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伊宁县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及改善对策

2017-03-15多锐娜

天津农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伊宁县脱贫农业经济

多锐娜

摘 要:本文以伊宁县农村信用社为主要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伊宁县农户小额信贷供给服务的现状,揭示了制约其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对该地区农户小额贷款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伊宁县;农户小额信贷;脱贫;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of Yining County was taken as the main object of analysis, the status of microfinance services of Yining County farmers,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credit to farmers were analyzed. Some improving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I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financial system and sustainable microfinance to the region farmers.

Key words: Yining County; micro credit; shake of poverty; agricultural economy

在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下,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城乡发展差距明显,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县域金融负有服务于“三农”的义务。新疆伊宁县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业大县近年来在小额信贷的不断推行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县农信联社也积极开展农户贷款工作,并创建了一套符合当地发展的工作方法,然而小额信贷的自有弊端也显露出来,但是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特征使这些看似严重的弊端仍然可以解决。作为农村金融发展中坚力量的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仅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户脱贫的积极表现,也是不断发展自身业务能力的挑战。虽然存在问题,但随着小额信贷机制的不断改善,其前景是乐观的。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自从2000年开始引入新疆,便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民的脱贫与增收产生十分显著的有利影响。伊宁县作为边疆的农牧业大县,农户数量大,农业经济水平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积极加快伊宁县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伊宁县农村地区的繁荣稳定成为伊宁县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农户小额信贷以其小型、便捷、灵活的方式与扶贫惠农的主要特征成為伊宁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额信贷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也对伊宁县实现其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的长期目标有着重要影响。

1 伊宁县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

截至2015年, 伊宁县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231 151万元,比年初增加18 71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29 313万元,比上年增加18 719万元,占比为55.94%。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为148 794万元,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2.1%,比上年增长9 389万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伊宁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给近年来一直属于上升趋势,并仍有不断增长的倾向,2012年以前增长迅速,2012年之后呈缓慢、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农户小额贷款在涉农贷款总额中占比很大,是伊宁县农信社涉农贷款的主要方向。这也同样说明了伊宁县农信社积极响应国家“三农”扶贫政策的号召,大力开展农户小额贷款,已然成为了县域农户小额贷款的中坚力量。

2 伊宁县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特色模式

2.1 坚持扶贫到户,以中低收入农户为主体扶贫对象

伊宁县政府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然而农户小额信贷的内容却有两个不同的重要方面:第一,为大量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问题;第二,保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预期收益的不确定,自然风险难测,导致农村信用社往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伊宁县农信社本着一切以脱贫扶贫为主的思想,坚持将小额信贷的投放重点放在广大的贫困农户,努力实现“造血式”信贷环境。实现5万以下的小额贷款免担保、免抵押,破解贫困农户无抵押无担保的借贷瓶颈,这种模式是激励贫困农户努力进行农业生产脱贫致富的强大原生动力,使小额贷款资金对贫困者来讲不再遥不可及。

2.2 强调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与配合

农村小额信贷自身具有的扶贫性质与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的不完善都决定了农户小额信贷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与推动作用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运行。虽然农户小额信贷的运行主体是农信社,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农户,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仍需政府来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适当发挥引导与促进作用。

政府在小额信贷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政府需进一步推进农信社的改革步伐,使农信社的体系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能够独立运作的金融主体,实现农信社既能帮助农户脱贫增收又能实现自身的商业化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应当致力于推动农户信用体系的建设与信用环境的改善。

伊宁县农户小额贷款实行“双线管理”模式,所谓“双线管理”即一条线是政府,从县—乡—村—户,党政一条线,负责小额信贷的规划、引导、保证与监督,第二条线是真正发放小额信贷的农村信用社。在此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小额信贷中的引导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应当与地方政府整体联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建立政府、农信社、农户三方利益的联动机制。

2.3 建立“扶贫贴息+农保中心+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运作模式

农业保险是专门为农业生产劳动者提供的,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假如遭受自然风险的破坏或者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导致的农民经济的亏损会得到相应的保险资金赔偿。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受到自然风险的不可抗因素使得为贫困农户贷款的农信社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因此,为了在小额信贷的运行中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农户应该积极投保,将风险分散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近年,伊宁县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化扶贫为载体,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服务机制,推进货款担保、还款方式、防抗风险等方面的政策,建立了县、乡(镇场)、村三级“农保中心”,使扶贫到户小额信贷“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从而保证小额信贷发展的良性循环。

2.4 发挥相关部门为贷款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产品信息等服务

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户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农业生产,通过实现提高农户收入而达到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然而只是实现资金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该为农户提供实质上的技术指导,提供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技术、购销以及财务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支农教育活动,使农民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有这样农户才能更好地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并且获得更多收益进而增强自身偿贷能力,农信社才能有维持发展的能力和不断投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3 制约伊宁县农户小额信贷服务的影响因素

3.1 外部因素

小额信贷服务环境不理想,农民思想落后并且欠缺还贷意识。近年来,伊宁县不良贷款余额持续走高,不良贷款余额从2013年的2 382万到2014年的3 207.44万元增加到2015的3 725.44万元。如果再找不到原因并且加以控制,可以想到不良贷款余额还会不断上升。究其原因是农户较为保守的落后思想以及贷款还款意识的欠缺。很多具有贷款行为的农民,因缺乏金融知识教育,信用意识淡薄,对于还款能躲则躲,使得农户贷款还款率较低,大量信贷资金沉淀,资金有效利用率下降从而加剧放贷风险,提高了小额贷款门槛和贷款难度,增收脱贫难上加难。

农信社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信社不断为贫困农户投放小额信贷,信贷资金能否源源不断地持续供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伊宁县农信社信贷资金通常来源于三方面:农资本金、存款、金融市场筹资。然而作为重要借贷资源的农户存款十分有限,农户存款量普遍较小、数量不多并且都是活期储蓄存款,农户存款资金无法满足小额信贷的投放需要。农信社对社会组织的吸引力不强故而机关团体及企业的存款余额又极少,越是贫困的地方信贷资源越是稀薄所导致的“金融贫困”现象明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信社往往在资源争夺中处于边缘地位。农信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相当比例的短期性资金来源决定了其贷款的短期性,无法满足一些种植农户长期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支农的规模受到限制。

农户小额信贷的抗风險能力仍有待加强。就伊宁县农信社而言,存在如下风险。(1)农业生产风险。对于农户小额信贷来讲,农业生产风险是首要风险,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会有较大的毁灭性,农民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不强,且政府并未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和信息传送。(2)市场风险。大多数贫困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小、收益低,小生产与大市场通常很难合理对接,市场信息非对称性强,农户对市场信息的判断一旦出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营效果,对农户自身以及农信社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3)道德风险。在农户小额贷款的放贷过程中,很多农户仍然缺乏相关知识,曲解了政策,取得贷款后任意改变用途,还款意识欠缺,为收贷工作带来困难。

3.2 内部因素

缺乏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农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就伊宁县农信社而言,随着贷款业务量的不断增多,管理水平与业务规模逐渐不相适应。这使得小额信贷的全程管理流于形式,农信社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贷款的回收上,忽略了贷前贷后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盈利主要靠的还是存贷利差,缺乏新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风险识别、监测、计量、控制的能力还不足。另外,受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缺少对农信社干部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由于地域相对偏远,对新员工的吸纳能力较差,高素质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农信社缺乏较为科学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从小额信贷开展以来,虽说国家对农信社实行“花钱买机制,机制促发展”的原则,但是成功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是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来实现的。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除了所必备的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还体现在小额信贷的期限、利率及金额上。

小额信贷的期限管理方面。现阶段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来源有限,其资金实力不足以支持较长时期的贷款期限,导致放款期限与很多种植农户的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小额贷款服务质量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小额信贷的利率管理方面。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小额信贷的金额管理方面,伊宁县现行小额信贷单户授信额度起点为3 000元,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然而,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有经济作物。伊宁县近年来将“高效种植、特色林果、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三大产业,由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还是较为死板,并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4 解决对策及改良措施

4.1 建立良好的小额信贷信用环境,提高农户借贷还贷意识

农户自身欠缺小额信贷的金融知识,往往误认为小额贷款是扶贫资金不需偿还。还贷意识欠缺也是小额贷款不良率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采取的方法是进行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向农户进行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另外,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信用宣传,如开办知识讲座、培训课程,以及借助当地电视台、报纸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贷款业务并展开诚信教育,从而使伊宁县广大农户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观念与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贷氛围;也可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农户的信贷行为,使信用優良的农户得到更多的便利与优惠,使信用不佳的农户得到相应的惩罚,如在贷款上将会有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约束,以此来警示教育。

4.2 拓宽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

与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信社一样,伊宁县农信社在广泛吸收农村地区闲散资金上存在较大困难,并且普遍出现资金向城市地区外流情况。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县级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如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鼓励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另一方面农信社自身应该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来增加业务收入,拓宽资金存放渠道,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延伸资金链接、开发潜在客户,使资金在农信社体系内反复流动。

4.3 提高农信社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提高农信社抗风险能力是农信社持续展开小额信贷的重要环节,其方法也有很多。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征集机制,推进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和标准化建设,使分散的农户信息也能合理利用;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加强与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的合作,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转嫁给社会,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降低损失,这一做法也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完善贷后管理和信贷风险评估,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尽力发挥贷后检查制度的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率的发生。

4.4 提高农信社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农信社人力资本水平

众所周知,农信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其有着金融扶贫的性质,面临着比一般的商业银行更大的风险。如果管理不善,小额信贷的高风险性会持续暴露,因为小额信贷是不需抵押担保的,所以经营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经营管理直接影响到小额信贷功能的发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然而从目前来看,伊宁县农信社现有工作人员大多教育水平偏低,专业素养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农信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对信贷人员进行金融法规、金融安全、思想道德、以及小额信贷业务的培训教育;加强信贷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贷部门主管人员加强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

4.5 建立科学合理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小额信贷的合理发放与帮助农户脱贫增收的稳步进行,需要科学地建立小额信贷的管理体制与风险的防范机制。首先,应该科学地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的金额、利率与期限。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与农户自身的偿还能力,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其次,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与贷款用途,灵活确定贷款的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贷款资金合理地衔接,避免出现农业生产与资金不匹配的现象。对于贷款记录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农户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延期优惠,以提高农户信贷的满足率,更好地促进农户脱贫增收。最后,要合理制定符合农户实际生产需要的贷款额度,在放款之前做好贷款审核,仔细考察申请者是否真正缺钱,并且调查清楚信贷资金的用途,确保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

参考文献:

[1]康馨方.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2]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N]. 人民日报,2016-06-24(14).

[3]常俊,余国新.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新疆1726个农户调查数据[J]. 海南金融,2016(6):74-79.

[4]杨红丽.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9.

[5]王华. 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4.

[6]冷吉祥. 仁寿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7]王华. 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4.

[8]李晓东,费玉娥.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协调发展探析[J]. 金融发展评论,2010(5):126-133.

[9]董萍,徐志明. 浅析新疆农户小额信贷模式[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1-42.

[10]杜欣琳. 浅议如何防范和加强新疆小额农户贷款风险管理[J]. 新疆农业科技,2011(5):32.

猜你喜欢

伊宁县脱贫农业经济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良心秤
塞外杏乡美
我们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