常情景,将写作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帮助其描写,促进其情感迸发。慢慢地,学生便“有话可说”,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思考生活,在赋予文字生命的同时促进情感抒发。经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素材,一番思索后将其转化为文字。
文段一:我爱家乡,爱这里秀丽自然的景色,喜欢春日里的每一片绿叶,喜欢春日里的每一株小草,喜欢每一个季节的花香……这些不只在我心里,更在我梦里,渲染着每一个五彩缤纷的清晨。
文段二:故乡初秋的阳光是我心里最温暖的景色,它静静洒在河面上,璀璨夺目。望着这河水,我能联想到银河的浩瀚、宇宙的神秘以及美好的人生,她使我不由地感到欣喜。除此之外,我独爱冬日里的一片萧瑟,万物经过寒风锤炼、严冬洗礼,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
这些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十分吸引人,能引起读者共鸣,是因为来源于生活,对细小事物的观察、思考,能抓住不起眼的事物描绘,不知不觉中让情感变得细腻,文字更富有感染力,引人驻足。
二、关注社会,深化问题思考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事件,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学生对其的关注不仅能扩大视野,拓展认知,紧跟时代步伐发展,还能提高精神境界,逐渐培养“大我情怀”,让内心情感得以升华,更富时代性,借助文字传递出去,彰显现代高中生风貌。
高中写作不能停留在自我意识的表达上,要逐渐向思想方面拓展,尝试借助文字抒发情感,像爱国之情、追求自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为了促进学生思考,使其生发出独特感悟,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其关注社会,关心热点话题,将观察角度置于现实事件中,由此发表自身观点,给自己和他人启示。比如,在一次习作课上,笔者就以“听话”为题,引导学生剖析一些社会问题,借此深化思考。
文段一:自从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就有了更多“听闻”渠道,不仅有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百姓讲坛,还出现了文化的传播者于丹、易中天。更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倾听老一辈的声音,试图在他们的待人接物中学到些什么。
文段二:在我看来,很多文化的传播者都是谦虚的,言谈之中他们从来不敢说自己参透了文化的精髓,只是文化的“传话者”而已,在不断的学习、挖掘中试图用人们能接受的方式蠡测先贤思想,以此引发我们对文化的兴趣,进而认真听话。
对于“听话”这个话题,学生可写作的范围很广,不仅是聆听自然声音、家人话语,更能放眼社会,谈谈自己眼中的世界。上述文段中,作者抨击了当前社会普遍现象:国人心性浮躁,乐于奉承,随口大谈“情怀”,不能静心听古人话。这样的文章不仅在立意上吸引人,而且内容符合时代发展,字里行间折射出对社会的关注,有阅读的价值。
三、阅读书籍,促进认知丰富
阅读是一种吸收,写作是一种表达,两种行为相互交替,自主进行,只有输入大于输出,学生才能自由创作,顺利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表达出对文字的真实欲望,在深入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为了确保这一体验,在写作指导中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一些有价值的书,教师适当推荐,让其明确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分析当前阅读现状,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或者没有时间读书,即便有时间也是读一些文摘性读物,这类书籍娱乐性较强,文学价值不高,不能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阅读方面就要加强指导,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意识,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能自主开展获得性阅读,不断丰富自身,提升内涵。
首先是教材方面的引导,可以从高考作文和课标方向来指导,让学生加强相应板块的阅读,有效积累素材。比如2011年的高考作文是《拒绝平庸》,笔者就让学生阅读“设计未来”“经典的力量”“强者之歌”“烈士的抉择”“英明与事业”“美丽的创造”“苦难中的尊严”等,欣赏相关作品,激发思维,促进认知的丰富。又如2014年的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关于“青春”“不朽”的话题,内容虽有限定但不乏开放性,学生可以阅读“向青春举杯”“珍爱生命”“此情可待成追忆”等板块,感受别样的青春魅力,稍作对比,激发写作灵感。其次是一些课外书籍的引导,考虑到学生学业负担大,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就要为其精选一些书籍,让其少走弯路,能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收获高质量的素材。像《庄子》《红楼梦》《茶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学生反复阅读、吸取内涵。
这样,学生不仅能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还能跨越时代,回溯过去,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吸收精髓,为自己的写作润色添彩,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丰富内涵。
四、处理素材,培养良好习惯
积累大量素材后,学生要会处理,将其整合起来,方便运用,否则,即使坐拥“万贯家私”,不知从何入手,就会让素材变成摆设,不能用到实处,以至于高耗低效,无法提升写作水平。在素材处理的问题上,鉴于学生缺乏经验,不能自主整合,我们就要加强指导,传授一些实用的方法,让其能形成习惯,灵活运用。
首先是摘抄,这方法虽然有些机械,但十分有用,能让学生脚踏实地,用心做好积累工作。摘抄时要做好分类工作,像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典型事例等。为了节约时间,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裁剪,将报纸、杂志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做成“采蜜集”,不仅能废物利用,低耗高效,又方便运用,整体看上去十分美观。其次是批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好素材,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圈画,像好词、好句、好段落,或者是好想法,可以即興评价,用口头语言表述。长此以往,不仅能让阅读更细致到位,还能锻炼思维能力,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助于写作技巧、方法的习得。再次是赏析,这是较高层次的素材积累,跨过文字的捕捉,直接升级到思想感悟上,从语言、结构、立意出发,全面理解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体悟、领会,在不断思考、认知中提升阅读写作能力,逐渐意识到自身写作的不足,能及时改善,促进提升。最后是背诵,这个方法同样机械,但是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尤其是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欣赏,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体会,能增强学生对深刻内涵的把握,进而灵活运用到写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学生的多元积累就更加完整,在收集素材之后有效整合,不仅能促进运用,切实发挥素材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其在欣赏后能反思、体悟,提升理解能力,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充分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想要帮助其切实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就要从素材开始,落实积累,实现多元化,让其写作建立在丰富的认知上,实现“我手写我心”,促进个性化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