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工生暖:辽海地域的火炕文化

2017-03-16文穆重怀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侨园 2017年3期
关键词:火炕炉灶火盆

文穆重怀 (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奇工生暖:辽海地域的火炕文化

文穆重怀 (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焦松枝地底烤。静坐只疑春煦育,闲时常觉体冲融。”这是道光皇帝吟咏火炕的诗。中国北方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日采暖成为北方人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在漫长的与大自然的角力中北方民族找到了战胜寒冷的最好伙伴,这就是火炕。

火炕的源流,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共识。但火炕产生于中国北方,似乎已经得到研究者的公认。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炙地的技术。由于这种炙地主要发现在祭祀坑中,我们还无法判断在红山先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否用炙地这种采暖方法。

到了小河沿文化时期,炙地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行为。无论是在居址中,还是在墓葬中,都有炙地现象的发现。这种取暖方式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春秋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冬十二月,宋平公卒。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宋元公在十二月守丧,按照礼制,应该“寝苫枕草”,而不能像平时那样“衣狐裘,坐熊席”,寺人柳为了讨好元公,先用炭火把元公坐处的地面烤热,等元公要到的时候再将炭火去掉,元公既不受寒冷之苦又遵守了礼制。自然改变了对柳的态度,于是寺人柳又重新得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人们还在采用炙地的方法来避寒。但是炙地取暖效率较低,而且烟气也很大。北方先人往往是采用半地穴式的住所,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排烟也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与灶相结合的低火墙式取暖设施。

这样的取暖设施是以单烟道与灶相连,上面覆以石板或土坯,这是后来火炕的雏形。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考古探查中已经发现了不少这类原始火炕的遗迹。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公社团结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址中就发现了“烟道一火墙式”采暖设施,这里是汉代沃沮人的居址,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稍早的东宁大城子二号房址中的类似设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北方民族冬季以火炕取暖的最早实物例证。

正是在这种低火墙式取暖设施的基础上经过古代北方各民族的不断改进,最终出现了在采暖功能上比较完善的火炕。柏忱先生认为:“低火墙出现在汉代,经过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可能在4世纪前后已出现了火炕,最晚在公元668年之前,东北有的民族已较为普遍地使用火炕取暖了。到宋辽时期,火炕才逐渐传入华北等地,至金代就比较普遍了。”我们认为,他的看法基本概括了火炕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至于把这种取暖设施称为炕,还是在宋人徐梦萃的《三朝北盟会编》中。书中有“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的记载,形象地指出了炕的样式与功能。同时也可以发现,虽然女真人的火炕在形式上与后来的火炕还有差别,但功能已经相似了。

在历史上,火炕的形式是根据人们的经验不断进化的,因此从不同角度对火炕的称呼也是不同的。根据火炕在居室内的位置分为前炕、后炕、顺山炕。建在房间前后两墙的炕,叫做对面炕。如果炕的两面靠墙,两面相接,构成一个正方形,就叫作棋盘炕。根据火炕的建造结构,分为洞炕和花洞炕。根据烟道的走向,有顺洞炕和回洞炕。还有一种架空的炕,称为吊炕。辽海地域作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不同民族的火炕和相应的火炕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汉民族的居住习惯,一般是长辈住东屋,小辈住西屋;长辈住南炕,小辈住北炕。这体现了汉民族孝敬长辈的传统,因为东屋和南炕都是朝阳的。

北方满族的民居有“筒子房、万字炕、烟筒立在地面上”的几个特点。居室内砌有南、西、北相连的“万字炕”,它通过外间的锅灶烧火取暖。南北炕中间对着门的方向为西炕。一般是在南、北炕上住人,西炕是专门用来在祭祀祖先时摆放祭器用品的地方。西炕比南北炕窄小,但长平,平时它的上方挂着祖宗匣子,是满族家庭的神圣之处,因此不能让人随便坐卧踩踏或放置杂乱物品。

朝鲜族的房子一般分为悬心式、底殿式和歇山式,但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一般房子都是三间,分为里间、外间和灶间。大间居中,屋中2/ 3为炕,1/ 3做灶,火炕用拉门和间壁隔开,基本上是进门就上炕。这种地炕采用花式炕洞,它的优点很多,不仅热度分布均匀,而且还节省燃料。朝鲜族火炕一侧放被褥衣柜,一侧放碗架,各种日常生活都集中在火炕上,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火炕文化。

蒙古族牧民多住在圆形的蒙古包中。蒙古包的周围和包顶用厚毡覆盖,然后用毛绳从四面绑起来,包顶中央设有用来通风和采光的天井,炉灶的炉筒也从天井伸出。晚间在炉灶周围铺上毛毡或羊皮为炕。在半农半牧地区,蒙古包逐渐固定化,室内设有半圆形土坑,被称为“霸王炕”。

不同民族的火炕文化是在各自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积累总结形成的。它们不仅体现了辽海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也表现出了北方居民独特的生存意识。随着火炕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提升,与火炕相关的各种生活用具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火炕朝外的一侧装有炕沿。炕沿的好坏是一户人家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的反映。饶有资财的人家一般用三寸左右的桦木做炕沿,因为桦木材质坚硬,并且表面光滑,坐在上面没有被扎伤之虞。一般人家则多用杨木做炕沿。在官宦人家还有用琉璃等材料做炕沿的,那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在北方的火炕上用途最多的家具就是炕桌。所谓炕桌,顾名思义就是放在炕上的桌子,它是北方居民火炕文化的重要部分。炕桌一般高约30厘米,长宽比一般为4:3。样式上分为束腰带马蹄和无束腰直腿两种。桌面四周带有裙板,四条矮腿之间用横撑拉连,采用对称的卯样结构。北方的炕桌大多造型简朴,少用装饰,多刷暖色调深色大漆,给人四平八稳和温暖的感觉。

炕桌一般白天放在炕中间,晚上睡觉时挪开。在漫长的冬日,一家人坐在热炕上,桌上有热腾腾的饭菜,喜欢喝酒还有暖得热乎乎的烧酒,这构成了辽海人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除了用餐以外,炕桌还用来看书写字。平时还放些茶具、烟筐箩和妇女使用的针线篓。冬日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妇女们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和男人们聊着家长里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消磨着北方漫长的冬夜。

北方的炕桌有的还设计为中空结构,这主要用来放置火锅。冬日的火锅不仅可以带来温暖,而且在冬季缺乏蔬菜的北方也是保持营养均衡的一道佳肴。

除了炕桌,在炕上一般都放有炕琴。炕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叠放被褥枕头等寝具卧具,下层用来装日常衣物。有的炕琴下层还带有暗格,用来放置各种金银细软。北方的炕琴在造型设计上善于用面,多采用封闭造型,整块面板的使用显得既简单又大方。它不仅适合东北寒冷干燥、多风沙的气候,还体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炕琴多采用对称结构,有好事成双之意。有的人家还在炕琴的门上镶有各种带吉祥图案的瓷画,它们的缤纷色彩为拙朴厚重的炕琴增添了一抹生气,也为居住者增添了家庭的温馨,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北方冬季永远是单色调的。

有的人家在火炕上还放置火盆。火盆一般用黏土制成,口大底小,呈圆形。人们将火炭放在火盆里取暖。黏土做的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散热均匀,易于搬动。大户人家也有铜制的火盆,它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至于取暖的效果与土火盆相比几乎相差无几。火盆弥补了火炕的不足,节省了燃料,因为火炕不可能全天一直供暖,那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并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而且长时间使用火炕也会对其使用寿命带来影响,维修火炕费时费力,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火盆则可以作为补充,提供热源。有时还可以在火盆上面烤玉米、花生、土豆、地瓜、玉米面饼子,这是北方居民最惹人喜欢的冬季小吃。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物件,作为火炕重要组成部分的还有炉灶和烟囱。炉灶是为火炕提供热源的入口,也是北方居民做饭、烧开水的地方。在北方的炉灶上一般都有一口或两口大铁锅,铁锅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家庭人口的多少。东北人用铁锅炖菜贴玉米面饼子,别有一番风味。北方居民对炉灶有诸多的禁忌,如禁止踩踏、禁止放置不洁的东西。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还要祭灶王爷、吃灶糖,这些都是古老风俗的遗存。

烟囱是火炕排放烟尘的出口。北方民居的烟囱有砌在墙内的,也有附墙建筑的,还有建在离房屋两三米的地上的(民间称之为落地烟囱或跨海烟囱,沈阳故宫清宁宫后的烟囱就是它的代表)。但不论哪种烟囱都要高出屋脊,为的是能够保持一定的压力差,这样不管室外的风吹向什么方向都不会影响到炉灶的排风,不会使烟尘倒灌回屋内。有的还会在烟囱顶上安个帽子,用来防止雨雪的落入。这个帽子有的还会带有一个自制的风向标,在风的吹拂下转来转去,成为季节更替的预报员。它也为北方孩子的童年增添了一丝乐趣。告诉孩子们,放风筝的时节到了,下河摸鱼的时节来了,采果子的时节要过去了,又要穿上厚厚的棉衣了。

烟囱的独特造型,使它成为北方大地上独特的生存符号。在冬日白雪皑皑的平原上,烟囱象征着人家和温暖。它像一位好客的主人向过往的旅人发出邀请,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安身之所。可以说,烟囱是北方人热情好客的最好注脚。

说到火炕,不能不想到西方的壁炉。同样是面对严寒的气候,不同的民族采用了不同的取暖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火炕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特征和它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城市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保留传统火炕文化是不是有着独特的意义呢?

(感谢沈阳雪松斋张雪松先生提供相关资料)

猜你喜欢

火炕炉灶火盆
东北汉民族火炕的民俗文化变迁分析
祖母的火盆
最温暖的火盆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烧不开的水
火炕
火炕
炉灶的快乐
猫咪分局
猫咪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