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与宗教文化异质性保留
——评《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之英译

2017-03-15吕煜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道德经禅宗英译

吕煜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39)

跨文化交际与宗教文化异质性保留
——评《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之英译

吕煜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39)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的宗教典籍,均已被翻译成英语。通过探讨其代表性内容的英语译文,可以剖析翻译过程中宗教文化的异质性保留问题,从而挖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模式。

跨文化交际;宗教文化异质性;《禅宗语录》英译;《道德经》英译

佛教对于中国本土文化虽是外来物,但对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刚传入中国时,佛教还保持着与原始印度佛教的血缘关系,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其中国化的演变,形成了新的分支——禅宗。禅宗教义使得原始印度佛教变得更容易为众生理解,在历史上,它曾对我国的哲学、伦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禅宗在当代又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向西方传播。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道教思想的代表作品《道德经》饱含丰厚内涵和深刻哲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

在众多文化与翻译问题的研究中,宗教文化的翻译问题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几乎没有涉及宗教文化的特点和宗教文化的异质性问题的研究。宗教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考虑文化因素则无法了解译本的全部面貌,因此宗教文化的翻译策略应融合语言批评与文化批评,进行文化转向,保留宗教文化的异质性。

一、《禅宗语录》与佛教文化翻译

禅宗的宗教观、思维模式及智慧都集中体现在历代编辑整理的禅宗语录集中,如五代的《祖堂集》,宋代的《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语录集类似《论语》,是门徒对禅师口头说法的书面记录,包含许多祖师问答、对众讲法和禅家所说的内省故事。这些语录集不仅为佛教僧侣提供了禅宗历史研究的资料以及参禅悟道的便捷途径,也扩大了一般文人士大夫的视野。

禅宗语录集的英译对于传播中国禅宗文化,向西方初涉禅学者介绍中国佛教具有重大意义。黎翠珍、张佩瑶共同翻译的《禅宗语录》是禅宗语录体文献的一个代表,研究书中对典型禅宗教义、禅宗理念及佛教教义等佛教文化具象的英译策略,对于佛教文化的英译具有观一窥而知全貌的意义。

二、《道德经》与道教文化翻译

先于孔子儒家文化的老子,其《道德经》是老子关于宇宙万物哲理观念的理论升华,反映了先秦道家的道德指向、审美关怀和伦理精神等,被视为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至上“经典”。自16世纪始,《道德经》即被译成西文在西方世界传播,学界对这一文化热点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道德经》的海外翻译与译本评述;②《道德经》文化意象的转换;③从传播效应的维度来考察老子学之海外传播;④版本选择研究;⑤海外老子学研究对国内老子学研究的“反哺”现象研究。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异质性的保留

跨文化交际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交际。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跨文化交际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其中文化语言学凸显“文化”的侧面,社会语言学凸显“社会”的侧面,而言语交际学凸显“交际”的侧面,这三个不同的侧面都围绕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语用”核心。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观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其发展初期,跨文化交际就与多个学科融合,学者们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语言问题以及翻译问题,逐渐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翻译观。跨文化交际翻译观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学者们据此提出了诸如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可读性、翻译中的异国情调、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身份、文化意识、文化操控等概念。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观的前期,学者们大多倾向于从利于文化沟通交流的角度,提倡用归化策略去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中国典籍英译为例,他们更倾向于把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通过转化、类比、阐释的方式翻译成为西方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版本,而对于归化过程中所造成的中国文化的压缩、扭曲,甚至变形现象则很少考虑。

(二)文化异质性

异质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它催生出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特质,当它族文化传入时,生命力相对弱小的本族文化会本能地进行抗拒甚至抵制。如果本族文化的生命力相对顽强,它会在此过程中通过逐渐吸收它族文化中为其所需的成分,在壮大自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它族文化的本地化。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以及世界范围内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排斥,学者们开始在学术界呼吁保留文化生态多样化,提倡多元文化共生共存。西方文化也逐渐开始摆脱孤傲姿态,把眼光投向异国,希望了解学习异国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中国也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开始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学者们呼吁要通过翻译,传播正宗的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翻译策略上,他们提倡异化翻译,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性,保留中国味道和中国风,让国外读者感受真正的中国文化。因而,在跨文化交流翻译中保留异质文化的异化倾向逐渐加强,跨文化交流呈现“和而不同”的翻译局面。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禅宗语录》文化翻译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始于佛经的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最早形式的翻译活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中国的佛经翻译从公元148年安世高起直至北宋末年,历时九百余年”〔1〕。在佛经翻译的实践中,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期间的“文质之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版本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当前,国内关注佛教经典外译的大有人在,但研究佛教典型文化外译问题的却不多。而正是这些集中了佛教思想精华的文化概念,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起着决定作用。

(一)典型人物的翻译

中国的佛教典籍里保存了不少印度的民间故事和寓言,有丰富的人物形象。除了中国本土的佛教人物之外,这些人物大多是从佛经梵语中音译过来的,其名字本身并无太多内涵,因而在翻译时,将其回译成梵语即可,不用多作解释。《禅宗语录》英译本中,译者也基本采用音译为梵语的方法。如例①②所示:

①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2〕54

译文:Was there Buddhism in China before Bodhidhar⁃ma came to China?〔2〕55

“达摩”原是由梵语音译过来的汉语,英译时采用音译,将其还原为梵语“Bodhidharma”。

②常有野人,……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2〕64译文:To this place came many strange visitors…they often transformed themselves into buddhas,bodhisatt⁃vas,arhat and other celestial beings,and they radiat⁃ed mysterious light…〔2〕65

例②中,“佛形”“菩萨”“罗汉”“天仙”等名字也是由梵语音译过来的汉语〔3〕179,英译时采用音译,将其还原为梵语。

佛教中众多的其他人神,并不像释迦摩尼和达摩在国内外的辨识度高,此时翻译主要以意译为主,以传递其名字所包含的核心信息。《禅宗语录》中译者就对这类人神进行了意译。如例③所示:

③禅师曰:“是我宗门中,银轮王嫡子,金轮王孙子,方始得继续。”〔2〕82

译文:The Zen Master said,“in the school of Zen,only the sons and grandsons of gods and mythical kings bearing wheels of gold and silver can carry on the heri⁃tage of its teachings.”〔2〕83

“金轮王”和“银轮王”,是佛教传说中手持宝轮的神仙,对应的梵语分别是gold cakravartin和silver cakravartin〔3〕213。《中英佛教词典》对“金轮王”的翻译是“a golden-wheel king,the highest in comparison with silver,copper and iron cakravartin”〔4〕246。从中可以看出,对辨识度相对不高的佛教人名的翻译,多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

(二)僧侣称谓的翻译

佛教对于僧侣有不同的命名和分类。出家的僧侣称为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在家二众,信奉佛法的在家男女信众,俗称居士,有男居士和女居士。虽然其指称不同,但其内涵并无一二,因此比丘、沙门、僧都可以翻译为“monk”。如例④⑤:

④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2〕98译文:The behavior and bearing of a monk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 thousand regulations and eighty thousand examples.〔2〕99

此处“沙门”泛指所有僧侣,无特殊指代,故用monk一词可以清晰无误表达佛典含义。

⑤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2〕248

译文:Buddha is an illusion;the patriarchs are no more than old monks.〔2〕249

与例④类同,比丘虽名不同,但指称亦同,故同样用monk来作译。

但是对于“居士”的翻译值得深究,在《禅宗语录中》,译者将其翻译为“lay brother”,见例⑥:

⑥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2〕6译文:A forty-year old lay brother…〔2〕7

Note:one not ordained as a monk but practices the Buddhist religion.〔2〕9

lay brother源于天主教,专门用来指代非受戒的教徒和凡人修士,用在此处容易让西方读者误以为是基督或是天主教的凡人修士,同时note中“not ordained as a monk”和“ordain”也有“授权某人为牧师”之意。这样极度的归化翻译把真正的佛教在家二众这一文化概念给扭曲了,因而建议修改为:kulapati,并加注:a householder who practices Buddhism at home without being a monk.

(三)典型佛教术语的翻译

佛教术语众多,以《中英佛教词典》为例,整个词典约收录了上万条佛教术语。佛教术语作为佛教精神、佛教思想及佛教修为的集中体现和精髓概括,其翻译对于佛教思想的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佛教术语的翻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异质性保留的原则,目前有些佛教术语的翻译存在过分归化的现象。

首先以“禅宗”的翻译为例。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在汉传佛教中,禅有着最为广泛的接受度,也是最早传播到西方的。然而,最初把禅介绍到西方的却是日本人,因此在英语中,禅的翻译就是日语的音译词“Zen”。日本人在向西方推广禅宗文化的进程中,同时融入了日本文化的传播,因而“Zen”在西方人的词义联想中,更多的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茶道等。西方世界的“Zen(日本禅)”取代了中国传统禅,而这恰是汉传佛教走向世界进程中急需反思的。传统文明的全面复兴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原样呈现,而不是以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对其进行过滤以后再认识。所以我们需要更原汁原味的禅,而不是异化解读。在中国,禅宗始终是禅全面传承的最合适的承载者,所以禅宗的翻译必须要反映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将目前通用的“Zen”更改为“Ch’an Sect”或者“Ch’an School”即能改变上述现状,或为不错的选择。

此外,佛教术语中有一部分常用的核心术语,东西方群体对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而这些词语的英译也基本固定化,多沿用原来的梵语形式,比如:菩提,涅槃,报应分别译为Bodhi,Nirvana,Karma,且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诸如此类的佛教术语,在翻译时就可基本沿用其梵语形式,不用再做转化,如例⑦:

⑦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2〕2

译文:Now I see.All things are ultimately nonsubstan⁃tial,and the way to Bodhi,to wisdom,is not a matter of distance.That is why it does not take the bodhisatt⁃vas any time to reach the sea of wisdom,and it does not take them any time to reach the shores of nirvana.〔2〕3

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具有文化异质性的核心词汇的翻译既已固定化,后来的译者不妨直接借鉴,以免去译者的案牍之劳和读者的理解、联想之苦。

但是对于非核心类的佛教术语,西方读者对其不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翻译时就要采取一定的补偿策略,在保留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用恰当的语言解释变通,从而让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如例⑧:

⑧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2〕6

译文:Master,I am afflicted with an illness.Please help me repent and cleanse me from my sins.〔2〕7

“忏悔”的“忏”是梵语,是梵语Ksama(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忏悔。中国人把它的尾音省掉,加一个忏字;“悔”是汉语,二者合并,形成了“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3〕193。句中将“忏悔”译为“repent and cleanse me from my sins”,实为过分归化的翻译。因为西方读者笃信基督教,他们笃信“every⁃body is born with sins”(人是生来有罪的),因而他们会时常忏悔make confessions,此处翻译“cleanse me from my sins”,很容易让西方人误解佛教也有人类有罪的说法,从而造成文化混淆,所以此处的“忏悔”不妨译为:Please help me ask for forgiveness from Buddha.

⑨何名坐禅?〔2〕28

译文:What is Zen meditation?〔2〕29

何名为禅定?〔2〕28

译文:What is the tranquility of Zen?〔2〕29

“坐禅”,源自梵语Dhyana,音译为“禅那”,也做“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3〕35,如果用英语翻译,最为贴切就是“meditation”。“禅定”是“禅”和“定”的合体,“禅”为梵语,“定”是汉语〔3〕36,两个字均有“专心,集中精力去思考修行”之意。译者将“禅定”译为“tranquility of Zen”有悖“修禅”的含义,所以不妨将“禅定”译为“silent meditation”或者“fixed mediation”。

⑩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秒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2〕12

译文:“The Fourth Patriarch,Daoxin,”said to the monk,Farong,“all the myriad ways and approaches to Buddhist enlightment are in the heart.Innumerable beautiful virtues also have their source in the heart.All the disciplines,the state of Zen enlightment,ways to wisdom and power for miraculous changes lie ready in the heart.There,vexation and evil do not exist.There,al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are as dreams.In the heart,there are no three realms of desire,form and formless from which one has to free oneself,no enlight⁃ment for one to seek.”〔2〕13

此句包含了很多佛教的经典用语,其中“菩提”“法门”“烦恼”“业障”“空寂”“因果”“三界”等都是佛教常用说法〔3〕149。以“法门”为例,它是佛教常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当今已被广泛使用,表示做事的方法,途径等。译者将其译为“ways and approaches to Buddhist enlightment”,虽译出了其应有的内涵,但是从其选词上来说,有过度归化的倾向,毕竟法门是一个很严肃的佛教术语,用简单的“ways and approaches”不足以体现其庄严,语体上不大合适,而译为“doctrines and wisdom of Buddhist enlightment”似乎更为贴切。

“烦恼业障”中的“烦恼”是“烦恼障”的简称,和“业障”一起属于“三障”,是佛教中指代“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3〕152,译文“vexation and evil do not exist”仅翻译出术语的表层意思,隐去了其真实的佛教内涵。同时“evil”的使用也容易使西方读者引起误解。《中英佛教词典》中对于“业障”的解释为:“Kar⁃mavarana,the hindrance of past karma,hindering the attainment of Bodhi”〔4〕354,所以不如译为“hindrance to the attainment of Bodhi”。

“因果”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即“因果报应”,取源于佛教的“轮回”之说,指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主要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3〕275,译文“cause and consequences”虽然意思明确,但没有完全表达出其佛教内涵,不如用“karma”一词改译。

⑪师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2〕278译文:When I first arrived at Yanguan,the Zen Master there gave a sermon on the false and illusory nature of all things…〔2〕279

“色空观”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源自《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相行识亦复如是。”人们虽然对其了然于心,但关于“色”和“空”的内涵,众口不一。现在通行的解释是,“色”在佛教中指的是外在呈现的形态,颜色等具有外形的事物,梵语为“rupa,the outward appear⁃ance,form,color,matter”。“空”的意思是不存在,虚假,梵语为“sunya,empty,void,hollow,vacant,nonexistent”。译者把“色空观”直接意译为“false and illusory nature of all things”,仅是对其的部分甚至是片面的解释,而作为佛教中的重要教义,为了保存其内在的佛教文化,建议使用梵语加注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truth about Rupa(the Exis⁃tence)and Sunya(Non-existence)”。

五、跨文化交际中的《道德经》文化翻译

《道德经》英译版本很多,本文以Waley和许渊冲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东西方在对待汉语典籍英译过程中的不同文化考量。

(一)文体翻译

文体是文本的文化外在体现。《道德经》以格言体创作,如何在英译本中保留其文化异质性,实现文体传真,这是译者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原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Waley译文:Being and Not-being.Grow out of one another;Diffucult and easy complete one another.

Long and short test one another;

High and low determine one another.

Pitch and mode give harmony to one an⁃other.

Front and back give sequence to one an⁃other.〔5〕142

许渊冲译文:For"to be"and"not to be"coexist,

There cannot be one without the other:

Without"difficult",therecannotbe"easy";

Without"long",there cannot be"short";

Without"high",there cannot be"low";

Without"sound",therecanbeno"voice";

Without"before",therecannotbe"after";

The contrary complement each other.〔6〕4

两个译文均保留了原文的格言体,语言短小凝练,形式对仗工整。Waley译文甚至还实现了原文的押韵。

(二)语义翻译

语义是文化变迁的凝聚。《道德经》创作于几千年前,在此期间,文言文历经发展演变,与现代汉语相比,其语义已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词义扩大、缩小或词性改变等现象。能否正确理解语义成为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步骤。

原文:……虚其心……

Waley译文:…By emptying their hearts,…〔5〕144

许渊冲译文:…By purifying people's soul,…〔6〕6

老子在此处表达的是形而上的虚空的“道”,而非Waley所理解的“倒空、空虚”,因此许译更契合原意。

(三)文化内涵翻译

《道德经》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高度凝练的格言体文字变得浅显易懂。以比喻为例,它可以阐发议论,使得原本晦涩深奥的内容变得清晰有理,便于读者思考。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Waley译文: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5〕220

许渊冲译文:A large state should be ruled as a small fish is cooked.〔6〕132

两个译本敏锐地挖掘出《道德经》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原文:六亲不和,有孝慈。

Waley译文: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5〕162

许渊冲译文:When the family is at odds,filial sons and kind parents are needed.〔6〕36

Waley的译文中the six near ones是西方所缺失的文化概念,体现了文化异质,而许渊冲的译文则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但没有突出文化异质性。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Waley译文: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three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5〕224

许渊冲译文:One is the child of the divine law.

After one come two,

After two come three,

After three come all things.〔6〕94

两个译文均把原文中的数字进行了忠实翻译,保留了文化异质,但未能表达出数字本身的文化内涵。

六、结语

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诸多译本也承载着翻译者的政治立场、体现着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而译本的流传也伴随着源语言与目的语所在国家或地区间的文化博弈现象。在当今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之际,在这个倡导文化多元的时代,学者们不必再以西方宗教文化为准绳来编译、归化中国的宗教思想,不必削足适履,处处以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准绳。事实上,“接受能力”这一概念的功用被人为地夸大了,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西方读者想要了解、学习的正是特异的文化。故在宗教文化的翻译进程中,译者对于文化色彩较为浓厚的内容,可以尽量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宗教的异域色彩,保留中国文化的特异性。

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以达“和合相生”,不仅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宗教文化所倡导的“世界本是一体,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是大同世界”的现实体现,但是这个“大同世界”是保留各自特色的“和而不同”的“大千世界”〔7〕。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译者的努力,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软实力基础建设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对此,译者们应富有文化自信,加强文化意识,明确文化身份,译介真正的中国文化。

〔1〕王军.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0-35.

〔2〕江篮生.禅宗语录〔M〕.黎翠珍,张佩瑶,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3〕张诒三,张福通.佛源外来词汉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4〕陈观胜,李培茱.中英佛教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5〕老子.道德经〔M〕.威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许渊冲.道德经(汉英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胡炯梅.跨文化交际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研究:基于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4(3):86-92.

Cultural Heterogeneity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Excerpts from Zen Buddhist Texts and Dao De Jing

Lv 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39,China)

The cross-cultural exchange theory holds that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a translation act should retain the cultu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its exotic flavor,and restore the elements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s Chinese religious classics,Excerpts from Zen Buddhist Texts and Dao De Jing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and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Excerpts from Zen Buddhist Texts and Dao De Jing,one can analyze the cultural heterogeneity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nd thus truthfully render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promotion strategy.

cross-cultural exchange;cultural heterogeneity;English version of Excerpts from Zen Buddhist Texts;English version of Dao De Jing

B94:I046

A

2096-2266(2017)07-0109-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7.018

(责任编辑 党红梅)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6-JKGHB-0201);河南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SQN01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2016-JKGHA-0012);河南科技大学基金项目(2014SCX002)

2017-01-05

2017-03-24

吕煜,讲师,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经禅宗英译
禅宗软件
摘要英译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