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唯一以“华侨村”命名的行政村华侨村:东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7-03-16文梁森培

侨园 2017年3期
关键词:侨眷归侨盘锦市

文梁森培

全国唯一以“华侨村”命名的行政村华侨村:东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梁森培

【背景】

60年代初期,国际风云变幻,在“建设朝鲜,就是建设祖国”口号的鼓动下,大批朝鲜华侨被动员加入朝鲜国籍。1962年以后,中国政府对朝鲜华侨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原隶属中国驻朝鲜大使馆领导的华侨联合会和华侨学校转由朝鲜政府负责管理,华侨在子女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特别是在婚姻、居住地生活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1966年6月国内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后,中朝关系一度趋于紧张,旅居在朝鲜的华侨处境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一少部分人通过驻朝使馆开具转籍证明以正常渠道回归祖国,大量旅朝华侨则不得已采取越境的形式举家回归祖国,形成了较大的归国潮。

六七十年代是朝鲜华侨归国定居的高峰期。盘锦市是中国安置朝鲜归侨比较集中的重点地区,1989年3月,全市有归侨578户、1483人,侨眷429户、702人,归侨人数在全省位居第三位,是辽宁省的重点侨乡。

东方红华侨村,始建于1966年8月,前身是盘锦地区大洼农场东方红大队东方红分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王家乡西部的辽河三角洲,2004年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更名为“东方红华侨村”。全村耕种稻田5000多亩,共有朝鲜归侨、侨眷143户、403人,是辽宁省朝鲜归侨安置和居住比较集中的重点侨乡,也是辽宁省唯一以“华侨村”命名的行政村。

【前世】

60年代的盘锦,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草滩,荒无人烟,被称为辽宁的“南大荒“,条件非常艰苦。东方红华侨村地域原是一片荒草地。1966年初,上级政府部门审时度势,在盘锦地区大洼农场建立东方红大队,为行政村,集中安置朝鲜归侨。1966年8月23日接待安置首批20多户、100多人朝鲜归侨。之后,1966年10月至1967年5月,400多名朝鲜归侨陆续从丹东华侨接待站被安置到这里,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开荒种田,安家立业,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鉴于回国时的历史背景,他们放弃了在国外的所有财产,回国后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生活处境艰难窘迫。为了安置好这些朝鲜归侨,使得他们能够安居乐业,1966年初开始,国家调拔了专项资金和物质,新建了归侨住房,添置了生活用品,为归侨们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同年12月,组建了3个农业生产队,添置了部分生产设备,为归侨们提供了必要的生产条件。为了让归侨们种好稻田,农场选派了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朝鲜归侨们加强稻田管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华侨村广大朝鲜归侨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积极性,他们发扬朝鲜华侨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精神,在条件艰苦、生产设备简陋、不懂稻田生产技术的情况下,怀着满腔热情,开荒造田,平整土地,修筑水利工程,动用土方5万多立方米,在一片芦苇丛生的荒草地上开垦出水田700多亩,当年插上了秧苗,秋后水稻单产400多斤。第一次水稻收获,广大归侨倍受鼓舞,他们坚定了信心,鼓足了重建家园的勇气。

华侨村成立初期,饮用露天水泡子的水,饮用水质很差。1968年春季,为了改善华侨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大家共同携手,改造大队西侧原日伪时期遗留的一处饮水泡子。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白天下地泡田整地,夜间加班清理水泡子里的淤泥。设置过滤装置没有木碳,几位懂行的老归侨自己连夜烧制,大家通宵达旦,干得热火朝天,在有限的条件下,改善村民们的饮水状况。

六七十年代的盘锦,一片盐碱地,雨后天晴地表面一层盐碱,没有园田,蔬菜靠到外地去买。为了解决华侨村吃蔬菜困难问题,朝鲜归侨发挥擅长蔬菜种植的特长,改造园田种植各类蔬菜。还充分利用农村土地中的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埝埂经济,全村开发利用埝埂面积达到400多亩,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解决村民吃蔬菜的同时,人均增加收入100多元。今天的华侨村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给,还被确定为盘锦市大洼县“金色裕农绿色蔬菜华侨村基地”,向本地蔬菜市场供应各种优质新鲜蔬菜。

1 2 3 4昔日建设中的华侨村

【今生】

几十年来,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非常关心和支持华侨村的开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帮助华侨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多门路、多途径帮助华侨村加快致富步伐。80年代,为解决和改善侨乡的交通条件,除自筹资金外,在市、县侨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由市、县交通部门资助6万多元,修筑了一条6里长的华侨村连结305国道的“侨乡路“,敞开了侨乡的大门,结束了华侨村因雨季而造成交通受阻的历史,方便了归侨、侨眷出行,给侨乡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侨务部门还连续多年专项调拔了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缓解了归侨、侨眷种田困难,有效地支持了华侨村的农业生产发展。

近年来,随着盘锦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华侨村的发展也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700多万元,帮助华侨村实施“八个一工程”,秸秆气化、村路硬化、环境整治、亮化工程、村屯绿化、文化广场建设、文化中心、稻田养蟹、华侨村历史沿革挖掘等项目建设,使华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创历史新高。如今的华侨村,开通了客运班车,农村经济、乡村文化、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有了可喜发展,归侨、侨眷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归侨、侨眷安居乐业。现在,华侨村已经成为盘锦市首批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试点村,远近闻名的朝鲜归侨、侨眷生活示范村。

1 2 3 4 5 6 7今日幸福的华侨村

【未来】

东方红华侨村和吉林扶余华侨农场,是中国北方仅有的两个集中安置朝鲜归侨的居住地,扶余华侨农场是按照东方红华侨村的成功模式建立的。目前,华侨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积极谋划发展思路,规划了美好发展蓝图。组织归侨、侨眷们继续发扬当年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大乡村经济发展力度,促进归侨、侨眷增收致富。发挥华侨村的优势,把握市场信息,打造华侨村的品牌。发展养殖业,进一步搞好水产品养殖;立足华侨村大米资源,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努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村民收入;努力壮大华侨村经济实力,争取条件创建“华侨经济园”,为归侨、侨眷提供创业平台;积极推进公益事业发展,为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提供保障。

盘锦市“全面转型走向全面发展和建设滨海新盘锦”的宏伟目标,给华侨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全村广大归侨、侨眷将努力拼搏,巩固前一段的发展成果,继续把华侨村开发建设好,一个各业发达、繁荣富强的华侨村将重新展现在盘锦辽河三角州的大地上。

50多年来,东方红华侨村的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辽河三角洲的沃土上,安家立业,垦荒造田,艰苦创业,开发建设盘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年华侨村的归侨、侨眷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商界精英、科技人员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东方红华侨村的老归侨,他们有的已经长眠在这块沃土上,他们辛勤耕耘所撒下的汗水人们不会忘记,第二代、第三代归侨已崛起并融入社会。朝鲜归侨有着爱国爱乡、勤劳节俭、报效祖国的光荣传统,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华侨村的广大归侨、侨眷们一定会奋发有为,再接再厉,提升华侨村建设和发展水平,把华侨村建设成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的新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侨眷归侨盘锦市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九零后”老归侨陈汉民:与时代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书香不怕巷子深
侨眷帮扶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侨胞侨眷老当益壮 坚持18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红豆侨屋:让侨眷感受家的温暖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Theshiningblackpearl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