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7-03-17赵仁龙
赵仁龙
摘 要:新时期,各地在探索城市区域化党建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时,面临着诸如领导体制松散、共同需求缺失、活動项目缺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思想教育、服务理念、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适。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基层党建;执政基础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62-0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和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1]。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单位制党建模式越来越难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满足基层的需求。在这种情势下,自2004年10月中组部首次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工作路径和方法。同时,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当前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体制松散,难以发挥合力作用。目前,被吸纳进大工委、大党委班子的多数是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但在实际运作中,这更像一个松散的联谊平台,缺乏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工作职能责任的法定属性,在工作过程中各有任务、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另外,在片区(网格)层面上,工作人员多是兼职,非实体化运作,给相关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共同需求缺失,难以激发参与动力。一方面,区域性党建多由区县级党委积极推动,有的依赖领导运作、人情关系来实现,而非区域内部各类党组织的自发行为,这样在形成伊始就缺少一个共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各驻地企事业单位,认为区域化党建与自身主要业务没关系,更多是被动性的参与,对主动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抵制。特别是一些“两新”组织,因为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目标等原因,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原动力,将党建工作看成是一种行政上追加的负担,被迫承受,难以激发内在的参与动力。而部分街道、社区,也仅仅是把驻地单位看成是党建资源的获取地,缺乏为之服务的意识。
3.活动项目缺乏,难以形成实质进展。由于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区域化党建平台更多是发挥联系、议事作用,依靠行政资源,通过走访调研部分成员单位、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宣传报道区域化党建工作进展等途径展开,推进区域重点工作的主题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合作共建的具体项目不多,造成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不够强,缺少实效性,对各方党建工作的推动有限。
4.服务水平不高,难以获得党员群众认可。目前,有些地方的区域化党建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对区域内党员群众的服务水平却未有实质性的提高。服务对象有限,多是一些少数困难群体,缺乏对普通党员干部的关怀。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是被动式服务,更趋于行政化。只是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既未考虑服务对象的感受,也未了解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党员群众很难对区域化党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对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区域化党建所面临的问题,正是我国当前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引起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造成旧有的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新的工作模式还需要一个调适的过程。
1.对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普遍重经济、轻党建,存在重视本单位自身党建、轻视驻地社区党建的思想倾向。部分单位、企业观念保守,缺乏一种奉献社会、奉献社区的公益意识,认为参与社区党建有碍自身发展、有损自身利益。而“两新”组织,由于自身的性质,对外在的干预有种天然的抵制,尤其害怕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会对自身的管理造成混乱。另一方面,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的体制下,“小庙”难以管“大神”,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工作中很难得到有些职能部门的配合,导致有些工作难以落实。这都不利于区域化党建的全面深入展开。
2.对区域化党建的科学认识不到位。第一,不少地方将区域化等同于行政化,认为搞区域化党建就是建组织、设制度、配人员、喊口号,习惯于行政思维和行政手段[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结构化权力的支持,既无隶属关系,也无利益联系,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联合,这必然会造成区域化党建的形式化,其结果就是换汤不换药,不能形成区域内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部分地区对基层党组织角色和功能定位不明确,以前是大包大揽,现在依旧试图直接提供全能化的服务,这在当前社会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这必然与社会组织或企业形成竞争,或者使党组织负担本该社会担负的责任,或者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甚至滋生腐败。
3.基层党组织在党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方面均存在困难。基层党组织存在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知识不足、能力不强、作风不硬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基层工作的不重视,待遇也不高,留不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不愿意长期扎根基层。同时,由于财政原因,很多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办公、党员活动场所狭小,活动经费不足、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党建资源的碎片化、分离化,同一区域无法协调党建资源造成资源闲置甚至浪费。特别是财政上资源不足,对于和驻地单位一起搞区域化党建,就会出现有求于人的局面,钱由谁来出是党建实际项目缺乏的重要原因。人力、物力资源上不足,造成工作难以全面覆盖、全面展开。
4.部分党员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由于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党员群体和党组织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身份上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从高度依赖组织向低度依赖组织甚至脱离组织转变;从流动性较低向流动性高转变;党组织对党员信息的详细掌握到简单掌握转变。很多党员,包括退休的老党员仍把自己视为原单位党组织的一员,不愿参与社区党组织的活动。而一些“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则把自己视为社会人,游离于党的组织生活之外;而部分党员想参加组织生活,但又没组织参加。这样就形成了“管不了、管不到、管不上、没人管”的局面。
三、提高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水平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必须秉持改革的精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
1.以思想为先导,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第一,培育广大党员群众的区域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基层组织所孕育的基层文化可以在党建工作中发挥力量,通过文化力实现区域化党建工作“辖区共治、睦邻合作、双向共赢”的价值追求。”[3]第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及其作用。区域化党建是我党适应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必须认识到区域内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不是领导者和管理者,而是建构“1+N”共同体的“搭台者”和“中介者”。第三,积极总结、推广成功的区域化党建经验,让更多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
2.以服务为宗旨,构建全方位的区域服务体系。第一,基层党建的中心是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功能。区域化党建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把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服务对象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包括党员和群众。第二,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摸清群众需求,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实际项目,广泛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开辟服务途径,增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对党员群众服务的过程,也是培养其社区归属感的过程。要积极带动各类基层党组织参与区域性党建、经济、社会、民生等事务,增强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相互认同和对社区的归属感。第四,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通过社区信箱、服务热线、QQ群、微信群等多种联系方式,拓宽服务沟通渠道,提升服务时效。
3.以制度为保障,完善全覆盖的组织体系。第一,构建区委、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将驻地单位纳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完善体系建设。第二,引导驻地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属地报到并开展结对服务,采取“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的办法,实行党员服务群众的党员责任岗、党员承诺制。第三,要注重“两新”组织党建,可以建立“两新”组织综合党委,设立实体化机构,专人专职负责指导其党建工作,提供相关服务。可以探索楼宇、商圈党建新模式,建立楼宇党组织和党建服务站,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第四,落实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把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进行量化考核,并监督执行。
4.以人才为核心,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基层党务工作队伍。第一,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优配强社区书记,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抓好领头羊。第二,加大政策倾斜,着力解决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编制问题、待遇问题、出路问题,增强他们的“尊严感”“荣誉感”“获得感”“成就感”,破解基层人才难题。第三,完善考核制度,将年度党务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调岗调级、评优奖惩、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形成长效机制[4]。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孙林:区域化党建须规避三个误区[N].学习时报,2015-
06-08.
[3]王久龙:区域化党建共建创新模式探索[J].湘潮,2016(1).
[4]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关于上海市委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J].求是,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