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乐县2016年“5.8”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03-15苏贵文

绿色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成因分析

苏贵文

摘要:对三明市将乐县2016年5月8日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应用。结果表明:700、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K指数处在32-36中心内,沙氏指数处在负中心附近,分析发现以上3个条件可以作为今后大暴雨天气预报的参考。

关键词:大暴雨;成因分析;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18-03

1引言

2016年5月8日,将乐县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给该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成12个乡镇2.6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99间,紧急转移0.19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8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0.8042万亩,农作物绝收面积0.3195万亩,公路中断11条次,供电中断12条次,通讯中断35条次,损坏堤防14处1.36km,直接经济总损失26151万元。

2暴雨过程特点

主要表现为:暴雨强度历史最大:7日20时~8日20时,共有4个乡镇11个区域站降水量超过200mm,1个乡镇2个区域站雨量超过250mm,其中以余坊乡余坊村270.6mm为最大。

本次暴雨过程是今年进入雨季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大的一场大暴雨过程,也是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5月8日本站雨量225.7mm为历史最大(次大值出现在1984年5月31日216.5mm)。

3暴雨成因分析

造成这次将乐县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如下。

3.1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分析

由图1、图2可见,5月7日08时~8日08时850hPa将乐县上空处在低空急流左前侧中,急流的风速达到12~14m/s,8日8时850hPa邵武站转东南气流,风速达到6m/s,造成将乐县中北部及其附近上空有明显的风速辐合,中低层环流形势有利强降水产生,500hPa7日8时~8日8时将乐县上空维持较强的西南气流,风速达到14~16m/s,在该县上空形成水汽通道,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到该县中北部及其附近上空持续辐合,丰富的水汽供应对将乐县的强降水发生维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物理量场诊断

由图3、图4可见,将乐县7月1日8时~2日8时K指数处在33~38之间,可见K指数大,反映大气不稳定度很强且稳定维持。

由图5、图6可见,将乐县7月1日8时~2日8时沙氏指数处在负中心附近,沙氏指数负值稳定,可见沙氏指数也反映大气不稳定度强且稳定维持。

4暴雨過程结束

由图7可见,5月9日8时850hPa将乐县上空西南急流加强,邵武站转西南气流,风速达到12m/s,切变北抬至长江流域,大暴雨过程结束。

5预报服务情况

在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将乐县气象局5月7日17∶45发布暴雨警报:预报7日夜间到8日有大雨到暴雨天气,9~10日,该县还有一次大雨到暴雨过程;5月8日8∶20继续发布暴雨警报:8~9日夜间该县有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雨量可达80~150mm,局部200mm。5月8日9∶50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三级预警,在暴雨过程中,及时发布短时强降水预报、雨情报告,时刻利用短信主动向县领导、乡镇书记、镇长、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监测点责任人通报雨情、预测未来雨势,为该县防汛救灾做好保障工作(表1)。

6结语

(1)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出现强度比实际预报量级更大,在预报过程服务中,及时提高预报量级,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为该县防汛部门防御洪灾做出了应有贡献。

(2)应加强预报经验总结,提高预报精度,要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各种气象产品的合理应用,特别加强对雷达产品的分析能力,做好短时强降水、暴雨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发挥各地区警戒天气雷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冯晋勒,石燕.2010年“6.15”闽西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0,29(4):337~343

[3]曹楚,王忠东.2010年浙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4):46~51.

[4]袁再勤,孟茹.汉中市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服务措施[J].绿色科技,2014(9).

[5]许雷,甄丽泽.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防御气象灾害的应急实践与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5(20).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成因分析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