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
2017-03-15杨晓凌
刘 欢, 杨晓凌
(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0050)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
刘 欢, 杨晓凌
(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0050)
老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特征; 炎症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特征,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发病患者居多[1]。RA是一种常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进展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其次是脏器,起病初期关节的病理表现为滑膜炎侵犯关节软组织,引起关节囊、韧带结构破坏及关节不稳[2]。R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RA的发生和发展由免疫反应介导,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和分化、免疫应答的异常激活等机制最终活化滑膜、骨、软骨细胞产生效应分子,引起了骨组织损害[3], 这一机制也导致了在RA患者体内可同时检出多种炎症因子及多种骨标志物的异常表达[4-5]。老年RA患者具有免疫功能和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副作用敏感性强等特点[6]。本研究针对老年RA的临床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00例老年RA患者作为老年组,纳入患者年龄均≥60岁,平均年龄为(66.3±2.3)岁,选取同期的100例非老年RA患者作为非老年组,纳入患者年龄均<60岁,平均年龄为(40.6±8.4)岁,以上2组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于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和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ILAR)于2009年制订的RA评分及分类标准。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年龄均≥60岁,平均年龄为(65.2±1.9)岁,均经临床检查排除RA。3组研究对象均排除入组前具有抗风湿药物、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应用史者,排除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者。老年组男37例,女63例, BMI为22.2±2.69 kg/m2, 空腹血糖为5.26±0.24 mmol/L。非老年组男38例,女62例, BMI为22.1±3.02 kg/m2, 空腹血糖为5.33±0.26 mmol/L。对照组男40例,女60例, BMI为22.3±2.85 kg/m2, 空腹血糖为5.21±0.22 mmol/L。3组研究对象在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指标
针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的起病方式和首发关节进行观察和比较; 采集3组研究对象的空腹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RF)效价进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抗角蛋白抗体(AKA)阳性表达率进行检测,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抗环瓜氨酸多肽(CCP)阳性表达率进行检测,采用ELISA法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IL-13、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两两比较应用最小显著差法(LSD法)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应用χ2检验进行处理,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老年RA患者与非老年RA患者临床症状的比较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RA患者的起病方式和首发关节的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6、35.799,P<0.05), 老年组患者以急性起病、首发累及膝关节或肩关节为主,而非老年组以急性或中间型起病、首发累及腕关节为主,见表1。
表1 老年RA患者与非老年RA患者临床症状的比较[n(%)]
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5。
2.2 老年RA患者与非老年RA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比较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RA患者的血清RF效价≥1∶20比例为39.0%(39/100)和67.0(67/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7,P<0.05); 老年组患者血清抗AKA抗体阳性率为38.0%(38/100), 非老年组为36.0%(36/1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P>0.05)。老年组患者血清抗CRP抗体阳性率为71.0%(71/100), 非老年组为42.0%(42/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9,P<0.05)。
2.3 3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39、34.121、52.691、79.364,P<0.05), 老年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非老年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老年RA患者与非老年RA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以急性起病、首发累及膝关节或肩关节为主,而非老年RA患者以急性或中间型起病、首发累及腕关节为主,这说明老年RA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临床医生需要给予认真的识别和充分的重视。RA可发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30~50岁,临床上把年龄大于60岁的RA患者称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7]。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证实了两者在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存在差异,吴勋[8]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发生四肢关节畸形、营养不良等临床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RA患者; 杨润薇等[9]的研究证实,老年RA患者男性发病率要高于非老年RA患者,首发关节多为膝关节等大关节,关节外表现主要为肺间质病变、继发干燥综合征等; 钟俊涛等[10]的研究也证实了在老年男性人群中RA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老年RA患者的合并疾病与关节病变所占比例明显多于中青RA患者,其在发病机制、并发症类型、关节病变程度等方面均与中青年RA患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血清RF效价≥1:20比例较低,抗CPP抗体阳性率则较高。目前,在RA的诊断标准中, RF是唯一的血清学指标,但RF诊断RA的特异性较低且早期检出率不高,这使其很难被用于RA的早期诊断。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瓜氨酸相关自身抗体系统中的抗AKA抗体和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特异性较高[11], 本研究结果提示了老年RA患者与非老年RA患者之间存在着抗CCP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抗CCP抗体是RA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在近年来中的RA早期诊断研究、预后判断研究等方面均有应用[12]。杨珂珂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的抗CCP抗体和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F)的阳性率均较高,抗CCP抗体水平与患者的DAS28评分呈正相关关系,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骨损害,预后较差; 张士娟[14]、陶蕾等[15]、王淼等[16]的研究证实,联合检测RF和抗CCP抗体能够提高诊断老年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确诊率; 裴文意等[17]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不仅有抗CCP抗体阳性率的升高,而且活动期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率要高于稳定期,合并抑郁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抑郁患者,抗-CCP抗体阳性是老年RA患者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RA的炎症因子水平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也高于非老年RA患者,这说明老年RA患者机体的免疫过激反应程度更加严重,炎症损害程度更重。RA对于关节的损害主要源于免疫细胞对关节滑膜的浸润,而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18],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RA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多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可通过激活下游炎症因子介导慢性炎症[19], 而炎症因子又可通过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通路、Wnt通路等影响成骨细胞形成、分化而间接影响破骨细胞、调控RA患者的骨侵蚀程度[20]。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已先后发现IL-6、IL-17、TNF-α、IL-35等细胞因子参与RA病理过程的相关证据[21-22], 而在本研究中选取了IL-13、IL-33、IL-4、IFN-γ作为炎症因子观察指标。IL-13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IL-13能够在B 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诸多细胞中通过由IL-4Rα、IL-13Rα1和IL-13Rα2组成的复杂受体系统发挥效应, IL-13Rα1可通过激活Janus 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功能,这一机制已被证实与肿瘤、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IL-13Rα2能够与IL-13Rα1竞争IL-13并阻断JAK/STAT通路介导的纤维化过程。此外, IL-13Rα2在肿瘤细胞中也呈现高表达因而也可被用于特异性的治疗靶点。
[1] 梁艳, 梅轶芳, 王艳丽, 等. 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妊娠患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16, 55(5): 400-402.
[2] 范国涛, 谭俊铭.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颈椎的诊治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3): 332-334.
[3] 邵勤, 吴斌. 辅助性T细胞22/白细胞介素-2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20(4): 274-278.
[4] 张欣悦, 高永翔. JAK-STA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2): 196-198.
[5] 常文静, 蔡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重建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6(9): 1236-1239.
[6] 陈伟, 逯卓卉, 韦登明, 等.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6): 1519-1521.
[7] 常文静, 蔡辉.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6): 1817-1819.
[8] 吴勋.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 30(1): 135, 137.
[9] 杨润薇, 姜津霞.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1): 118-119.
[10] 钟俊涛, 蒋宏辉, 刘鸿军, 等. 不同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 吉林医学, 2013, 34(36): 7623-7623.
[11] 崔轶霞. 三种抗体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作用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8): 2245-2246.
[12] 陶蕾, 李兴福.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 临床荟萃, 2014, 29(11): 1319-1320, F0003.
[13] 杨珂珂, 徐玉梅, 郑洁, 等. 抗CCP抗体对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13): 2480-2483.
[14] 张士娟.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RF对诊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3, 15(6): 765-766.
[15] 陶蕾, 薛建峰, 翟乾勋, 等.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 35(3): 103-105.
[16] 王淼, 刘农军.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10): 130-131.
[17] 裴文意, 蒋浩明, 袁海燕, 等.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NA和抗-CCP检测及其与抑郁的相关性[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5(20): 2987-2988, 2991.
[18] 刘桂发, 邓流生. RA患者关节液中IL-17的含量与关节炎症损伤的相关性[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 20(4): 669-670.
[19] 任茜, 何成松. P38 MAP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24): 3744-3747.
[20] 张琴, 陈进伟, 凌光辉. 炎症因子调控类风湿关节炎骨侵蚀的分子机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 18(7): 494-497.
[21] 王磊, 王娅妮, 孙晓萱, 等. 脂联素促进HIF-1α及炎症因子表达参与RA发病机制的研究[J]. 现代免疫学, 2015, 35(5): 399-404.
[22] 常玲, 徐建华, 肖会. 白细胞介素-35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20(4): 268-270.
2016-10-24
杨晓凌
R 593.22
A
1672-2353(2017)03-188-03
10.7619/jcmp.20170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