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与融合
——国家形象与战略传播“2016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会议综述

2017-03-15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年份名称英文

范 红

创新与融合
——国家形象与战略传播“2016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会议综述

范 红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于2014年成立,同年举行“清华国家形象论坛”,此后论坛每年举办一次。2016年的国家形象论坛聚焦于国家形象建设和战略传播,以创新与融合为关键词。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学科约160位国家形象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提交了100篇论文。会议共有8个分论坛,话题包括:国家形象建设与国家文化的内在联系、政治传播、公司传播、城市品牌、城市设计、艺术与设计、旅游与教育等。论坛还发布了新书《国家形象多维塑造》以及“华夏幸福特色小镇品牌传播力指数”成果。

创新;融合;国家形象;战略传播

DOI 10.16602/j.gmj.20170011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国家间软实力博弈、话语权争夺的最为重要战略,国家形象研究也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2016年10月17日,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160余位国家形象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与会嘉宾围绕“创新与融合——国家形象与战略传播”的主题展开讨论,全方位思考影响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的理念、方式、战略等多个因素,以期为国家传播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国家传播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与参考借鉴。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人民日报社共建主任邓卫,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建主任吕岩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邓卫指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打造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清华大学应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将平台优势提升到新的高度。吕岩松则介绍了人民日报社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措施,提出国家形象塑造需要处理四对关系的概念,即自塑与他塑的打通、理念与故事的贯通、陈情与说理的融通、主场与客场的联通。

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世界范围内东西文化的一次对话,也是一场国际话语体系的革命。与会专家围绕会议预定主题,从多个角度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进行深入探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理事长柳斌杰在演讲中分析了当前国家形象传播的态势与问题,提出以“三个创新”为支点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战略,即创新理念、创新体制与创新叙事,加快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的融合,发掘中外文化的融合点与最大公约数,建立起中外文化与文明沟通的桥梁。在随后的演讲中,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旅游局、中国外文局、北京世园会等机构的专家代表,分别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阐述了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过程的具体案例和相关理论思考。

本次论坛同时设八个圆桌分论坛,分别围绕政治传播、文化传播、企业品牌、城市品牌、艺术设计、空间环境、大学品牌、旅游管理与国家形象等议题展开讨论。其中,政治传播分论坛认为国家形象传播,既要正视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政治纬度上的缺位问题,又要从公共关系的视阈来重新审视国家形象的政治属性。文化传播分论坛则提出文化传播是基于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企业和每一个中国的政府部门,对于自身国家文化的充分自信。企业品牌分论坛阐述了央企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功能,并提出未来的央企要满足全球公众对中国企业人格化、立体化、接地气的形象认知。城市品牌分论坛认为城市是国家的雏形与现代国家形象的重要空间承载基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人为本,把人的情感因素作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卖点。艺术设计分论坛将国家形象拟人化,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的品位,它包括修养、文化状态、思维方式等外化元素。空间环境分论坛则对未来的空间与城市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依托于产业文化和社会多方面的共融,让人们置于体现追求美好生活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场景。大学品牌分论坛将大学文化和品牌形象建设工作比作木偶,形象是外表,过硬的教育水准才是实际支撑。旅游管理分论坛从国家形象指标研究结构维度考量,提出从保护和继承开发的角度,针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进行更好的管理。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教授主持了跨界分享交流会和闭幕式。她表示,国家形象传播需要坚持“四个创新”与“四个融合”,即坚持战略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与方式创新,坚持文化融合、业界融合、学科融合与媒介融合。跨界分享使国家形象的研究突破行业局限,建立起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立体化的前沿思考,形成综合性、多维度、跨学科、跨行业的丰硕成果。本次论坛的学术研究成果将于201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心将通过系列学术出版来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推动我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与传播进入新阶段、新境地、新高度。

在本次论坛上,还举行了《国家形象多维塑造》的新书发行仪式以及“华夏幸福特色小镇品牌传播力指数”成果发布。《国家形象多维塑造》一书由中心范红教授与副理事长胡钰教授联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从跨学科的多维角度出发,汇聚了国家形象战略设计、政府传播、企业形象、城市品牌、人文交流、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创新性探讨国家形象传播的理念、路径与对策。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是2014年经清华大学校务会批准成立的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六个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挂靠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心集合六个学院的研究力量,还聘请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学者、管理者和传播实践者担任智库专家,致力于打造国家形象研究领域的世界一流智库,为我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卓越、领先、有效的传播策略。

(编辑:曹书乐)

投稿格式规范

《全球传媒学刊》欢迎所有探讨新闻与传播、传播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本刊采用“同行匿名评审”制度。来稿将由编辑委员会先作初审,初审通过后将交由两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匿名审稿。通常在收稿后三个月内答复是否采用。匿名评审结果分为三种决定: (1)接受; (2)修改后重新提交; (3)拒绝。

投稿文章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通常字数不多于15 000字。为保证匿名审阅的公正性,请勿在正文中出现可能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本刊严格禁止一稿多投。

详细文章格式请参阅以下体例。

一、封面

1. 中英文论文题目。

2. 作者(包括译者、校者等)信息: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职称,研究领域,地址,电话,电子信箱。

3. 作者姓名与工作单位提供英文译文。

二、摘要

1. 中英文摘要:简述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和结论。中文摘要为200字以内,英文摘要为450字以内。

2. 中英文关键词:要求3~5个。

三、正文

1. 标题

(1)文章标题居中。

(2)文中标题最多分为三级,格式为:一、 (一) 1.。

2.段落

(1)中文:宋体,五号字,每段段首缩进2字符。

(2)英文:Times New Romans,12号字,除各级标题下第一段外,每段段首缩进4字符。

3.引文:参照APA第6版格式

(1)直接引述内容:须置入双引号中,并在小括号中注明引文出处。 例:“……。”(Smith,2001,pp. 5-6) Smith曾指出:“……。”(2001,pp. 5-6)

(2)间接引述内容:不用双引号,须在小括号中注明出处。 例:有观点认为……(Smith,2001)。 Smith(2001)认为,……。

(3)如引文有多个出处,一般按出版年代顺序排列,中间用分号隔开。 例:以往的研究发现……(Smith, 2001, pp. 5-6; Wu, 2007; Zhao, 2012)。

(4)如引文为转引,需要标明“转引自”,以分号隔开。 例:有观点认为……(Sun, 2005; 转引自Wu, 2007)。

(5)如引文文献来自两个作者,请用“&”连接;三个及三个以上作者用第一作者et al.。 例:以往的研究发现……(Sun & Zhao, 2010; Wong et al., 2009)。

(6)如引文文献来自同一作者不同年代作品,按出版年代顺序排列,中间用分号隔开。 例:研究发现……(Zhao, 1998; Zhao, 2010)。

(7)如引文来自除英语外其他外文著作的英译本,应依次标出原著作和英译本的出版年份,以“/”隔开: 例:有研究发现……(Bourdieu, 1985/2002)。

(8)如果引文超过4行,可以上下各空一行,另成一段。用五号楷体(中文)或Times New Romans 12号字(英文),无须双引号,段首不使用缩进,段落整体缩进4字符。

4. 图表

(1)图表标题按顺序统一标为“图1 ×××/表1 ×××”,图题置于图下方;表题置于表上方;注释置于图表下方。

(2)图表一般置于文章当中,但如果长度超过一页则置于参考文献之后的附录部分。

5. 翻译

外文专门词汇如地名、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须在中文译名后加小括号注明外文原名及必要解释。

经典著作作者外文名如果已经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如麦克卢汉),则在第一次出现时须加小括号注明外文原名。

除经典著作作者外文名外,一般外国作者、学者名字直接保留英文名,不做翻译。

四、注释

1. 如果使用注释,在文中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进行上标。 例:对于这一观点有争议。①

2. 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标题使用五号楷体字,居左顶格;内容使用“①②③……”格式,宋体小五号字,按照与正文中标号相对应的顺序排列。例如: 注释 ① 注释内容可以为作者要补充的观点。 ② 注释内容置于参考文献之前。

五、参考文献:参照APA第6版格式

1. 参考文献部分只列举在正文和注释中引用过的文献。

2. 内容一般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码、出版地、出版社等。

3. 如果同时存在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先排中文文献。

4. 中文作者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外文作者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5. 来自同一作者的文献,按出版年份从新到旧排序;如出自同一年份,则在年份后加注a、b、c等区分,如(2005a)、(2005b)。

6. 格式上使用段落悬挂式缩进2字符。

7. 以下为不同类型参考文献的格式范例:

(1)专著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如出版年份缺失则标注n.d.):《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

英文:作者姓名(姓前名后,名为缩写)(出版年份,如出版年份缺失则标注n.d.).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名称.

例1(中文专著):

刘军(2004):《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例2(英文专著):

Wong, B. K. (2009).Fosteringcreativity. Oxford: Blackwell.

(2)文集/文集文章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编)(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

文章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文章名。文集编者姓名(编),《文集名称》,文章起止页码,出版地:出版社名。

英文:作者姓名(编)(出版年份).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名.

文章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文章名. In文集编者姓, 名首写字母.(Ed. 或二人以上编者用Eds.).文集名称 (文章起止页码). 出版地:出版社名.

例1:

邱林川、陈韬文(编)(2011):《新媒体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例2:

李立峰(2001):范式订定事件与事件常规化——以YouTube为例分析香港报章与新媒体的关系。邱林川、陈韬文(编):《新媒体事件研究》,181-2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例3:

Tomlinson, B. (Ed.) (1998).Materialsdevelopmentinlanguage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例4:

Carter, R., Hughes, R. & McCarthy, M. (1998). Telling tails: Grammar, the spoken language an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Tomlinson, B.(Ed.),MaterialsDevelopmentinLanguageTeaching(pp. 67-8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译著

基本格式:

中文:原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名》(译者姓名),出版地:出版社名。(原书信息,如译著中未注明原书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信息,可不列出。)

英文:原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名(译者姓名). 出版地:出版社名. (原书信息,如译著中未注明原书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信息,可不列出。)

例1(中文译著,英文):

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2010):《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原书 Tilly, C. & Tarrow, S. [2006].Contentious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例2(中文译著,除英语外其他外文):

刘晖译(2012):《男性统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书 Bourdieu,P. [1998].Ladominationmasculine. Paris: Le Seuil.)

例3(英文译著,除英语外其他外文):

Bourdieu, P. (2001).Masculinedomination(R. Nice, Tran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Bourdieu, P. [1998].Ladominationmasculine. Paris: Le Seuil.)

(4)有多个版本的书籍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名。

英文:作者姓名(出版年份). 书名(版本). 出版地:出版社名.

例1:

刘建明(2003):《当代新闻学原理》(修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例2:

Wong, B. K. (2009).Fosteringcreativity(3rd Ed.). Oxford: Blackwell.

(5)获取自网络的书籍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获取来源网址 (超链接格式)

英文: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名. 获取来源网址 (超链接格式)

例:

Tsang, S. (2004).AmodernhistoryofHongKong. London: I. B. Tauris. Retrieved from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

(6)期刊文章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名称,《刊物名称》,卷号(期号),文章页码范围。

例1:

何舟、陈先红(2010):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国际新闻界》,第8期,21-27页。

例2:

Wells, C. (2014). Two eras of civic information and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young citizens.NewMedia&Society, 16(4), 615-636. doi:10.1177/1461444813487962

(7)会议论文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会议年月):文章名称, 会议名称,会议地点。

英文:作者姓名(会议月,年).文章名称. 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例1:

郭小平(2006年11月):《论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北京。

例2:

Gilbert, E., Bergstrom, T. & Karahalios, K. (December, 2009). Blogs are echo chambers. 4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awaii.

(8)学位论文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名称, 学校名称/学位。

英文:作者姓名(发表年份). 文章名称. 学校名称/学位.

例1:

胡春阳(2005):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例2:

Fagerjord, A. (2003). Rhetorical convergence: Earlier media influence on web media form.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slo, Oslo, Norway.

(9)电子期刊文献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名称,《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获取来源网址(超链接格式)

英文:作者姓名(发表年份). 文章名称. 刊物名称, 卷号(期号). 获取来源网址(超链接格式)

例:

Halonen, S. J., Simpson, R. R., Jolly, D. G., Au, P. R., Bagot, F. P. & Chui, J. J. (2010). Computer game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FamilyForum, 12(3). Retrieved from http://www.ff.comgamperd ev.org

(10)报纸文章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发表年月日):文章名称,《报纸名称》,文章页码范围。

如无作者姓名:文章名称(发表年月日),《报纸名称》,文章页码范围。

英文:作者姓名(发表月日,年). 文章名称. 报纸名称,文章页码范围.

例1:

王君超(2014年7月12日):机器人写新闻,听起来很美,《光明日报》,12版。

例2:高中不分文理科,沪浙今年先试点,(2014年9月5日),《南方都市报》, A11版。

例3:

Van der Kamp, J. (April 1, 2012). Just leasing more land won’t open up the property market.SundayMorningPost, p.15.

例4:

Put pedestrians first, not cars (April 1, 2012).SundayMorningPost, p. 14.

(11)杂志文章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月份):文章名称, 《杂志名称》,卷号(期号),文章页码范围。

英文:作者姓名(发表月份,年份). 文章名称. 杂志名称,卷号(期号),文章页码范围.

例1:

马青(2009年11月):反对垃圾焚烧:从小区维权到政策倡导,《南方人物周刊》,第47期,21-25页。

例2:

Pringle, H. (April, 2011). Lofty ambitions of the Inca.NationalGeographicMagazine, 219(4), p. 34.

(12)网络文章

基本格式:

中文:作者姓名/网站名称(发表年月日):文章名称,获取来源网址 (超链接格式)

英文:作者姓名/网站名称(发表月日,年). 文章名称. 获取来源网址 (超链接格式)

例1:

孙立平(2013年3月2日):关于当前反腐及改革的10点看法,获取自http://sun-liping.blog.sohu.com/301262202.html

例2:

人民网舆情频道(2014年6月27日):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获取自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627/c364391-25210278.html

例3:

Cross, G. (December 24, 2013). News of a children’s commission will bring good cheer to Hong Kong.SouthChinaMorning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389081/news-childrens-commission-will-bring-good-cheer-hong-kong

(13)政府/机构报告

基本格式:

中文:发布机构(发布年份):《报告名称》,机构地点:机构名称。

英文:发布机构(发布年份). 报告名称. 机构地点:机构名称.

例1: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办事处(2009):《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调查报告》,北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办事处。

例2: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2010).Preventinganddealingwithsexualharassment. Hong Kong: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14)网络音视频

基本格式:

中文:发布者/网站(发布年份,日期):视频名称,视频系列名称(如有)[媒介类型],获取来源网址 (超链接格式)

英文:发布者/网站(发布月日,年). 视频名称,视频系列名称(如有)[媒介类型]. 获取来源网址 (超链接格式)

例1:

央视网(2014年9月1日):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会议召开 [视频], 获取自http://news.cntv.cn/2014/09/01/VIDE1409585998315499.shtml

例2: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ovember 17, 2011).PolyUmilestones[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XsfWmFyrNg

Innovation and Convergence-National Image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ummary of 2016 Tsinghua Forum on National Image

Hong Fa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TsinghuaUniversity)

The Tsinghua Forum on National Image is held every year in China since 2014, a year which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National Imag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first established. The 2016 Tsinghua Forum draws its focus on the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with innovation and convergence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forum. There are about 160 participan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over China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and more than 100 papers submitted for the proceedings. Eight parallel sessions are organized, with topics covering the interlinks between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and the areas of national cultur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city branding, urban design, arts and design, tourism and education. During the forum, the book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 Image Research” is launched, and the ranking list for the “Top 100 Chinese Town Brands” is released.

innovation; convergence;national image;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名称. 刊物名称, 卷号(期号), 文章页码范围.

××××××××

范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年份名称英文
特殊的一年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什么是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