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前分享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017-03-15纪安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

纪安玲

[摘 要]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课前分享这一环节架起了师生之间了解、沟通的桥梁。课前分享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生师之间的了解、沟通;加大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力度,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上课兴趣和注意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实现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寓教育于无意之中,有目的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分享;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11-02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其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所惑呈现出来,教师才能从中找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方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 课前分享的含义及要求和形式

1 课前分享的含义

分享即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这种共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思政课上这种共享是精神上的。思政课课前分享即在小班教学(自然班)的情况下,教师每次开始讲授课程内容前,由前次课程结束时教师指定(按学生名单顺序)的2~3名学生,分别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及教师分享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的内容。如果是大班教学,即百人以上的班级,则以组为单位(每组大约4~5人),每组选派1名学生代表本组进行分享。凡以组为单位进行分享的,参与本组分享内容准备的组员,共享此次成绩。分享者完成自己的分享后,其他同学对分享者所分享内容进行交流互动,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2 课前分享的要求和形式

社会焦点问题、学生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事情等都可以进行分享。分享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ppt、word、图片、视频等。分享者对自己分享的内容要有独立的见解、看法或感想,其他学生需参与分享学生的话题,进行交流互动。这个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且占比例较高。

二 课前分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益处

课前分享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它对思政课教学的益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利于师生之间的了解、沟通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爱好什么,关注什么,有怎样的困惑。尤其对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是明显的。只有和学生有共同的精神兴趣,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方能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多数高校每个班级学生上课几乎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上课才能见到学生,除此之外教师想在某个固定时间、地点见到学生很难。虽然有微信、QQ这样的平台,但思政课往往是大班上课,一个大班约有百十来人,教师要记这么多人的微信、QQ,是件不容易的事,有些学生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未必能够解决。通过生师面对面的课前分享,教师清楚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点、问题及困惑,既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弥补了师生之间不能当面沟通交流的欠缺,又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比如:有同学在分享中流露出不喜欢本专业,但又不知自己喜欢、爱好什么,很苦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会将问题延伸到课外,通过与其谈话,帮助学生分析找到自己爱好、方向,这样学生不再迷茫了。所以课前分享给师生之间的了解、交流搭建了平台,弥补了教师以授课、阅卷、录入成绩为标志的“教”与学生仅以拿学分为目的“学”之间的隔阂。

2 加大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

长期以来思政课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主要以教师讲授和传递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范式,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且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抽象性强,这样的教学范式对于“90后”大学生是行不通的。“90后”大学生知识、信息的来源是多元而广阔。所以现代的教学范式应是师生共同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在协作中完成的。课前分享给了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真正实现了平等的民主。每个学生为了较好完成课前分享,课后往往会结合教学内容自主、主动学习,以使自己分享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准备内容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难题时,多方请教他人或上网寻求答案,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有的学生或有的小组制作的视频内容复杂,仅靠一人或一组之力无法完成,这时分享学生会邀请其他同学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协作完成,实现了从个体学习到协作学习的教学协作。这一点对于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是非常难得的。以视频或ppt形式进行分享活动的学生,常常配有一段自己书写、整理的文字,这些文字语言诙谐、幽默,有的甚至富有深刻的哲理,具有启发性,同学及教师受益匪浅。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只有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对课堂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前10分钟比较难以进入学习状态,而每个学生短短的5分钟左右的课前分享,使大部分学生有了期待,走进教室坐下来就会猜想:今天的同學会分享什么内容?思考的结果使学生到教室后很快安静下来、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分享者制作的、内容取材于学生生活细节的视频,给人新颖、别具一格的视角冲击。这是精神的洗礼,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教师的点评,带给学生深深的思考,使一些学生对相关理论逐步理解。课前分享让学生处于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时候,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内化过程。所以当分享结束后,差不多的学生都能将注意力投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这时的学生精神振奋,思维开阔,心静沉稳,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能认真听讲,主动回应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接受与适应到创造与超越。

4 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体现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集中关注、议论较多的问题,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由于是热点问题,不仅会引起高层、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关注,也会受到民众和学生的热议。高校的四门思政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历史、国防、外交、道德、法律、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是对时代、实践、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概括和反映,与人们的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现实中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发生的热点问题大多与课程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互间存在着共同性、关联性。借助分享环节学生带来的热点问题,教师借机讲授清楚问题的成因、发生发展过程、应对的措施及可能的结果等,消除缠绕于学生头脑的表象、萦绕于心中的困惑,解开学生的心结。教师在运用严谨的逻辑分析、正确的思想观点中,积极引导学生用热点问题材料去佐证教材观点,用教材观点来剖析热点问题材料,使学生能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体现无疑。

5 寓教育于无意之中,有目的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高校四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的内容学生在中小学学过了,这让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老一套的道德灌输,而传统的教学范式也引起“90后”大學生的逆反,学生知道老师一上课就是来教育他们的,他们的心“就会像扣上所有纽扣的衣服那样关闭得紧紧地”, [1]对教师的讲授充满着“戒备”。教师讲授课程前把10~20分钟交给所有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学生被调动起来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享的内容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中的优秀分子、改革开放后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宿舍同学送生病同学看病、同学利用双休日打工或做家教,等等,这些都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相关。通过课前分享由学生自己讲出来,这种仿佛是在无意之中,然而正是在“并未感觉出”的过程中,有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慢慢地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学生对思政课有了期待,最终思政课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学生课前分享带来的教育效果远比教师个人说教对学生思想的触动大。

总之,课前分享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认识。因为学生喜欢课前分享或者对课前分享内容有所期待,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抬头率。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课前分享带给思政课好处的同时,也存在少数学生流于形式,分享时只是简单地播放一个视频,有的还是课前在网上搜索播放的;个别分享者声音太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守旗,等.教育的艺术[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