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两全的文化符号——木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2017-03-15张岩
张岩
(本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前分析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的必然,“语文味”概念的生成绝对不是偶然的,正如陈应鸾先生在《诗味论》中提出的观点:“某种理论的产生,绝非由于某些人突然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实践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互文、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北朝民歌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合作学习来了解木兰其人其事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木兰形象家喻户晓的原因,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师:来到绥棱后,我仿佛在《桃花源记》中见过这样的景色。第一个是她的景美——美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第二个是她的人美——美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三个是她的情美——美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我突然觉得我们竟然在桃花源的深处。今天,我们就抛去一切烦恼,学习《木兰诗》一文,来体验人世间的另一种美。
语言之美——草原牧歌的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师:我们看一下课本的预习提示,请同学们用最大、最洪亮的声音读一下。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通过预习,我们已经明确学习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谁来说一下?
生: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生:第二个问题是了解民歌的特点。
师:好!还有没有?
生:为什么这首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师:这一点其实也是她家喻户晓的原因。还有没有?
生:花木兰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在预习提示中我们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指向性非常强。带着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读一下《木兰诗》。(1至6组学生分组朗读,其他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师:全篇我们已经朗读完了,明显能感觉到你们的朗读标准就是声音洪亮。文章每一小段或小节,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与声音的高低。
师:许多同学在听朗读的时候露出了微笑!你们在享受阅读之美的时候,是否思考了这首民歌的语言特点到底是什么?
生:读起来十分整齐,让人感觉有韵味。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第三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生:我覺得语言十分质朴。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你能翻译一下这段话吗?
生:木兰的爸爸妈妈听说女儿要回来了,就到城外去迎接她。她的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就在家里梳洗打扮一番。她的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然后把猪羊宰杀了。
师:非常好!你是否感觉到了农家小院里最普通的生活?
…………
生:我觉得这篇民歌非常粗犷,把木兰英勇善战的情景描绘了出来。
师:能跟老师再细致交流一下吗?哪里粗犷?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学生翻看书本,思考。)
生:对偶!
生:排比!
…………
师:我们来看这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一个“旦”、一个“暮”, “黑山”与“燕山”。我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就到了黄河边,我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我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声音。你再往后看,我早晨离开黄河,晚上就到了黑山。两地离得那么远,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是不可能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夸张。)对。还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复踏”,看我(用脚打节奏。)就是—— “击节而歌”。《诗经》里就已经采用这种形式了,农民在田间地头打着拍子,然后传唱出来。所以说读起来觉得跌宕起伏,一唱三叹……
师:《木兰诗》的语言像草原牧歌的声韵,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它的文章之美。看一下《木兰诗》的“文章之美”美在哪里?
文章之美——布局严谨的生动描写,富有民歌味
师:大家打开思维导图,分组研读本课的几个重难点: 一组: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反复、排比;二组:比喻、夸张、顶针、对偶的修辞手法;三组:梳理文章的结构;四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整理出来;五组:总结木兰的优秀品质;六、七、八组:木兰形象家喻户晓的原因。 哪一小组所要研究的问题已经商量好,就举手示意。
一组学生展示:
生(主讲):《木兰诗》一文使用了互文、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大家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哪一句是互文?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生(主讲):我觉得我们的意见跟你的不太一致。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主讲):大家同意吗?为什么呢?
生: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生(主讲):我同意他的说法。谁能找一下文章中反复的句子。
生:第二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生(主讲):我觉得就是这句。谁有疑问?我不太确定。
生:我觉得应该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生(主讲):请你说一下为什么是反复?(此处学生有争议,相持不下,教师适时指导。)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哪里体现了反复?
生:多次写“问女……问女……,女亦……女亦……”所以我认为是反复。
师:还有吗?
生(主讲):这篇文章的排比句式在哪里?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生(主讲):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主讲):谢谢大家。
师:最开始,提到了一句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肩,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个你有不同意见,是吧?
生(主讲):我的观点跟他不一致。
师:其实,互文种类非常多,这一句,叫做排比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句叫做对句互文,指上下句之间内容交错。而排比互文是指四句内容是互相交错的。好,一组表现不错。(按此形式,二至八组学生展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文学之美——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富有时代感
师:现在把我们刚刚研究的《木兰诗》的思维图呈现到黑板上,供大家参考。下面请组长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生:通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写出了木兰有孝心、爱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文章不仅想表达木兰孝顺的传统美德,还有她的忠和义。
师:不错,还有吗?
生:勇敢。
师:把你们想说的词都写在黑板上,注意不要重复。一条线上可以写两个词,写的时候让大家看清楚。(学生写)勤劳,爱美,很好。你们团结协作能力很强啊!作战英勇,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这些都是谁的优秀品质啊?花木兰的,木兰怎样啊?坚韧、不顾名利、淳朴、骁勇善战、孝心、爱国、机智、谨慎,还有刚毅、爱美、作战英勇。孩子们,这些美德是不是只有花木兰一个人有?
生:不是。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具备这些美德。
师: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是。
师:告诉老师,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家喻户晓?
生:巾帼不让须眉。
师:对,她是巾帼英雄,所以家喻户晓。
生:因为他替父从军。
生:她是女中豪杰!
生:她不忘初心。
师:平常心,还有没有。
生:不慕高官。
生:英勇善战。
生:仍旧保持着女人爱美的天性。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因为她回家之后就“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文化之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富有中国味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北朝民歌《木兰诗》,我们还能否结识“木兰”?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木兰诗》,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呢?(生高声齐读思维导图:语言之美,它美在草原牧歌的声律铿锵,富有音乐美;文章之美,它美在布局严谨的生动描写,富有民歌味;文学之美,它美在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富有时代感;文化之美,它美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富有中国味。)所以,我们要画两条线,第一条线我们要感谢《木兰诗》这个作品,第二条线我们要感谢木兰这位奇女子。那么为什么木兰会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人物呢?我们先看这三条思维线,第一条思维线,我要说木兰之所以美,是因为她性格的丰富性,第一点是她替父从军什么“心”?
生:孝敬心。
师:第二点是她十年征战什么“心”?
生:爱国心。
师:第三点是她凯旋归来什么“心”?
生:平常心。
師:第四点就是她荣归故里之后,对镜……
生:爱美心。
师:原来花木兰的性格如此丰富。你们再想一想第二个使木兰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是什么,她具有什么特质?
生:传奇性。
师:很好,形象的传奇性展现在哪里呢?
生:替父从军时那段描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师:她此时是一个什么形象?
生:平民少女。
师:第一点就是木兰最开始只是一名“平民少女”。十年征战之后呢?
生:骁勇的战士。
师:很好,后来木兰成了一名“矫健勇士”,凯旋之后呢?站到天子的大殿之上,什么态度?
生:不居功,不自傲。
师:这时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什么形象?
生:巾帼英雄。
师:对,这时木兰是一名“巾帼英雄”。回到家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此时的形象又是什么?
生:娇美的女儿。
师:是的。这时木兰又成了一名“娇美女儿”。她的形象如此丰富,所以极富传奇。还有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这样家喻户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花木兰是一个有血有肉可感的真实存在的“人”。最开始对着窗织布时她 只是一个娇美的女孩,无法想象自己到了黑山与燕山,晚上听到黄河水滚滚而来是怎样一种境况。作为一个女孩,她肯定会害怕与恐慌。而真正到了战场,木兰与所有战士并肩作战时,她又表现出一种什么品质?
生:坚毅、果敢。
师:而回到家里后,她又成了那个爱美的女子。在这一过程中,木兰由一名弱小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内心刚毅,如男子般顶天立地的人物,而后又回归田园,成了一个普通人。所以,我们才说木兰的形象既丰富,又富传奇性,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下课前老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上联——修其身齐其家花木兰替父从军一片孝心感天地;下联——报其国平天下奇女子征战沙场满腔忠勇谱传奇。我希望大家能记住《木兰诗》,更希望你们能记住这个忠孝两全的文化符号——木兰。
课后反思
作为一节黑龙江省名师送教下乡课,此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 以“语文味”教学流派中的“一语三文”为主要授课流程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氛围,同时又生发出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2. 以“多样形式的朗诵”为欣赏诗词的主要授课形式
诗歌的语言饱含情绪与思想,富有暗示性与启示性。诗的魅力要从它那精确而调和的语言色彩中显现出来。一首好诗固然应取决于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又必须有精美的语言。人们吟诵一首好诗,一唱三叹,击节称赞,往往不只是看它反映什么,还要看它是怎样反映的。正因为这样,从最严格的要求看,诗是不能翻译的,诗是要反复吟咏、多样诵读的。
3. 以“小组竞赛”的组织结构来吸引学生亲近文本
这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有效)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同时,学生只有在一个有效组织、有效管理的小团队里学习,才能时刻有竞争,时刻有管理,时刻有目标,事事有控制,事事有评价,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
4. 以“思维导图”为语文教育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两种思维导图形式:一种是课前教师运用电脑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一种是课上师生共同研读成果,手绘思维导图。
尽管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会提前预设,但课堂上生成的新思想和观点更为珍贵,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很多时候都会超出教师的前期估量,学生可以把新生成的想法记录在空格处,教师的提前预设加上学生的最新生成就构成了对本课研读的全新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