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日志与纲要课教学

2017-03-15罗智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罗智国

[摘 要] 教学日志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的有关教育的个人随笔记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学日志有助于备课,增加了解学生的机会,实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教学日志来提炼教育学理论,是更高的职业追求。

[关键词] 教学日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09-0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1]教学日志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所以不辞浅陋结合个人经验,谈一谈教学日志与纲要课教学的问题。

一 怎样做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和日记有所区别,日记一日一记,教学日志按照教学周期,因每周都是重复课,一周一记,寒暑假不记。日记应保持本来面目,不宜涂抹修饰;教学日志要经常增补,越改越新,尤其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日记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如记流水账;教学日志可采取插叙、补叙甚至倒叙法,力求穷尽具体论题的阐述。如果日记是编年体,那么教学日志是纪事本末体。

二 教学日志与备课

习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过:“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这对教师的知识学识提出更高的要求。

备课无止境,什么时候上完课,什么时候备完课。在讲课时涌现的灵感,在讲课后进行回顾反思,都要及时补充到讲义中去。在每学期上课之前,教研室都会集体备课,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讲一门新课,边备课边讲课是来不及的。一学期讲一门新课,几乎要投入大部分精力,无暇他顾。这门课是重复课,每周要上三至五个班级。每年讲纲要课,内容早已熟能成诵,教师并非围着磨盘转圈的盲驴,备课时需要赋予历史事件以现实意义。每年补充阅读十几种专业书籍,使这门课常讲常新。

纲要课教学需要把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有些通俗历史书,未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却是讲课的好素材,如《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有很多逸闻趣事,故事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纲要课教学目的并非考订史料、还原历史,或者铺陈历史事实,而是提纲挈领勾勒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而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历史的逻辑证明近代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熟悉纲要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推荐学生阅读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课外读物,引发学生读史阅世的兴趣。

讲课忌讳照本宣科,大学规章也规定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出较为详尽的教案或讲稿。备课时不动笔墨不看书,新内容及时补充到讲义里。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读书和写作的过程,读书、讲义和授课是三个过程相互连接。自编讲义虽未出版,但敝帚自珍视为著作的一部分。

三 教学日志与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难,公共课教师了解学生更难。纲要课是全校公共必修课,跟任课教师不属同一学院,不像专业课老师面对本院学生,缺少与学生太多接触的机会。连学生名字都喊不出,遑论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了。

纲要课面对全校各种系科专业,在人格上尊重每位同学个性,促进个体健康发展,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歧视任何同学。各专业确实存在不同特点,音体美专业学生文化课分数较低,课堂纪律较差,但他们跟教师沟通的能力却比普通文理科学生高出一截。根据院系之间不同特点,纲要课实行分类教学,将全校各专业分为文、理、艺体三大类。三者的教学内容和考试题目都有所区别,这能有效缓解不同系科之间的矛盾问题。对系科具体特征和不同特色进行总结,必须依靠教学日志里的日常记录。

用随堂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亦是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检测能够分析学生擅长选择题等客观题型,但不擅长论述类主观题型,名词解释也答不全,这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在教学日志里要做试卷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

变期中考试为发放问卷,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与要求。命题如“列举你最喜欢的三本书”和“给老师提意见”等。阅读调查的结论是:文科生比理科生读书多而广;小说类占比重大。阅读外国文学数量超过中国文学,可见受外国文学影响更大。把同名电视剧作为最喜欢的小说,说明现代传媒比传统书籍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大。某些读物在班级内部流传,说明学生读书无明确的计划。

给老师提意见有教育学上的依据,请学生列举“他们对本课程的三点满意之处、三点不满意之处以及三点改进意见”[2],以此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学生有独自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他们明察秋毫,连教师的口头禅都会一一列出来。不少建设性意见大都会逐渐采纳,融入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比如:多讲细节问题;给大家看原始档案,用材料说话;文字太多图片太少;介绍老师的大学生活以消除代沟……

四 教学日志与课堂互动

每次上课最后十几分钟,预留出来让学生提问题或者提意见。讲课要比教材精彩,而回答学生问题,比单纯讲课还要精彩。学生刚开始提问题并不活跃,但一二百人混合的大班,总会有善于思考、勤于提问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提问题,体现教师“解惑”的教学过程。教育不应该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而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問题比考试题和课后习题都要重要。学生所提问题都认真记录在教学日志中,日积月累,这些问题基本囊括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为了不被学生问住,教师只有用心读书。曾有一理科生提问极其专业的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开放十个通商口岸,其中为什么有南京?因为当时南京为太平天国首府,清政府根本管不到。我只能下课查找答案。在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第185页)找到答案。再查阅原始资料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卷第97页)中英《天津条约》的原文第十款“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答案即在其中!

教学日志记录课堂教学中“讲课妙论”,有点像“个人语录”,这些都是讲课过程中的灵感乍现,如同从笔下流淌出的写作灵感一样。没有学生的启发,这些灵感是不可能产生的。比如“冯国璋是著名相声演员曾巩的冯祖父,不对!冯巩的曾祖父!”“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编号并不是连贯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番号也不连贯。比如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其他三不孝是什么?不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那其他三十五计是什么?不知道!或者根本就没有!”

教师普遍重视科研,但是有条教育原理是:普通学生并不需要学习如何从事科学研究。[3]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之一就是撰写教学论文,其二是将学生问题可转化为学术论文的题目。如果问题重要且有足够的史料支撑,这些问题就成为写作学术论文的选题来源。一些论文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课堂互动既能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也能使教师科研水平提高,正所谓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教学相长)。

五 余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学本身只有一部分或少部分是纯粹的或优先的科学去,其他大部分的规律是来自经验,来自生活本身的。”[4]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教学艺术的把握往往是通过实践而非书本得来的。教学有规律,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需要融入教师个体的理解,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不同的教师做的教学日志,可能会有不同,目前教学日志类的专书还不多见[5]。笔者将教学日志晒出来,将个人体验拿出来与同行交流,以增加它的科学性而不是艺术性。

教学日志是教学活动的一手记录,类似于社会学家的调查笔记,如怀特《街角社会》和于建嵘《岳村政治》两书都附录调查日志,是社会学研究的一种私人化的真实记录。社会学家并不满足于琐碎的笔记,而是从中提炼一种社会学理论。教育学要提升其理论厚度,也需要从日志中提炼教育学理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未必有时间和兴趣钻研教育学理论——似乎那是教育学专业人士的研究领域。但作为教师,通过实践提升甚至提炼的教育学理论,才是一种更高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约翰·达利.规则与潜规则:学术界的生存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奧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李泽武.为未来而教:中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课教师教学日志[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