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当代展览引发的对中国书坛现状的思考

2017-03-16张华东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书坛书法艺术民国

张华东

由当代展览引发的对中国书坛现状的思考

张华东

作者叙述中国书坛的复苏,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现代的书法大展,把书法艺术带到一个竞争的时代。而当代似乎很难找出或者说很少找出有真正意义上的书坛巨匠,展览作品能感觉到的是作品和作者的苍白,它表现的不再是内涵文化,由此引发作者对书坛现状的思考。书法;展览;思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书坛的复苏,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也因此而衍生出展览的机制,这种衍生,也激活了当代的书坛。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当我们清醒地审视中国当代书坛所走过的路时,感到好像缺少一些东西。

按理说,这三十多年,由于书法热、群体大、人员多,风起云涌,应该出现一大批能留垂青史的书法艺术巨擘、大家,然细审当代,似乎很难找出或者说很少找出有真正意义上的书坛巨匠。

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个人认为,与书法展览有关。现代的书法大展,把书法艺术带到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就衍生出去迎合第一感官刺激需求的形式主义。由于展览体制的导向作用,书法作者的创作,多注重表象的东西,这样容易吸引观者的视线。然在其内涵中,就丧失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以看到当代书法展览的获奖作品、入展作品不要说传世,就连能放上几年就很难。几年后再看这些作品时,似乎风格早已过时,这就是当代人创作思想、审美趋向和急功近利思想的结果,只求新奇,不顾美丑,失去了经典。本来是文无第一的,结果现在非要将书法艺术排个子丑寅卯。古人作书没有展览,没有比赛,也就没有了功利,这样反倒成就了许多艺术巨匠。我们审视近三十多年的书法家,有哪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标杆而流芳后世。

其实,当前由于对展览入展的需求和虚荣,将入展获奖作为衡量一个书法家作品优劣的标准,于是,当代书法创作,多以注重形式的丰富的多样性,而在作品的内涵上却显得苍白无力。他们追求的只是视觉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只存在于表层的,没有在思想上去感染观者,或者说没有在精神上寻找穿透。

当前,我们看到现在各大展览,虽然进入展厅仿佛人们置身于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然而,当畅漾其中,给人的印象是当代作者运用各种手段,从形式、技术上创新、求奇,但唯独很难找到对书法艺术本身的感动。这种只注重了形式视觉的冲击,书法本体的冲击相对就薄弱了许多,追求的是刺激人们的眼球,而不去感动人心。

现在的展览作品,能体现文化的痕迹比例不大。固然,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这些展览的好多作品无拼、无贴、无染色,不成佳作的现象很严重,看似抓眼,实则感觉到作品和作者的苍白,当代展览作品,它表现的不是内涵文化,而是一些书法本身以外的东西,从形式上取胜的一个时代,所以,人们说当代是一个尚“式”的时代。

古人的作品是因事而书,无刻意成书,今人则因展而书,刻意为之,所以,当代书法家眼盯的是展览、评委和金钱,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当代书法家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展览这个怪圈一方面使书坛有一个繁荣的景象,另一方面让书法家迷失了方向,如何冲出这个怪圈,这是每个书法家都必须思考的。当代人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想通过展览获奖这一平台,使自己有一个捞取资本的机会,他们很少考虑责任的问题。创作作品,只是一味地如何迎合评委而上展,没有去寻找个性的东西,所以,现在的国展,一届届的,从作品中你很难看出有强烈个性的作品,千人一面现象严重,这种循环往复,追求展览效应越陷越深。

另外,当代展览推波助澜,使学书者跟风,甚至初入道者立即跟风,功力还没打扎实者,根本没有传统的桩功,就直接跟风,去模仿展览流行的风格。流行书风的出现,就衍生了展览体。当代这个展览体的衍生咎其因是人心态浮躁,利欲薰心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是社会转型期,书法艺术也是向新时期过渡的一个转型时期,但这种过渡和转型,由展览将人们推向了一个狂热的高潮,人类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标准产生了混乱和缺失。

造成这种原因是由于现代技术的革命,特别是现在这个指间敲击键盘的时代渐渐取代了用笔书写的时代,毛笔的书写,早已没有实用价值,因此说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功能转型的时代,同时也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断层。书法也因此逐渐被边缘化。但随之而来的展览时代,让人们对书法家的名利追逐,故而浮躁,不去静下来思考书法的本质,而只追求书法的功利性,以投机的方式,不追求个性的发展,只追求能取悦评委欣赏的表层东西。

当代书法的盲目追求,这是一种审美标准的扭曲,因此,书法热已走过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里就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家。远的不说,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近百年的书法现象,从1912年民国开始,到今天这百年历史中,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看看这三个阶段中国书坛的情况。民国的三十多年,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到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这六十多年当中,没有像今天书坛这样的繁荣景象,没有此起彼伏的展览,没有这样庞大的书法群体组织,然而,这六十多年中,却出现了很多书坛巨擘,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去反思。

从民国元年开始到现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捋一下思路,寻找一下书法发展的轨迹,将这百年历史进行一下剖析,你就会感到当前书法现象的苍白和浮躁。

第一阶段,民国38年的这段历史,在我国的近代史上,都很清楚,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纷繁复杂,然而,当我们细数民国这个时期的书法家时,却发现了一种现象,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家、书坛巨匠。原因是清后期以来,战争不断,政府软弱,衣食不饱,从民国成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八年中,却给书法发展创造了一个空间。首先是晚清碑学的兴起,产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另外是回归传统,走帖学之道,以区别清代碑学之风的一些人的追求,还有碑帖兼融的风格。由于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这三种状态都成为主流,生活于晚清倡导碑学的书法大家康有为、吴昌硕等,无疑在民国初期成为主导书坛的人物引领着书法的发展方向,但是,当他们相继去世以后,又有一批书法家站起来,以回归晋唐,回归传统,开始对帖学的研究和发展努力搏击。

在民国时期之所以能产生一批彪炳千秋的巨擘大家,有它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因素。进入民国后,一方面是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废除了科举制度,但受其影响,人们为考取功名,都学得满腹经纶,并对写得一手好字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以使用毛笔为主,虽然,这个阶段开始有钢笔的介入,但并不占主流,依然使得书法艺术的发展生生不息,并摒弃馆阁,而受晚清碑学思想的冲击,以及一部分帖学的坚守者,就形成了民国碑帖兼融的一个时代,所以说,民国虽然是一个动荡,纷繁复杂的,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并且出现了谭延闿、胡汉民、于右任、张大千、徐生翁、丁辅之、王福庵、李叔同、马一浮、谢无量等一大批重量级的人物。

第二个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开始的30年。其实,这一时期,中国书法并不被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因为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旧的思想被打压。故这三十年书法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书法的冷清,学习者甚少,更看不到繁荣的景象,虽然当时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思想受到沉重的禁锢,并且,这个阶段,国家的政治是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什么复古主义,打砸孔家店等,特别又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依然产生出海派的马公愚、白蕉、刘海粟、方去疾、王个簃、王蘧常、任政、来楚生、谢稚柳、胡问邃、钱君匋,江苏的高二适、胡小石、萧娴、陆俨少、林散之、费新我、沙曼翁,浙江的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北京的齐白石、徐悲鸿、郭沫若、启功以及东北的沈延毅,福建的罗丹等一大批书坛大家巨匠。这个时期,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能艰难的生存下来就很不易,而且还出现了这么多书坛大家,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然而,我们再对这些书法大家进一步深究,他们每一位无不是满腹经纶的学者。可以看到,一个能在历史留垂青史的巨擘,没有学问是不行的,这些书法家,除自己对书法传统有深厚的功力外,他们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化修养来写字,所以,这些书法家的作品,都有自己鲜明个性特征,这种风格是他们个人修养、个人学养、个人文化的自然流露。

第三阶段,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三十多年的中国书法现象,从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以后,广大书法家有一个家,这给书法爱好者,书法家一个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渐渐地给书法家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大概从1985年以后开始展览逐渐的多了起来,也开始慢慢地规范起来,由于展览机制的出现,将一些多年从事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的作者,也推到社会的前沿,因此,也使这些人可能改变了人生,改变了生活,于是,书法家开始慢慢依托展览这个平台,将开始功利化,世俗化了,就想通过展览将自己打造成名家大师,于是,浮躁心理的产生越来越严重,直到现在,一些书法爱好者,刚开始写字,就想方设法的投机,而不是坐下来冷静的学习、思考、研究。现在书家大都在这样一种投机的思想和心理去创作,这种目光非常短浅。我们可以对古人学习书法的目的审视一下,当时的土大夫、知识分子,他们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和使命感,现在学书法的有好多都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如果说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一些人来说,只是一句官话。

古人写字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现在所看到古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碑帖、经典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他们并没有将这些作为书法艺术作品来创作状态留下来的,这是他们在当时的基本文化技能,并不是像我们现在将书法作为完全表现一种艺术的概念。当时知识分子、土大夫写毛笔字,是一种非艺术、非功利行为的,而是带有社会功用的一种技能,写毛笔字这种文化技能和书法没有一种明显的介定,是说不清楚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手札,颜真卿祭侄稿等等。这些在当时你能说他们是在创作书法作品吗?他们这些只是手稿,实用性的也只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的表露,所以说,这些作品产生的过程不算是书法的创作。

而我们现在,由于天天围绕展览的指挥棒在创作,写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展,于是,展览成为书法家走上所谓成功的目标。现在到处办培训班、工作室,就一个目的,为冲进国展而学,为冲进国展而教,以不择手段的、想方设法投机,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为了取悦展览评委的喜好,这样,走进来的书法家很少有个性的东西,因评委、时风、导向,于是产生的书法家作品都是程式化,存在的是共性,这样书法家就失去了自我。另外,再看看这些入展获奖的作品,有些出现了很多硬伤,抄录些内容根本看不出自己的文化学养,只是凭助一些书写的技巧去制作一些产品,算是书法作品迎合了评委,取得了一些表面上的成绩。

展览已走过了几十年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一届届的入展获奖作者,他们又走了多远呢?这三十多年,开创了一个非常繁荣的书法新局面,但又有几个书法家能留垂青史,又产生出几个能彪炳千秋的大师级人物?中国书法如何走下去,走向何方,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 者:

张华东,1964年生于安徽阜阳。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考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阜阳市书协常务副主席,阜阳市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阜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颍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张华东书法评鉴》《华东文论》等。

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7)11-0078-03

猜你喜欢

书坛书法艺术民国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母鸡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当代书坛二十家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