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推黑井古镇旅游转型
2017-03-15潘君喜敖思云南众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
潘君喜 敖思(.云南众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
“一带一路”助推黑井古镇旅游转型
潘君喜1敖思2
(1.云南众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曲靖市博物馆,云南 曲靖 655000)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总体战略构想,结合云南省政府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利用黑井古镇属于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之一的优势,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新局面以及构建丝绸之路旅游带的契机,通过对黑井古镇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的分析,现有旅游资源价值及旅游业现状的分析,黑井古镇与云南省其他旅游小镇的对比,提出了推动黑井旅游业转型的构想。
黑井古镇;南方丝绸之路;休闲旅游;丝绸之路经济带
自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南方丝绸之路”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条通道起始于成都,“其主干道分东西二路,西路(即古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渡金沙江入滇,经大姚到大理;东路亦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沿秦修五尺道南行,入滇后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达大理,东西二线在大理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到达缅甸,再西行至印度。”[1]由此可以看出,楚雄正处于这两条路线必经之地。而黑井古镇恰好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金泉山和玉璧山之间的龙川江河谷上。黑井成名且成为流传千年的古镇,主要是因为这里蕴藏着巨大的井盐资源。自南诏大理国时期直到近代工业化制盐的兴起,黑井一直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产盐重镇。所以,黑井曾是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云南省重要的产盐地和盐税缴纳地;同时,由于黑井所产井盐的外运,它也成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黑井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因此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 黑井古镇的旅游资源
根据实地调查,按照国家旅游局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黑井古镇的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7主类、12亚类、23个基本类型,具体见表1。其中以历史文化资源和井盐文化构成了这一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
1.1 历史文化资源
黑井古镇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现代化工业制盐以后,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交通的限制使这里自此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鲜有外人问津。因此,传承了上千年的黑井古镇风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云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为数不多的古镇风貌完好保存的地方之一。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的黑井不单盐业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很昌盛。现今,在黑井古镇,完整的古镇风貌和充满历史痕迹的古镇小路,武家大院、诸天寺、文庙、节孝总坊等一大批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正向我们显示着黑井过去的繁华。
1.2 特色的盐文化
黑井古镇是因盐而兴衰的,井盐资源的富藏让这里繁华了千年之久,也是因为盐业工艺的转换,这里重归沉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文化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黑井古镇也因历史所赋予的独特风貌,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各级政府也一再提升对它的保护等级和关注度。
从21世纪初黑井古镇开始发展旅游业起,流传千年的盐文化再次被利用起来。现在去黑井旅游的人几乎都会到位于古镇北部约1km的古法制盐作坊,感受这一古老的手工工艺。因此,盐文化或者说传统的古法制盐工艺成了现在黑井古镇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吸引物之一。而这一特色的旅游资源,不单是云南,在全国都是极有特色的,因而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根据实地调查发现,现在黑井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盐文化开发利用程度低。古法制盐作坊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仅有几个灶台,一个小的展示厅,以及一些用盐制作的小工艺品,并不能很好地为游客提供体验的经历。
表1 黑井古镇旅游资源分类表
1.3 天象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赋存
在对黑井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这里因其独特的地形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是很好的天文观测地。远离城市使黑井地区少受各种大气污染和光污染的影响,加之地处高原,空气能见度高,在金泉山和玉璧山顶进行日月星辰观察非常有利,在古镇所处的河谷里也能观看到奇妙的天文景象。云贵高原特殊的地形条件,使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着较好的天文观测条件,可是这些天象旅游资源真正被开发出来的却几乎没有。
黑井古镇在千年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原住民与外来人口融合,形成了汉族与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混居的情况。不同的民族也给黑井带来了多样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这些资源在未来休闲旅游基地打造的过程中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以盐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发展过程中,当地形成了独特的以祭祀盐井龙王为主的特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品等。其中以大龙祠为代表的祭祀文化,以盐焖鸡、盐焖肉、灰豆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二月八”“民间祭盐龙祖仪式”、火把节为代表的节庆活动等都是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2]。
2 黑井旅游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交通通达性较差
历史上黑井古镇作为盐业重镇,古驿道四通八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现在由于自身区位的影响,使其处于昆明通往滇西北的交通主干线外,也不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省交通网络的干线上。所以,黑井古镇至今公路交通的通达性较差。目前的公路交通主要是以广通到黑井的省级公路为主。
公路交通的闭塞导致了黑井古镇旅游业发展只能依托成昆铁路上的黑井火车站,通过铁路运输为主。可是,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现在每天只有两趟列车经停黑井站,一趟是从昆明开往攀枝花的普通列车,另外一列则是新经停的昆明到成都的列车,虽然为游客及当地群众的出入提供了方便,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依然不能解决发展旅游业交通通达性差的问题。
2.2 接待设施不完善
目前,黑井古镇的旅游业仍然是以“古镇+古盐坊”为主的模式,旅游方式逐渐过时,而且由于游客数量不多,当地的旅游接待设施并不十分完善,且有逐渐老化的趋势。以家庭方式经营的旅馆住宿条件日渐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位于古镇中心的王家花园,本是利用当地旧有民居开设的家庭客栈,幽静的环境和古朴的小院是它的一大特色,可是多年经营下来,对于房间内硬件设施的建设却没有突破,所以难以吸引回头客的到来。再有,旅游业整体上以黑井古镇为重点,所有的接待设施都集中在古镇上,接待能力有限,在黄金周等节假日会出现接待能力不足的情况。还有,当地的饮食虽然特色十足,但是却过于单调,因此在饮食上也越发难以吸引回头客。这些都渐渐成为黑井古镇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3 宣传力度不足
黑井作为建筑风貌完好保存的古镇,加之前文述及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本应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是因为经营不善,只在早期开发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现在旅游经济虽仍然可以,但是因为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渐渐制约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根据调查,作为云南省旅游集散中心的昆明市几乎没有关于黑井古镇的宣传,而在搜索引擎上所能找到的黑井古镇的相关信息,也只是以各种游记为主,没有见到专门的介绍黑井古镇的网站,如黑井古镇官方网站之类。在宣传上的缺陷,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上的缺失,显然对于黑井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4 处于丽江、大理的旅游形象遮蔽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高知名度,使得它们成为国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时的首选之地。云南以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以及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构成的高品质旅游资源体系,使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形见绌。而黑井古镇恰恰处于著名的滇西北旅游线路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之上,大理、丽江的高知名度使其自然处在了大理、丽江的旅游形象遮蔽区内,使黑井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3]
3 黑井古镇与云南省其他古镇的比较
3.1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
丽江市古城区的大研古镇,自1997年被UNESCO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旅游业开始飞速发展,很快便在国内创造了“丽江模式”,一时被旅游学者、文化遗产学者所关注。大研古镇由于在近代历史上被西方学者约瑟夫·洛克所青睐,所以在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便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但是近年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大研古镇几乎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占据,已很难见到原生的纳西文化。不过因为丽江市自身的优势所在,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形成了梯度分布的格局,使得束河尤其是白沙古镇保留了丽江古城地区最原始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核。
黑井古镇没有丽江古城这样的特色优势,但是其完整的古镇风貌以及独特的盐文化却独一无二。因此,在旅游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古法制盐作坊和传统手工工艺,开展体验旅游,再结合周边原生态的农村风貌,将古镇游、体验游、生态游融为一体,打造特色的黑井休闲旅游方式。
3.2 风花雪月——大理
大理古城曾经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国都,在近6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现在保留了以大理古城、崇圣寺等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佛学、儒学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以白族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与苍山、洱海相融合,让大理古城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优越的旅游环境。但是,自元朝起,云南地区政治中心向昆明所在的滇池地区转移,大理的发展开始缓慢下来,盛极一时的大理古城也逐渐衰落。现在,在大理古城已经很难见到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著名的文献楼、五华楼、苍山门等都是在原址按照原貌新建的,在古城范围内已很难见到历史遗物。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拥有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优越的自然风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电影《五朵金花》和金庸武侠小说的推动下,它重新活了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它很快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兴起,大理的旅游业逐渐开始趋于平稳,进入了需要调整的时期。
3.3 “侨乡”和顺
和顺,坐落于云南边陲的和顺镇,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四川、南京、湖广等地奉命至此屯垦戍边的军民及其后代所建立的。由于这些戍边军民在此定居并不断繁衍,和顺逐渐变得人多地少,因为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要冲,于是和顺人开始沿着古丝路远走他乡,从商办实事,足迹逐渐踏遍东南亚等地,使和顺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这里曾涌现出一代“翡翠大王”寸尊福,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些名人和事迹现在都成为和顺古镇知名的旅游资源。
同时,和顺古镇所在的腾冲县也是我国火山地貌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地热资源和温泉大量存在,形成了热海和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加之周边的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殇墓园等,和顺古镇自身的特色和这些高旅游价值的资源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资源集群,形成了以火山和温泉文化为主的在全国都极富特色的旅游区。但是,由于云南复杂的地形,以及腾冲紧靠边境的影响,目前腾冲的旅游业发展也受着诸多的限制,最重要的就是陆路交通的制约。
3.4 其他古镇
如南诏国的发源地——巍山县南诏镇(巍山古城)。现存的巍山古城较为完整地保持了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时的棋盘格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由于交通的原因,以及受大理古城“旅游形象遮蔽”作用的影响,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了这一格局,古城的原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现代因素的影响。拥有着“小天安门”之称朝阳楼的建水县临安镇,即所谓的建水古城,以朝阳楼、全国第二大的文庙、朱家花园等文物建筑为主体,与周边的历史文化名村团山村,喀斯特溶洞——燕子洞,以及本土的建水紫陶、名吃烧豆腐等一道构成了建水古城的旅游资源。因秀山而出名的通海县秀山镇则是因秀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上的古建筑群而位列云南省打造的60个旅游小镇之列,位于该镇南侧的秀山古建筑群和镇北侧的杞麓湖一起构成了秀山镇的旅游主体。
这三个古镇与黑井相比,虽然各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因都已成为所在县的县城,古城的风貌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失去,除了巍山古城外,已经难以和黑井媲美。
4 黑井古镇旅游业转型的机遇
4.1 “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的提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新热潮。云南省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也被纳入了这一战略之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提出,更是将云南省推到了新的高度。[4]由于地处南方丝路和与缅甸毗邻的优势,云南在这两个计划中具有极大的优势。[5]在对这两个计划的探讨中,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了旅游先行的策略,例如:任佳等提出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GMS升级版建设,都要进行旅游走廊的建设[6];董鸿英在论述丝绸之路建设与丝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时,也提出沿线国家要在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经济互补、加强交流合作[7];Sunita Dwivedi则直接指出要通过挖掘丝路旅游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8]。
黑井古镇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应借助这两个计划使其重新焕发活力,顺应时代潮流。在此过程中,推动黑井古镇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势不可挡,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其旅游资源进行重组和提升,改变现有的旅游经营模式,利用大量旅游资源发展休闲与度假旅游,打造滇中经济圈西部休闲旅游基地。
4.2 滇中城市经济圈
云南省政府推动滇中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于2014年10月公布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四城”之一,在该规划中提到了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的目标。由此,可以借力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在楚雄州建立以宣扬彝族文化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产业基地的同时,依托黑井古镇的旅游资源,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西部休闲旅游基地。通过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改善黑井古镇现有旅游模式,提升黑井古镇的旅游层次,让黑井古镇的旅游业真正融入云南省旅游市场,融入未来的丝绸之路旅游带,更好地为滇中城市经济圈服务。
4.3 休闲旅游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国家对于公民休假制度的改革,也使大众有了更多休假的时间和机会,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休闲经济逐渐开始在国内兴起。[9]传统的旅游业已逐渐不适用于新形势的需求,因此,休闲旅游也就应运而生。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岛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不仅在于海南本身,也在于国家通过战略发展形式吹响了中国全民休闲度假的号角。[10]因此,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推动滇中经济一体化,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过程中,依托黑井古镇打造该区域西部休闲旅游基地是符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对于丝路旅游带和经济圈的建设将起到推动作用。
4.4 交通设施的改革
黑井的旅游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可进入性不高,限制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利用铁路推动黑井古镇旅游发展中,黑井可以借鉴昆明市铁路博物馆现在依托滇越铁路开行观光小火车的方式,也可以借鉴运行于台湾阿里山风景区的观光小火车。充分利用成昆铁路的优势,由楚雄州政府和云南省旅游局共同向昆明铁路局提出申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成昆铁路上运行的由昆明到攀枝花列车的运行时间和方式,使其在进行正常交通运输业务的同时,成为开往黑井的旅游专门列车。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方式,用观光火车与未来的黑井古镇休闲游连接起来,打造一条充满特色的休闲旅游线路,为云南省旅游业和南丝路旅游带增加新的亮点和品牌产品。
5 结论
楚雄州应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借助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中提出使其成为金沙江流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节点和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跨越发展的西部增长极的机遇,在发展其他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及现有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竞争力,积极融入南方丝绸之路旅游带中,改变旅游业的现状。借助转型期的黑井古镇,打造集古镇游、体验游、生态游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带动楚雄州旅游结构的调整,推动楚雄州经济的发展。
[1]林文勋.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特征和历史启示[J].社会主义论坛,2014(11):30-33.
[2]王晶,唐文.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探讨[J].中国市场,2012(2):135-136.
[3]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314-320.
[4]杨健.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旅游合作示范区[J].社会主义论坛,2015(2):36-37.
[5]范建华,齐骥.论云南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开放大西南重振南丝路的战略构想[J].学术探索,2014(4):24-31.
[6]任佳,王清华,杨思灵.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3):1-6.
[7]董鸿英.丝绸之路建设与丝路文化产业发展[J].文化产业导刊,2014(11):45-48.
[8]Sunita Dwivedi.Cooperation on cultural exchange:Dipping into the goldmine of Silk Road tourism[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1):89-93.
[9]杨振之.我们时代的休闲经济与休闲生活[J].旅游学刊,2006(9):7.
[10]杨振之,郭凌,蔡可信.度假研究引论: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借鉴[J].旅游学刊,2010(9):12-19.
On Heijing Ancient Town’s Tourism Transformation Motivated by“One Belt and One Road”
PAN Junxi1AO Si2
(1.Yunnan Zhongzhi Institut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2. Qujing Museum, Qujing 655000, Yunnan, China)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put forward by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nd Yunnan government’s plan to develop mid-Yunnan urban economic zo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as a significant hub on the Southern Silk Road. Based on the new opportunities brought about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ilk Road tourism,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Heijing’s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status quo of its tourism compared with other tourist towns before suggesting strategies for its tourism transformation.
Heijing ancient town; Southern Silk Road; leisure travel;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潘君喜(1989—),男,河南洛阳人,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云南众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敖思(1991—),女,云南楚雄人,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曲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博物馆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F592.7
A
2095-7211(2017)02-00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