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中抗日根据地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经验

2017-03-17张昌伟

学理论·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苏中历史经验

张昌伟

摘 要:1943年初,为了达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日本侵略者对苏中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乡”行动。广大苏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方针策略,经过一年多的浴血斗争,最终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苏中;反“清乡”;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80-02

苏中反“清乡”斗争已经过去73年,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广大军民为粉碎敌人的“清乡”阴谋付出的重大代价,而且可以领略苏中军民不屈的英雄风采,这段历史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一份重要精神遗产。

一、苏中根据地反“清乡”斗争概况

苏中抗日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上东滨黄海,南临长江,西至运河,北至盐城、宝应以南,包括现在的南通、扬州、泰州等地区和盐城的部分地区。苏中抗日根据地盛产粮食、棉花、盐等战略物资,商品经济发达,货币地租盛行,“农村经济与上海的银行买办资本有密切联系”[1]103。同时,根据地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隔江对峙,直接对日伪统治区中心构成威胁。日伪视之为“心腹大患”,不断调兵遣将,对根据地进行“扫荡” “清剿”,却始终无法摧毁根据地。

“扫荡” “清剿”达不到目的,日伪又开始更为残酷的“清乡”。所谓“清乡”与“扫荡” “清剿”有很大区别。“扫荡” “清剿”主要是军事行动,目标针对抗日部队。“清乡”则是日伪采用的一种综合性行动,主要目的在于摧毁我根据地,破坏我基层抗日政权,建立伪政权,妄图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全面占领。他们效仿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秘诀”和国军“十年剿共”的经验,用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综合运用军事“清剿”、政治欺骗、经济掠夺、思想奴化等各种手段。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新花招,也是汪伪政府的所谓“国策”。由于兵力悬殊,加上苏南根据地缺乏反“清乡”经验,且客观条件对我方不利,苏南根据地遭受很大破坏。

1942年底至1943年初,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法西斯轴心国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欧洲战场上,苏联军队发起冬季攻势,德军节节败退。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占据了主导地位,相继克复了日军在战争初期占领的战略要地。日本为避免同时与美、苏作战,决定放弃向北进攻苏联的计划,集中力量向南打击美英军队。1942年12月,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了新的对华根本方针:“力谋强化国民政府之政治力量,并图重庆抗日根据地名义之覆灭,与真正更新之中国同心合力,向完成战争之目标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日伪加紧实施其密谋已久的“清乡”计划。1942年12月,清乡委员会发布《一九四三年上半年度清乡工作要领》,将清乡范围划至“苏北南通附近,镇江丹阳、常州附近,崇明、嘉定附近,杭州海宁附近及余姚盐场四周。”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苏中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吸取了苏南反“清乡”的经验教训,军事、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均做了较为充分准备,針锋相对地进行反“清乡”斗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汪伪政府不得不承认失败。“延期清乡”期间,日伪又加大兵力,变换手法,虽然在一些地方得手,但到1943年底仍未达到预期目的。1944年1月起,日伪又进行了“高度清乡”,最后亦以失败告终。“苏中抗日根据地各分区紧密配合,特别是第四军分区在兄弟分区的支援下,经过1年零7个月的艰苦奋斗,至1944年10月,不仅恢复了“清乡”以后被日伪军占领的地区,而且开辟了29个乡的新区,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二、苏中根据地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经验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清乡”,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又处于水网平原地区,斗争异常残酷。纵然形势异常严峻,苏中军民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局势,充分吸取了苏南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进展,最终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最终胜利。

(一)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根据华中局发出的指示,苏中区党委在准确分析敌我形势的基础上,对领导组织形式和领导体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对根据地内存在的各种思想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对反“清乡”斗争的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并制定了具体的斗争策略和工作方针。

1.开展动员教育,坚定必胜信心。苏中根据地在反“清乡”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想:一种是消极思想。认为日伪力量太强大,难以战胜,被日伪反动宣传所迷惑,被敌人的“强大”所吓倒,看不到反“清乡”斗争的有利形势。一种是轻敌思想。针对这两种错误思想,苏中军区党委召开会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指出既要看到日伪“清乡”的严峻形势,更要看到反“清乡”斗争的有利条件。我们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得道者多助,必定胜利;敌人进行的是非正义、反人民的侵略战争,失道者寡助,注定失败。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广大民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教育,揭露日伪“清乡”阴谋,打破日伪的宣传,坚定反“清乡”斗争必胜的信念。

2.加强统一领导,实行精兵简政。粟裕明确指出:“为确实能坚持原地斗争,必须加强各该地之领导机关,并求得军、政、党一元化。为能应付紧张之环境,必须加强军、政、党之协调,与强调集中性与统一性”[2]204。1942年,根据中央指示,苏中全区实行“精兵简政”和“一元化领导”,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一些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精简各级党政机关,加强基层一线的力量,使机关、部队精干化、战斗化,提高了一线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关的工作效率。苏中军区原有脱产干部200多人,多时270余人。最后决定,苏中党政班子全脱产干部70人、半脱产干部16人。

3.总结经验教训,制定计划措施。苏中区党委认真总结前期苏南反“清乡”经验教训,从军事上、思想上和经济上做准备,这无论对军队还是对人民群众都极为重要。反“清乡”的斗争准备,不能满足于以往反“扫荡”的水平,而要从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残酷性着眼,其重点应放在组织群众力量以及发动武装力量的部署上,做到争取主动。1942年秋冬,苏中区党委发出加紧进行反“清乡”斗争准备指示,要求各级部门认真研究上级有关反“清乡”的指示,详细弄清楚敌人“清乡”的部署,制定详细的应对计划和措施,准备工作宁早勿迟,宁细勿粗,不能有丝毫麻痹侥幸心理。

(二)坚持以武装斗争为主的方针

1943年1月28日,华中局发出指示,指出形势的严峻性和坚持斗争的有利条件,明确提出了反“清乡”斗争的总方针:必须坚持原地斗争。苏中区党委把工作重点首先放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组织实施上,提出了“坚持原地斗争,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坚持最广泛的游击战争”的方针。

1.敌进我进,避实击虚。针对日伪“清乡”分进合击的特点,苏中区党委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法与之周旋,主力部队事先转移,避其锋芒,撤至“清乡”区外围,对敌后方据点实行袭击,出奇制胜。当敌人“扫荡”扑空,“清剿”无获,疲于奔命时,主力部队则抓住有利时机,由外向里,突入“清乡”区内,乘敌疲惫不堪之机,与“清乡”区的地方部队和民兵里应外合,拔除日伪“清乡”区中心据点。1941年秋,日伪军对苏北、苏中地区进行大“扫荡”,当其兵力正展开于盐城、阜宁地区时,我军在泰州、海安以南地区发起攻势,攻下一批日伪据点,并迅速迫近敌指挥中心泰州城附近[3]10。这样,我军的“敌进我进”便起到了“围魏救赵”的作用。

2.频繁袭扰,配合打击。地方部队除配合主力集中兵力机动作战外,主要是坚持原地与各区游击队、民兵、群众一起,展开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根据华中多丘陵水网的地形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袭击战、麻雀战、伏击战等游击战术,频繁袭扰来犯之敌,有力的牵制了日伪军。短枪队大显神威,深入敌据点,严厉镇压叛徒、汉奸,屡战屡胜,使敌人心惊胆寒。粟裕曾发出号召:每个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立即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掀起杀敌立功热潮,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反“清乡”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3.里应外合,密切协同。在苏中区党委统一指挥下,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相结合,内线斗争与外线斗争相结合,隐蔽斗争与公开斗争相结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既锻炼和壮大了地方部队又保存了主力部队的有生力量。1941年冬,日伪“扫荡”如皋西部地区,我军先以地方部队佯动以吸引敌人,敌人屡屡扑空,疲惫不堪,戒备松懈,而主力部队在外围隐蔽待机,待日伪军各路“扫荡”兵力急于退回据点时,我军以逸待劳,趁其不备,歼其一部。

(三)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苏中區党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坚决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争取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大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内部的投降派,为反“清乡”斗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反“清乡”斗争初期,华中局就发出指示,要求各地正确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我们的抗日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军各界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商学兵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其中包括中间势力,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苏中区党委非常重视统战工作,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因此,在组建各级政府时,实行了“三三制”的规定。即在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干部占三分之一、劳动群众中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各阶层、各阶级代表占三分之一。

2.宣传教育,耐心说服。苏中区的工商业资本家、大中小地主、退伍官吏、知识分子为数众多,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当亡国奴的。日伪“清乡”之前,苏中区党委坚持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召开了各界人士座谈会,进行了民族气节教育和形势教育,揭露日伪“清乡”阴谋,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坚定胜利信心。努力争取团结“清乡”区内的一切爱国的地主、士绅、保持民族气节不投靠敌人,不做有违抗日利益的事。

3.多种策略,打拉并举。反“清乡”斗争环境恶化后,许多中上层进步人士,仍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接受伪职,但也有一部分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产生了动摇。一种是“白皮红心”,这种人真心向我,假心向敌。我们的政策是对他们加强教育,指导其与日伪开展“合法”斗争。一种是“红皮白心”,这种人假心向我,真心向敌。我们的政策是严重警告,适当打击,必要时杀一儆百。一种是典型的两面派,这种人立场摇摆,变化多端。对这种人要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打击是辅助的,团结是主要的。

参考文献:

[1]苏中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2]新四军:文献:3[C]//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

[3]周蔚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J].军事历史,1994(4).

[4]田玄.铁军众横[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苏中历史经验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苏中对外贸易发展初探
苏中对外贸易发展初探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小议如何让“苏中”学生乐于戏曲之美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