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哲学的历史演进、分析框架和功用研究
2017-03-16刘江宁周留征
刘江宁 周留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思政部,北京 100029;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企业哲学的历史演进、分析框架和功用研究
刘江宁 周留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思政部,北京 100029;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从谢尔登的管理哲学到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都只是关注了企业运营的一个方面。企业哲学的分析框架应由生存哲学、发展哲学、经营哲学、管理哲学和文化哲学构成。其中,生存哲学和发展哲学属于企业哲学的“形而上”部分,属于理论范畴;经营哲学和管理哲学属于企业哲学的“形而下”部分,属于实践范畴;文化哲学则是企业哲学的核心,是企业哲学的灵魂。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离不开人与环境的制约,准确把握人与环境是企业哲学的核心课题。企业思想和智慧的分享和传承不仅是企业哲学的使命,也是企业哲学的核心价值。企业哲学是发展变化的,存在着时代性和局限性。
企业哲学;历史演进;分析框架;功用
一、企业哲学的缘起与历史演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和惊异。根据现有历史资料,哲学从公元前六世纪泰勒斯开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亚里斯多德则是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非常难以精确回答,因为哲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抽象。中国传统哲学中并没有“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今天所称的“哲学”概念是从日本学者西周的译名而来。日本学者竹尾治一郎认为,即使是哲学家自己也难以回答什么是哲学。哲学主要研究“我是谁,从哪里来,到那里去”这样的问题。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就是要用人类的理智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问题,因此正规的西方哲学从泰勒斯开始。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或者“爱智之学”。哲学首先是一种智慧而不是知识。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总体而言,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人类从实践中产生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思想智慧。比较公认的哲学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本体论或者世界观的视角来看,哲学是形而上的智慧,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哲学是反思的智慧。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哲学是批判的智慧。从人生观来看,哲学是生命的智慧。从理性观来看,哲学是逻辑思维的智慧。
企业的出现远远晚于哲学。一般认为,企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一,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至17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工厂制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企业时期。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门类始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1911年泰勒推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泰勒在书中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揭示了企业管理的内涵。泰勒认为:“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马风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因此,泰勒在管理史上被尊为“科学管理之父”。自此,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12年之后,1923年英国管理学家奥利弗·谢尔登出版了《管理哲学》一书。这本书被公认为是管理哲学学科的奠基之作,也是哲学与企业管理学的第一次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刘敬鲁教授称其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哲学家” , 其《管理哲学》“第一次系统提出和探讨管理哲学许多重要问题的著作, 因而使其成为管理哲学当之无愧的创始人之一”*李培挺、张守连:《破“科学管理”,立“管理哲学”——“科学管理”背景下谢尔登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初探》,《管理学报》2011年第10期。。谢尔登在《管理哲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管理对工业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一些科学原则和伦理原则,而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只起次要作用。因此,本书不是从事于阐述某一种特殊的管理,而是试图阐明统治整个管理实践的目的和发展路线和原则。”*[英]奥利弗·谢尔登:《管理哲学》,刘敬鲁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5页。在谢尔登那里,特殊管理和一般管理其实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管理哲学首先是一种管理科学,而不是管理艺术。但是他想表达的重点在于管理哲学是一般管理,不是像工厂管理这样具体的特殊管理。这种一般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管理实践的目的和发展路线,是包含管理本质论、管理意义论和管理规律论的管理学科。换句话说,如果管理学是解决“怎样管理”的问题,管理哲学就是解决“何为管理”、“为何管理”、“管理是什么”这样的深层问题。
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曾经非常形象地描述管理哲学是由于 20世纪初哲学“向下发展”(从形而上学转向科学哲学 )和管理学“向上发展”(从管理艺术转向管理科学并从管理方式研究上升到对管理本质、 意义及规律的研究)而造成的科学哲学与管理科学之间交汇、合流的产物。*周可真、张薇:《论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其学科性质》,《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也可以这样理解,管理学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像泰罗这样的管理者不满足于把管理学仅仅当作一门艺术来看待,而是要求把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管理哲学之所以会产生,也是由于像谢尔登这样的管理学家不满足于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仅仅解决科学管理实践中管理方式的问题,而是要求把管理科学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哲学,一门研究管理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以解决管理科学中管理本质、管理意义以及管理规律的一般理论问题。
1978年,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出版了著作《实践经营哲学》。松下幸之助认为:“提到经营观念、经营哲学,确乎有些庄周之感。然而,我在本书中所提到的经营哲学,既不是学术性研究的结果,也并非体系完备的东西。其终究不过是实践的产物。我以切身的体验感到:如果把经营立足于这些基本观点之上,就必定能够成功。”*[日]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滕颖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在他的自传中,他把自己的经营哲学归结为“自来水哲学”,认为经营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益,而只是将大众寄托在企业身上的希望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完成企业对社会的义务。总而言之,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另一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也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宣传自己的经营哲学,他在《干法》、《活法》等著作中提倡“敬天爱人”,宣传“利他”思想,甚至还与日本著名哲学家梅原猛探讨《拯救人类的哲学》。
无论是松下幸之助还是稻盛和夫,他们关注的对象已经超越了企业经营本身,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切,对人生意义的关切,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因为他们认识到,人是决定企业经营状况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所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是人类反思并追求超越的智慧,企业家把自己的企业经营经验智慧归结为经营哲学,不仅是对企业经营思想的升华,也是企业经营思想向人类精神原点的回归。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曾经于2005年出版过专著《企业哲学——成功管理者的七维视野》,从立身哲学、经营哲学和用人哲学三个方面,按照立身哲学、差别哲学、资源哲学、共赢哲学、生存哲学、危机哲学、用人哲学七个维度对企业哲学进行了探讨,但并没有建立企业哲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魏杰:《企业哲学——成功管理者的七维视野》,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彭新武教授则认为:“从当下中国管理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实践层面看,人们更津津乐道于管理的艺术、技巧,而乏于哲学层面的关注和探讨,表现出‘术’盛而‘道’衰、甚至‘道术分裂’的局面。”*彭新武:《管理哲学——中西融合的批判性考察》,《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进而提议在管理学日渐成为“时尚”的今天,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哲学以及对其价值的充分理解。
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华为公司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在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28位。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世界500强,华为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自从2012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讲话中首次提出“哲学改变中国”,迄今已经多次阐述华为的企业哲学思想,使企业哲学问题重新成为当前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过,虽然各方对此或著书立说,或演讲讨论,却并不成体系,甚至出现教条主义的趋势,目前有必要对此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和应用,助力中国企业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不断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哲学的分析框架、核心课题与价值源泉
应该说,从谢尔登的管理哲学到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他们只是关注了企业运营的一个方面。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理论的层面看,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包含了生存、发展与消亡的过程。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包含了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正如华为公司在官网上阐述其公司治理理念时的表述:“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CEO制度,轮值CEO在轮值期间作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的最高责任人,对公司生存发展负责。”在华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是有区分的,并最终统一于华为的企业哲学:“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的胜利之本。”
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形而上”问题,属于思想理论范畴,对于企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企业生存是企业作为一种功利性组织的基本要求,能够持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满足企业正常活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在企业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当代社会,企业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企业诞生,也有很多经营难以为继的企业消失。企业发展是企业在经营规模上的变化,既包括数量上的扩大,也包括质量上的提升。对于企业而言,生存比发展更为重要。一方面,解决了生存问题,发展才有基础。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生存环境竞争加剧,没有良性的发展,也很难在竞争中生存。如果企业不能妥善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就一定会走向消亡,这是由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企业经营与管理问题是“形而下”问题,属于实践活动范畴。经营与管理虽然密切相关,却不能等同。经营可以包括管理,但管理却不能涵盖经营。经营是适应市场经济活动产生的调节性职能,管理则是适应人类共同劳动产生的指挥性职能。经营确立企业的定位与方向,协调企业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管理则合理组织企业内部的活动,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经营决定企业运行的效果,管理决定企业运行的效率。从发挥作用的层级来看,经营是高于管理的。管理不善,会影响企业经营效果。但是如果经营目标出了问题,管理效率越高,经营效果越差。如果把企业运营比作一辆汽车,管理是汽车的车轮,经营就是方向盘,虽缺一不可,但是功能各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提出:“管理之神要向经营之神迈进,经营之神的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管理的目的就是多产粮食。”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企业家的视角里,管理哲学和经营哲学只是关注了企业实践过程的一个方面。
企业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企业与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资本的投入就没有企业组织的产生。资本是逐利的,是需要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因此企业是功利性组织。如果不能创造利润,企业就不复存在。但是,企业组织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吗?如何才能做到利润最大化?企业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企业永续经营?众多优秀的企业家经过亲身经历和深度思考给出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依靠人来运作,结果如何也取决于人,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人。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文化。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于企业而言,文化在塑造核心价值观,凝聚团队力量、传承企业理念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这么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第二生命,成功的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都把企业文化视为企业的生命线。
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曾经有学者提出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深层次的观念形态文化和群体意识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萧聚武:《试论企业哲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3期。不过,从企业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管理哲学,还是经营哲学,其应用范围都已经超出了企业文化的范畴。正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样,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价值观。哲学的核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哲学的核心也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否则没有必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此,从体系上来说,企业哲学是高于企业文化的,也是高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是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抽象化和“形而上”。不过,由于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塑造并形成企业全体成员的价值观,也是企业全体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每一个人的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哲学的核心是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影响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由此可以探索性地对企业哲学进行学科定义并建构分析框架:企业哲学是以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本质属性、活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理论和实践复合研究的交叉性学科。企业哲学由生存哲学、发展哲学、经营哲学、管理哲学和文化哲学构成。其中,生存哲学和发展哲学属于企业哲学的“形而上”部分,属于理论范畴;经营哲学和管理哲学属于企业哲学的“形而下“部分,属于实践范畴;文化哲学则是企业哲学的核心,是企业哲学的灵魂。
企业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在企业运营中主要接触到的是企业哲学的实践层面,也是企业哲学有形的部分,所以用实线表示,内径比较大。容易忽略的部分是企业哲学的理论层面,也是企业哲学无形的部分,所以用虚线表示,内径比较小。文化哲学居于企业哲学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哲学的原点。文化哲学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所以用实心圆点表示。
企业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无主次之分,但是对于企业的影响却是有区别的。从图2来看,越是靠近原点,对企业的影响越大,重要性也更强。换句话说,生存哲学比发展哲学更重要;经营哲学比管理哲学更重要。从整体来看,生存哲学和发展哲学虽然是务虚的思想层面,但是如果缺位,上面的经营哲学和管理哲学就失去根基与支撑。如果企业不能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的层面,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就会沦为虚空。如果企业没有文化哲学奠定根基,企业就会变成“漏斗”,什么优秀的思想都留不住,更无法实现价值观的传承。
图1 企业哲学立体图
图2 企业哲学侧面图
对于企业哲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云、雨、沟”的概念。“华为的哲学是云,一定要下成雨才有用,雨一定要流到沟里才能发电。若没有沟,雨到处泛滥,能量也就泛滥了。” “云”是华为对管理的认识,也就是任正非说的华为哲学。“雨”是华为的经营活动。“沟”是西方公司最佳实践的流程和理论体系。“云、雨、沟”共同构建了水的动态循环系统。这就是华为未来管理的大思路。通过“云、雨、沟”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说明企业哲学、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华为关于企业理论的一个创新之举。*周留征:《华为哲学——任正非的企业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210页。
总之,企业哲学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企业哲学既关注思想层面,也关注实践层面,但最终的关注点是在实践层面。企业哲学是关于企业运营的科学知识,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抽象的知识。企业哲学是关于企业运营的一般思想,但不是割裂的思想,而是系统的思想。企业哲学是关于企业运营的智慧,但不是终极智慧,而是发展的智慧。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离不开人与环境的制约。如何对待人与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准确把握人与环境是企业哲学面对的核心课题。
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的人,可以称之为客户。客户是决定企业生死的人,所以企业界提出“顾客是上帝”,“以客户为中心”。如果企业不把客户的位置摆正确,很快就会发现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企业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一定会弃你而去成为其它企业的客户。另一类是内部的人,可以称之为员工。员工有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区别,有白领和蓝领的差异,虽然岗位各不相同,但是却维持着企业各项职能的日常运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员工可以说是掌握企业生死的人。总之,企业的命运由客户来决定,由老板来主导,由员工来维系。现代企业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不仅基于人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意义,更是基于人在企业中独一无二的价值。例如美国IBM公司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在公司成立时制定的“沃森哲学”第一条就是:必须尊重个人。
企业存在的环境,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环境,也可以说是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状况、技术趋势、金融机构、媒体资源、政府关系等,这是任何企业都要面对的大环境,能否适应环境甚至创造适合企业的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另一类是小环境,也可以说是内部环境,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制度流程、团队氛围、信息机制、企业文化等。企业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可以创造小环境。企业必须融入大环境,通过分析与判断把握机遇,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顺势而为。企业也必须优化小环境,为员工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为企业提供健康的运行平台。一般企业比较重视外部环境而忽视内部环境,但是优秀企业却是对内外环境同等重视,甚至更重视内部环境的营造。忽视内部环境的企业员工缺乏安全感和秩序感,员工满意度低,员工离职率高。工作效率低,企业成本高。不仅留不住人才,也吸引不到人才。相反,内部环境好的企业经常是“最佳雇主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高,效率高,创造力强,主动离职意愿低。
如果说人与环境是企业哲学关注的核心课题,那么理性与逻辑就是企业哲学的价值源泉。哲学是人类依据理性对大千世界和宇宙人生探索的产物。在哲学中,理性是人类探索真理的能力或工具。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最高阶段。黑格尔认为理性代表着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把握。一般说来,哲学理性包括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评价理性。理性也是经济学中的术语,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理性就是在给定的条件和约束限度内,适合实现指定目标的行为方式。经济学理性主要有个人主义倾向、功利主义原则和理性主义态度三个特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主要是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
理性的工具是逻辑。哲学能够给人们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要通过说理和论证使人接受或者反驳某种观点,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论证。逻辑就是提供正确论证的基础。逻辑追求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致性。在遇到任何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符合逻辑的处理方法首先是从清晰明确的概念出发,准确定位问题的所在;然后化繁为简,复杂问题尽可能分成若干简单的问题,并针对每个简单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最后检验结果和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联系。”这是理性精神的体现,也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人是会思考的动物,逻辑就是要给思维的野马套上理性的缰绳。
理性与逻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运行中的决策方面。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因此,每个企业从成立时就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和决策,无论是客户关系、产品研发还是合作对象、人才引进等等问题都需要选择分析,需要拍板决策。决策是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人类是情感型动物,也是社会性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人一直处于理性与感性,道德与非道德、符合逻辑与不符合逻辑的纠结中。但是,由于人所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对一些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而决策的根本依据就要依靠理性与逻辑。
不可否认,竞争是企业的天性,就像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一样。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就是冒险家,他要承担破产的风险。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就是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者。在某种意义上,创新本身就意味着风险。也许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家其实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创业之路的。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由无数次的选择和决策来成就的,这里面有很多是经过严密分析与慎重选择的低风险行为,也有很多看似不符合理性与逻辑的高风险行为。向优秀企业学习是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核心在于要向优秀企业学习什么?是学习他们做过的每件事,所采用的每种方法,使用的每个工具,还是学习他们企业运营的思想和智慧?思想和智慧往往是无形的,没有痕迹的,无法复制的,但是思想和智慧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可以追溯的,可以分析的,当然也是可以学习和分享的。
三、企业哲学的功用与局限
从实践的角度而言,企业哲学是总结并提炼优秀企业成功背后的思想和智慧的学问。企业思想和智慧的分享和传承不仅是企业哲学的使命,也是企业哲学的核心价值。事实证明,“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只有思想的成功,才会最终导致企业的成功。
不过,再华丽的思想也要付诸实际行动才会最终收获甜蜜的果实。不通过实际行动的检验,我们无法得知思想和智慧的价值,也不会了解理论的谬误所在。历史的教训必须要牢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贯彻永恒的是管理改进。”无论应对变化的措施有多少条,方法有多少种,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依靠企业哲学的思想和智慧。道家哲学认为,世间万物,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或以不变应万变,或以万变应万变,关键在于企业家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首先,追求智慧并批判智慧是企业哲学的根本。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一千个哲学家,可能就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哲学流派都称自己的思想体系是哲学,说明世界上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又存在着共同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类的思想与智慧的学问。所谓世界观,就是人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一般科学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哲学主要思考宏观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而不仅仅思考微观的、具体的、个别的问题。哲学是智慧之学。智慧不是知识,不是聪明才智,也不是具体的方法。西班牙当代杰出的哲学家雷蒙·潘尼卡在著作《智慧的居所》中指出:“智慧说,我并不与精明同一。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经历它又超越它并且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西]雷蒙·潘尼卡:《智慧的居所》,王志成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潘尼卡认为,没有智慧,人就不能生活。总之,智慧就是人类冲破迷惑的雾障,认识事物本质的思想,是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中的“不变”。
其次,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企业哲学的使命。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呼声”。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必须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发现和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要想理解和把握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更好地去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变化,就需要学习哲学,需要掌握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以一种批判的、反思的态度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保持联系,并在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哲学的生长点,不断地创造性地解决时代问题是哲学发展的动力。在信息与互联网时代,世界变化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不断涌现,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不断产生。但是,只要能够掌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就能够使自己同步于时代变化,永立时代潮头。
最后,理性把握客观规律是企业哲学的精髓。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那么一切科学研究就是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3页。所以科学研究就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如果不能掌握世间万物的客观运行规律,人类就不可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迈进,也无法从容应对这个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世界。只有通过理性与逻辑进行条分缕析,不断剥离事物外在的表象从而达到事物内在的本质。作为企业来说,企业家必须通过不断进行哲学思考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当企业家掌握哲学思想的时候,再去面对任何变化,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就不再只是凭经验或者常识去看待问题,而是通过理性和逻辑的哲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就会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目前众说纷纭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无论是速度、体验、极致还是颠覆,核心还是在于产品。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如果不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还是会被客户抛弃。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喧嚣之后还是会归于沉寂。因此,无论事物如何变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透过纷杂的现象而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这也正是企业哲学的魅力所在。
马克思在论述唯物辩证法时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这就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存在着时代性和局限性,世间并不存在终极智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要坚决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因此,企业哲学的核心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只有抓住根本问题,才能在企业实践中扬长避短,并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优化和升华。
(责任编辑:张婧)
2016-12-01
刘江宁(1979—),女,山东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部讲师。 周留征(1973—),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后。
本文系北京市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D64
A
1003-4145[2017]01-01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