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03-15李乔美

绿色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混交林森林防火

李乔美

摘要:分析了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风干物燥,火险等级高,防火期长,火源点多面广,防火队伍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把火源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切实抓好森林火灾责任制度等具体对策措施。

关键词:海寨林场;森林防火;混交林;防火隔离带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77-02

1引言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大敌,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为此,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要保证。

2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概况

2.1地理位置与气候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地处滇东高原中部,属乌蒙山脉,位于南盘江上游两侧,辖区地跨麒麟、沾益、富源、马龙、陆良两区三县的16个乡镇、55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曲靖、陆良坝子周围的高原台地上,南北长62km,东西宽38km。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3°42′~104°50′,北纬25°9′~25°43′之间。全场经营面积17721km2,东西最大横距103km,南北最大纵距302k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000m,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5m。境内多为高原山地,地質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碳酸盐岩石分布广、面积大。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温暖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日照时数2188.2h,年均无霜期240d,年均降水量1158.7mm,主要集中在5~10月。下辖九龙山、五台山、上东山、西山、海寨、滴滴水以及下东山7个营林区27个林点。

2.2森林可燃物和火险概况

全场经营面积17721.0hm2,林地面积17091.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800.2hm2,成熟林面积10410.5hm2,森林覆盖率90.8%。活立木总蓄积148万m3,活立木年净生长量4.4万m3。海寨林场属于人工林,有林地中,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更新造林后又增加了桉树、川滇桤木、杉木等树种,多为易燃树种。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都属于易燃林分。由于人工造林树种相对比较单一,混交林少,林分的整体质量和健康条件较差,林下可燃物量大,火险区划等级高。

2.3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防火扑火工作压力大

自2009年以来,受4年连续干旱的影响,海寨林场森林火险长期处于超高状态,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前所未有。从2009年以来,海寨林场森林高火险天数逐年增加,高森林火险天数打破历史记录,森林高火险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4年连旱造成林场枯死林木和杂草堆积,林下易燃物载量急剧增加,加之林场以华山松、云南松等针叶林为主,中幼林面积大,灌木丛生,一遇火源,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推进,飞火、火旋风、火爆等异常现象频频发生,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高强度的森林火灾。林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森林火灾历来难防、难救。

3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曲靖市海寨林场经过几次国有林场改革,前几年的大面积森林采伐,成熟林面积逐年减少,中幼林面积逐年增加,造成林内空气湿度小,温度高、单位可燃物的载量增加,森林防火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面积分散,防火线长

海寨林场是曲靖市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下设的7个林区几乎互不相连,分散在几个区、县辖区内,周边与集体林、草场、耕地、公共墓地等相邻,防火线总长约365km。由于群众防火意识不高、用火习俗落后,历来有烧地埂、烧荒山荒地进行春耕生产用火的习惯,周边村民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吸烟等行为屡禁不止,各种野外用火监管难,火灾隐患大幅度增加。

3.2发展经济造成火源点多面广,监测管理困难

由于林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林场在几个营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业。这样一来,林区内就增加了人员流动频率,给护林防火带来了隐患。其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风力发电。在建设发电塔基的过程中频繁的人为活动、机械操作和人为制造的可燃性垃圾,致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3.3人员结构模式特殊,森防力量不足

海寨林场现有在职职工195人,其中男职工138人,女职工57人,40岁以上的男职工104人,占75%,45岁以下的男职工34人,占25%。这样的人员结构偏向老龄化,弱势群体所占比例大,不利于护林防火工作。年龄偏大的职工有一定的护林防火经验,但防扑火力量相对薄弱;年龄偏小的职工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护林防火扑火经验。另外林火预警监测、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落后,瞭望台监测覆盖率、通讯覆盖率不高。森林防火装备较差、储备少,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和科学高效扑救。

4对策与措施

4.1严防死守,严格野外火源管控

目前我场护林防火、扑救火灾的综合能力还比较低,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控制,只能把各项预防工作做在火灾发生之前。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把火源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一要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充分利用收音机、电视、报刊、标语、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力争把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切实增强全民的防火意识和法规观念,把森林防火真正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严格火源管理。林场各林区在防火期全面开展巡山设卡检查,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林区、重点人群的管理,做到“见烟就管、见火就查”,千方百计把野外的火源控制,切实改变有些林区火源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危险状况。

4.2营造混交林、生物防火隔离带

海寨林场以云南松、华山松等针叶林为主,为易燃树种。为了改变树种单一、易燃的模式,在采伐迹地、空地上更新种植旱冬瓜、川滇桤木、桉树等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能有效预防火灾发生,阻挡林火蔓延,还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除了用传统的人工铲除防火线上及边缘的杂草、枯枝、树叶等外,在林区公路、集材道、防火线等两旁种植木荷、栓皮栎、侧柏、泡桐、圣诞树等防火树种,在林点生活区、林区周边的村庄四周种植桂花、女桢、夹竹桃等风景树和香椿、柿树等经济树种,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能有效的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阻挡林火蔓延。另外,在输电线路通道种植油茶树等有较好的阻火、隔火、断火功能的经济型作物,形成天然防火隔离带,阻挡山火向线路方向蔓延。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员结构模式。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林场在基建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各林区的主要路口建盖了火源检查站,各林区分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职工24h坚守在检查站上,做到不漏放一个携带火源者进入林区,对进入林区施工的人员没收火柴、打火机等火源,机械车辆做好防火防护。其次,到森林防火戒严期,从场部机关抽调职工下林区加强防火力量,主要协助林区职工在各个路口设卡堵卡,检查火源,做好林区职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场领导充分利用现有人员结构模式,非防火期坚持对职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狠抓队伍管理和训练工作,强化队伍管理,强化体能训练,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技能战术实战演练。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技术全面、扑救科学、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森林消防队伍,确保扑救森林火灾时,坚持“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

4.4完善机制,切实提高扑火救灾应急处置能力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效地控制火灾的发展蔓延是很重要的,应把完善机制、增强森林防火保障能力作为立足点。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储备必要的扑火物资,做好扑火队员的后勤保障,逐步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火险预测预警监测体系,加强火险形势分析、火险天气预报,做好火场气象服务,建立全天候、立体式的火情监测网络,增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确保森林火灾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扑灭。三是要齐抓共管,服从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统一指挥,按照“多点突破、分段围歼、一点突破、递进超越”的扑火方案,实行配合紧密、保障有力的联发联动,进行重点出击、有效的调度布控,及时有效安全地扑灭山火。四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森林防火工作认识是前提、关键在领导、基础是群众、重点在林区,加强对护林防火的领导,落实好以主干线为中心的“三长”负责制和四级联保责任制,切实抓实、抓好。林场各级领导干部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分担任务、细化责任、奖惩分明,把护林防火工作成效作为领导职工政绩考评、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严防死守防火扑火,全力保护森林资源[N].云南日报,2013-06-28.

[2]蔡训标.建设防火隔离带,提高林火防控能力[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53.

[3]忠永茨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德钦分局森林防火現状及对策[J].森林防火,2014(2):13~15.

[4]裴海潮.森林防火知识讲座(二)[J].河南林业,1989(1):34~35.

[5]滕飞,陶德双.云南省防期以来森林防火工作情况[J].云南林业,2016(3).

猜你喜欢

混交林森林防火
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
西海子管护站森林防火工作措施
武夷新区规划建设和开发中海绵型城市理论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