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
2017-03-15郭华
摘 要:面对新时期下的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发展战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坚持“职业+教育”的评价价值取向,以培养自身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为根本目的,从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质量管理、发展视野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终身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关键词:新常态;职业教育;评价;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郭华(1963-),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计委科技项目“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第三方评估方案的研究”(编号:20142020),主持人:郭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82-04
2014年,習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战略思维,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判断,也对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临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环境,现代职业教育应从质量管理出发,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市场改革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寻求发展亮点,坚持新常态下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评价价值观。
一、新常态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新常态本义是一种“有异于旧质”的、趋势性的、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作为一个经济术语,新常态经济是一种换档增速、结构升级、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对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控,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了思路。
从哲学范畴来看,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本质维系与发展的一切实践要素的本体,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在物质客体上的客观反映。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等[1]。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决定和支配了主体的价值选择。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它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社会劳动者的教育实践。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2]。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个人与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系统在教育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关系。作为特定的历史产物,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应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而表现出为社会生产服务的基本属性。教学质量评价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必须在坚持科学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评价观,才能对职业教育质量作出公正的、系统的价值判断。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是新常态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伴随着新常态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呈现出新常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物的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期,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成为新常态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
(一)经济新常态需要职业教育新常态
教育优先发展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就是因为教育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为民主、文明、法制、和谐的社会建设提供内在驱动力。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不仅需要一批拔尖的科技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中高端技术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普通劳动者。作为以培养多类型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为新常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3]。
(二)社会发展新常态需要职业教育新常态
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社会新常态是一种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会保障完善、民生普惠大众的和谐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与职业、就业、创业紧密相关的现代职业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因此,新常态下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就业、职业、创业为导向,加速培养有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劳动者,推动社会民生的改善,使广大人民大众切切实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职业教育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确定为战略目标之一,这也是教育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已经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载体,标志着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常态的形成。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通从中职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各类通道,搭建各类形式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形成“处处可学、人人愿学”的学习型社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不足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它通过客观的资料收集,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以既定的评价指标为依据,对特定对象的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价,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新时期以来,在国家政策调节下,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传统的“知识质量观”的价值取向下,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与劳动力紧缺的市场倒挂现象日益严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从教育质量观来看,职业教育质量观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产出的期望和追求,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特殊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生产、实践的劳动者和技术从业人员,而且要从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从评价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评价主体以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属的评价机构为主,缺少行业、用人单位、学生个体或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或使参与流于形式,导致评价缺乏应有的维度和效度;从评价指标体系看,缺乏对职业教育特殊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如多偏重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而对其他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力的保障[4]。对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等指标缺乏有效的考量与评价等,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社会可信度;从评价方法来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一种事后的、静态的总结性评价,而缺乏更为积极的发展性评价、项目评价等,从而不能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变化。
基于此,传统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评价方法缺乏动态性等问题都直接导致了评价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初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可信度和科学性。
四、新常态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
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适应经济发展发式的战略选择,现代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变化,抓住新机遇,树立新思维,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工作思路,创新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一)坚持“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
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特定产物,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价值取向必然受到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必将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首先,作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别,它有着教育的特殊属性,即教育性,它从属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培养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育人”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体现,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其次,职业教育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而进行的教育,与其它教育相比,它的特殊性体现为它的职业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它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就业导向性,培养目标应坚持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评价和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双维度,坚持职业和教育的两条腿走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价值属性的职业教育评价都是不科学的,都是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
(二)坚持“就业+职业+创业”的评价原则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应突破普通教育的“知识质量观”瓶颈,其质量评价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等,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坚持“就业+职业+创业”的评价原则,一方面,将教学质量评价的时间跨度延长至学生就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职业转换的关注,保证了对评价客体质量评价的动态性;另一方面,将教学质量评价的空间跨度延伸至社会,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结合,使教育回归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体现了质量评价的外延性和社会性。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应是保证职业教育人才质量和市场需求的主要内因,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坚持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坚持“职业技术”这一最大特点。首先,应严把教师的任用关。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体现在技术性上,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还应体现在教学性上,即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师德、驾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其次,应建立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教学考核与激励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教学工作考核应从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检查、实践教学管理、考试管理、教学改革和研究等多方面出发,发挥奖惩机制的极力推动和引导改进作用,以制度管理来保障教学质量;再次,应坚持实践性教学与项目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能力的重点培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实践性教学与项目性教学是将专业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以项目为主线,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实施项目任务、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可以使学生的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自主性。当然,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成果,学校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高质量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法扩大校外实习场地,将实践教学全面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当中;最后,必须将学校主体充分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在坚持学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将评价结果公开和反馈于学校,督促学校及时整改和完善,实现质量评价与教学管理真正无缝对接,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完整性。
(四)坚持“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5]。社会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即指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或组织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能影响的团体和个人。任何教育的有效运行,都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都会共同“发声”于教育的评价监管。
基于此,在构建职业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时,必须充分尊重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话语权,让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利益表达和监管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师生、企业、社会等。基于职业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更加突出就业质量、市场反馈、社会评价等指标。因此,在坚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同时,要坚持以企业评价和社会第三方评价为主。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良好的企业合作机制。科学的质量评价必须吸引合作伙伴、企业雇主等人才需求主体的参与,维护他们的利益,体现市场需求方的意志,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具体;另一方面,为了使评估结果能更为真实客观,还必须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如此,便能完全独立于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体而开展公开、公正、透明的评价,这些校外独立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往往可信度更高,也更易被社会所接受。同时,它还可以为学校提供评价的动态数据平台,为政府和学校的教育决策和调查研究提供真实依据。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坚持“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视野
着眼于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质量评价还必须坚持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首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硬件设施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差距较大,因此,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发、管理和应用人员培训,建立各类网络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教学管理过程全面纳入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性,即将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虚拟情境,强调学生的模拟操作、实验实习等。
其次,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必须具有国际化的发展视野。《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强调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致力于构建新常态下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职业教育也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将国际化标准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各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服务[6]。
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发展已然到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新常态,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期,就必须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当然,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蔡旻君,等.教师职前与职后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35-138.
[2]李永毅.浅谈职业教育第三方評价的建立[J].才智,2016(1):41-42
[3]王有娟,林卫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绿色增长[J].经济研究参考,2011(1):3-10.
[4]石兆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能力评估研究[J].现代教育,2012(5):40-44.
[5]卞继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财政监督,2010(11)36-37.
[6]《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