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临床分析
2017-03-17李斌刘志孙雪
李斌,刘志,孙雪
·临床经验·
舌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临床分析
李斌,刘志,孙雪
目的:观察舌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失语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单纯采用言语训练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舌针配合言语训练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0%,对照组为64.0%,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较好,患者容易接受,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失语症; 中风后遗症; 舌针; 言语训练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受到损坏,导致患者对外进行交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障碍。表现为获得性言语功能的减退,甚至丧失。大约1/3以上的中风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且中风失语患者由于与外界交流不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本资料对比分析舌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与单纯采用言语训练治疗失语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2-2015年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康复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采用舌针配合言语训练,对照组28例,单纯采用言语训练。观察组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51.30±11.25)岁;脑梗死18例,脑出血10例;平均病程(23.31±10.37)d。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0.33±11.25)岁;脑梗死18例,脑出血10例,平均病程(25.30±11.45)d。2组间性别、年龄、病性、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与评价标准》(试行),并经CT或MRI确诊的脑中风伴有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1)存在听力、视力障碍,无法进行观察和沟通的患者。(2)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如心、肾、肝、内分泌系统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3)肿瘤患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4)因害怕针刺,晕针者。(5)针刺部位皮肤或粘膜有感染、溃疡者。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言语训练;观察组同时接受舌针针刺和言语训练。(1)采用Schuell刺激法[2],通过对患者视觉、听觉刺激、手势和文字图案等帮助患者理解语言,以获得有益的语言刺激。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治疗课题,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刺激、强化,进而激发患者的言语功能。(2)采取听语指图或指物作业,选择发音转换、文字构音训练,听理解、会话、复述训练等,随着患者语言能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患者残存的语言能力,以获得实用化的交流能力。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3)针刺方法 临床选用:语门穴(舌体腹侧)、中矩穴(舌上举,位于舌底与齿龈交界处)、聚泉穴(舌面中央)、金津、玉液等。舌针每次取3~4穴,交替使用,针刺前用3%过氧化氢或1∶5 000高锰酸钾液漱口,以清洁口腔。患者自然将舌伸于口外,选用1.5寸毫针,分别对语门、聚泉等穴进行针刺,针刺深度1.2~2.5 mm,进针后顺时针捻转,行4~6度手法,不留针;中矩、金津、玉液分别采用点刺放血的方法,出血1~2 mL,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1.3 疗效评定 分别在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时或出院前对患者进行言语功能临床评定。疗效评定标准[3]:采用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治愈:功能评分提高>90%,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2级以上。显效:功能评分提高>60%~89%,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2级。有效:功能评分提高>30%~59%,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1级。无效:功能评分提高<29%,失语症严重程度进步不足1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失语症在祖国医学中称为“言謇”、“舌痿”,认为思维、语言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神”的功能范畴,而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由于心脾与舌的关系密切,因此古代医家认为言语障碍多是正气不足,邪气侵袭,导致脉络闭塞不通;风邪为百病之长,挟痰、湿、瘀等合而为病,致使舌体痿软而强直,神不内守,记忆力下降,认知和思维发生障碍[4]。针刺舌体局部,可以使针感向舌根部传导,反射性兴奋低级与高级语言中枢,通过舌下神经、舌神经、舌咽神经,把针感传向大脑皮层,强烈的针感刺激可使患者不自主发出“啊”的音,形成条件反射,对患者有启蒙开窍的作用,进而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5]。当中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突触损伤后,可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刺激,使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调整大脑皮质的潜在能力,达到自我调节,从而加快言语功能的恢复[6]。所以患者一旦确诊为失语,在采用舌针治疗的同时,尽早进行言语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本文所示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较好,患者容易接受,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 王左生,主编.言语治疗技术: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69.
[3] 王荫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介绍(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2):87-89.
[4] 张先锋.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的思路和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506-507.
[5] 夏一波,夏茗琦.夏德忠教授舌三针治疗语言障碍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9):246.
[6] 王森,梁希森,霍晓宁.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9例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3-24.
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 康复医学科,232001
李斌(1977-),男,主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2.021
R 743.3
A
1008-7044(2017)02-0182-02
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