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编修史志鉴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7-03-16陆奇

黑龙江史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修志方志历史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明确提出了今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文从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七一”讲话,略论编修史志鉴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应坚持地方志文化的历史作用,坚持“重视修史修志”的历史重任,坚持全面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志鉴文化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七一”讲话;历史作用;历史重任;《地方志工作条例》

如上泰山,似观沧海。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五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明确提出了今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从事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与方志人要认真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七一”讲话,必将积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志文化伟大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传统地方志文化的历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论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文化,千百年来各朝各代连绵不断、编修不已,成果丰硕、浩如烟海,作用显著、存史资政。的确,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优势,也是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我国现存方志近850余种、10万卷以上,约占现存古籍的1-10,是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注释,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等的著作,亦可归入期内。

方志种类大体是:综合全国情况的有关总志和一统志;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乡志、村志等;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等方面的志书。

地方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而战乱频繁、国家分裂的现状使政治上统一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统治者需要了解全国各地的历史与现状、地形等国情,从而使地理书、历史书、地图等得到新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

秦汉隋唐时期是方志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地记、图经、图志、地理志等多种早期方志形式。在秦汉隋唐南北朝时期,地记是方志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地记渐衰,图经成为主要的撰修形式。从方志的撰修主体看,汉魏时期,私人修志获得较大发展;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昌盛,使政府加强了对方志的撰修,这一时期,国家修志成为撰修的主流。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宋太祖十分重视对文化典籍的征集和方志的编纂,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图,州县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宋徽宗年间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九域图志局”。这一时期,由于朝廷的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方志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宋代方志数量众多。北宋时期方志总数有140多种,到南宋时期志书总数达260多种。其次,宋代方志内容和体例日趋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平目体、纲目体和纪传体三种体例形式。其三,记载内容从以前主要记述山川地形、疆域沿革等地理内容转向地理、人文历史兼记。随后,从宋代到元代,方志的社会功能已显现并研究涉及“资政”,“教化”,“存史”,体现方志文化的升华和里程碑意义。

方志经过元代的缓慢发展时期,进入明代,由于明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等的重视,方志编纂遍及各县,且种类十分丰富,方志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方志发展又进入兴盛期。特别是各代皇帝都重視全国性总志的编纂,在天顺五年(1461年)修成《大明一统志》。

清代是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朝廷及学者的积极倡导,这一时期,方志种类多,数量大,方志体例更加严谨,对古方志的辑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外,由于中学者参与编纂方志,为方志编纂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展开争鸣,促进了方志理论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章学诚对方志理论有很多创见,他认为“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在总结前任和自己绣制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方志理论,对方志学学科的建立贡献很巨大。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民国时期岁历经战乱,社会动荡,但方志编纂成果很多,形成了我国志书纂修的第五次高潮。现存民国方志共有1187种。

回顾延续两千多年的方志发展史,地方志编修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延绵不绝,主要因素是历代皇帝青睐,是国家行政推动,是官修传统。自隋唐基本确立史志官修制度后,历代不断颁发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通过行政命令推动修志工作。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共发布修志命令46份,包括清以前36份、民国时期11份。这些政令确立了编修地方志是“官职”“官责”“官书”,并不间断地从编纂方法、内容、体例、行文等要求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为国家、人民留下8500余种旧志典籍。

二、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重视修史修志”的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的确,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浩如烟海的史书、志书、鉴书全面系统地记了述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记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各地修志工作陆续展开,并取得了较好成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修志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志编纂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1980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下,各地编史修志工作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有识之士热情推动,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各地相续恢复或建立了修志机构,新方志编修事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末,第一轮新方志编修工作基本完成,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方志纂修工作启动,中国特色地方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的战争胜利、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各个历史时期中,都非常重视利用和发挥地方志取之不尽、丰富多彩资源之重要作用,都将地方志作为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科学决策、治国理政的一个锐利武器与法宝。这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传统被很好地继承下来。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地方志的重要作用

早在战争年代,每解放一个县城,毛泽东主席总是要找当地的县志看。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前夕,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专门指示前线总部,要保护好以收藏明代方志和善本书而著称的宁波“天一阁”,使这个藏书楼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调阅了大量的四川方志,还辑选了部分方志,推荐给与会的领导同志,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同时,毛泽东同志还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同年8月9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要系统地整理地方志,把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1959年4月,周恩来再次指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很值得收集……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编的府志、县志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

1959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视察时,对湖北的修志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提出各县要修县志,并说地方志应成为一个地区的百科全书。又提出,要修好一个地方志,先修简志,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二)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发展地方志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地方志的编纂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就方志的编修工作不断作出指示和提出要求。

为支持年鉴事业的开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即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明确提出编修新方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各级地方志编纂组织领导机构,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志工作,使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同志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地方志的编纂,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不要让将来的历史学家责备我们这一代的历史家,说我们把中国历史这样一个好传统割断了。”

1983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时,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他还说:“我们不能让编纂方志的历史传统中断。为给后世保留这一精神财富,同时编纂好新方志,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编纂新方志,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不仅有近期社会效益,而且可以产生久远社会效益的意义重大的事业。”

1996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接见第二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新编地方志工作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态度。要注重调查研究,如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要充分利用档案材料,也要注意搜集各种活材料。各地都有一些老同志,他们亲自经历了革命战争以及解放以来当地的历史变化,要通过采访把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下来。”

199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修志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省、市、县政府主要同志的职责,是两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坚持‘一納入,即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要坚持‘五到位,即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特别是职称)、条件到位。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修志,三级定稿制度。”

李铁映要求:“修志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现在,我们正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又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即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场声振寰宇、光辉史册的伟大创举”,“编纂方志,应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

2005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同志在给大型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作序中指出:“方志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同时,现在又具备条件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科的大好时机。”

2006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批示:同意。签发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在全国颁布实施。

陈云同志题写刊名:《中国地方志》。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编史修志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法制建设、外交方略、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和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大问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讲话广征博引、引经据典、格言警句、名言典故,讲话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讲话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指导性、学术性、艺术性。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很多关于党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立信史、存真史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党的历史是党的生命、是党的旗帜、是党的形象、是党的力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如实撰写党的历史,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善于运用党的历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要重视修史修志。例如,2014年2月25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工作,习近平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做了三次重要批示。例如,2014年4月对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刘延东副总理对地方志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都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三、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全面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论述:“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更是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方志工作的行政法规,是依法修志的纲领性文献。《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的修志职能,规定了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规定了地方志的性质,规定了地方志的编纂周期,规定了地方志编纂人员的素质,规定了地方志登记备案制度,规定了地方志、地方综合年鉴的著作权、署名权,规定了地方志工作的奖惩原则等内容。十年来,全国各地学习研究宣传贯彻《条例》,并制定了本地区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细则),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地方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和“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两项目标。这是第一次把地方志事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地方志事业新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写入“加强修史修志”,第一次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又一次把地方志事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笔者近日看到一篇文章,题为《别忘了,你的音乐“初心”》,其结尾很受启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古典音乐的普及,难在进门。只要进了门,上了道,巴赫、贝多芬、勋伯格、贝尔格,总有适合你的音乐,总有一辈子接受不完的熏陶。无论你在探索古典音乐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也不该忘记当初如何出发。

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经验、奋斗目标有:

第一,深入贯彻中央文件、领导讲话精神,继续坚持和完善依法制志为核心,以“一纳入、八到位”为总抓手,以“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体制机制,以执法检查、行政督察、质量控制为管理手段的地方志工作和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要坚持进度和质量兼顾,实现“两全”目标。2020年完成“两全”目标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确定的硬指标、硬任务,务必确保完成。

第三,加强方志馆和“互联网+地方志”等硬件建设和加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组织实施综合能力的软件建设,确保史志鉴质量。

第四,要扩大创新资政、育人路径,推广地方志成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福祉民众,扩大影响,深入人心。盛世修志,修志兴世。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总之,我们方志人要提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讲话”精神鼓舞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史志鉴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不断把中国特色史志鉴文化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志梦而努力奋斗。

篇末,请鉴赏笔者的一首诗词,其发表北京《前线学习手机报》(2016年7月第27期)。

《沁园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建党90周年讲话”抒怀》

95历程,67新邦,38改革。領中华崛起,繁荣经济,和谐社会,世界强国。怀念先烈,丰功伟绩,不畏牺牲壮志多。彰精神,誓勇攀高峰,坚韧力活。理想信念志坚,方向正,自信展勇谋。望神州巨变,创新开放,国强民富,国势增酬。治党从严,永葆先进,实现小康谱春秋。中国梦,为复兴奋斗,灿烂宏猷。

2016年8月

主要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摘自《北京日报》2016年7月2日第1版

[2]《强本固基创新发展谱写地方志事业新华章—在全国地方志基层基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培林摘自《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3]《中国现代方志学》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方志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4]《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学习与研究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陆奇载自《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0期

作者:北京市社科联原巡视员、原副主席

猜你喜欢

修志方志历史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唤醒你,治愈我
新历史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历史上的4月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