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
2017-03-17李书平
李书平
·药物与临床·
两种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
李书平
目的:分析比较2种抗血小板类药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评定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拜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少。
心绞痛,不稳定型; 拜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得到有效治疗防止发展为心肌梗死,这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在抗心绞痛治疗药物中除了给予改善心肌血流类药物外,同时给予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如拜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较多,但此药在应用过程中可产生消化性溃疡、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1-2]。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类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有所应用。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上述两种抗血小板类药物的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期间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障碍患者、对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过敏或其他应用禁忌病例、肝部疾病或肾脏疾病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病例均为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1.9±6.1)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0.7±5.6)岁。2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调整血脂类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同时服用氯吡格雷,每天剂量为75 mg;对照组患者同时服用拜阿司匹林,每天剂量为100 mg。2组患者均连续服用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时间为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每天用量;观察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标准 对2组患者疗效评定,显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80%,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80%;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50%~80%,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50%~80%;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小于50%,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小于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和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腹痛1例、腹泻1例、消化不良3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不良反应(腹痛3例、恶心2例、腹泻4例、消化不良4例)发生率为2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所以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控制对此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冠脉血流减少,从而使心肌缺血。应用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断药等增加冠脉血流,提高心肌供氧是改善心肌缺血的关键,给予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也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组成部分[3]。
拜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类药物中应用较多,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拜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多。但在其治疗过程中可产生腹痛、腹泻、出血等不良反应,影响了其应用效果。氯吡格雷是新型抗血小板类药物,是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能够和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的相关糖蛋白受体,从而阻止了血小板之间的聚集作用[4]。再者,氯吡格雷还能够抑制因切变应力而产生的血小板聚集作用[5-6]。氯吡格雷应用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药物作用,能够在用药后的2 h内产生稳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其应用过程不良反应少。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氯吡格雷,能够在较短时间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资料中,观察组应用氯吡格雷后,观察组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与氯吡格雷的应用后产生较好较快抗血小板作用有关;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控制心绞痛发作频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应用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使用量较对照组少,这与氯吡格雷起效快,抗血小板作用强有关。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应用氯吡格雷时,不良反应少,用药更安全,患者更容易耐受。所以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拜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1] 马维军,王海燕.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5):1197-1199.
[2] 顾永丽,于锋,葛卫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3,9(8):1402-1404.
[3] 温宏峰,王瑞彤,李继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8(3):180-182.
[4] 罗静,王明生,杨新春,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6(1):21-23.
[5] 许先继,林艳足.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5(11):1766-1768.
[6] 刘然,师树田,索旻,等.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换用替格瑞洛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4(1):12-17.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门诊西药房,47300
李书平(1980-),女,药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2.037
R 541.4
A
1008-7044(2017)02-0212-02
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