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条件标记的条件强度及相关问题探究
2017-03-14祁艳红
祁艳红,彭 爽
(1.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12;3.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典型条件标记的条件强度及相关问题探究
祁艳红1,2,彭 爽3
(1.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12;3.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典型的条件标记是对条件关系及条件强度的明示。典型条件标记“只要”“只有”“无论(不管)”等各有其独特的条件属性:“只有”的条件属性为[+唯一性];“只要”的条件属性为[+必要性];“无论(不管)”的条件属性为[+排除性]。其间条件强度的等级序列式为:只有(除非)>只要>无论(不管)(“>”表示“强于”)。典型条件标记的隐现会影响条件强度的表达或对篇章的连贯性产生一定影响,与条件标记搭配使用的副词的隐现也会出现同样的效果。
典型条件标记;隐现;条件序列;条件强度
条件句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它具有类型学的研究价值。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被称为条件标记。姚双云认为较为常见的条件标记有22个[1]461,从使用频率及语体分布看,“只要”“只有”“无论(不管)”等是现代汉语有标条件复句中比较典型的条件关系标记,它们经常出现在条件分句中(有时是分句的主语前,有时出现在分句主语后)用来引导条件分句,有时也可以跨句、跨段出现。张伯江、方梅指出:“功能主义的语言观认为,相同语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共时系统里并存,必有其各自的功能价值。”[2]136对于这些典型条件标记的功能及存在价值,有些学者从教学、逻辑等角度进行过研究,但对它们所表达的条件强度问题以及用不用这样的条件标记对条件复句的条件强度、语义强度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在我们所见到的文章中没有见过专门的论述。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并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一、“只要”“只有”“无论(不管)”的条件属性及条件强度
有标条件复句中的条件与结果作为一对关系,它们之间毫无疑问是存在一定的依存性的,一般来说,结果的出现以条件的达成为前提。但有的条件对结果的出现与否特别重要,而有的条件对结果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甚至不会有任何影响。我们把条件对结果能否出现的影响称为条件强度,条件强度即条件与结果的正相关性。条件与结果的正相关性越大,条件强度越大;反之,条件强度就越小。如果条件不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我们认为其条件强度为0。
(一)“只有”的条件属性[+唯一性]及条件强度
对于作为连词的“只有”,学界曾从语法特征、语义条件、语境制约、语用效果及逻辑关联等角度对这些词本身及与同类词的比较中得出了很多不同的认识。邢福义等都指出“只有”强调条件的严格性、排他性和强制性[3]94;王还等认为“只有”表示必需条件,即缺少了这一条件就一定不会有后面提出的结果[4]69。如:
(1)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证明:集团政治行不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也行不通,唯一能够行得通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和平共处,世界才能稳定。
例(1)的条件“和平共处”是结果“世界稳定”的强制性条件,即有了“和平共处”这个条件,就有“世界稳定”的结果;没有“和平共处”世界肯定不会稳定,缺它不行,有它就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所引导的条件的强制性、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一般情况下“只有”所引导的条件复句都具备[+唯一性]的条件属性。这种表述应该是比较科学的。我们认为,这也应该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连词“只有”的释义作出修改的原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连词“只有”的释义为:“表示唯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或“方”呼应)”[5]1752,原释义为“表示必需的条件”,大多数人也都更认同这一提法。当然,正如邢福义所言,“有时‘只有’提出的条件,并不是唯一条件。”[6]94如:
(2)我这个已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近35年的人,深感人生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有所作为。
在例(2)中,作为“有所作为”的条件,“努力拼搏”是缺少不得的,不努力拼搏就能有所作为的人基本不存在,尤其是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努力拼搏就足够了,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因为有的人尽管努力拼搏了但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功,结果依旧没什么作为,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存在。此时“只有”引出的这个条件就不再是唯一条件。
上例中“只有”引出的条件并不具备“唯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只有”的条件属性界定为[+唯一性]是错误的,因为语言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概率性的,我们不可能穷尽客观存在的所有语料。另外,语言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语言现象产生,过去不合格的说法随着时间和接受度的变化也许会变成合格的,因为有些范畴之间很难做到非此即彼,就像词类的划分问题一样,其研究历史虽然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诸如词类的划分标准等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把“只有”的条件属性确定为[+唯一性]是比较科学的。正因为“只有”引出的条件是决定性的、至关重要的、唯一的,所以从条件强度方面来说该条件是最强的。
(二)“只要”的条件属性[+必要性]及条件强度
和“只有”比较相似的复句关系词语“只要”,还有下文将提到的“无论”,它们经常被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上文关于“只有”的研究文献中都提到了“只要”的用法。一般认为,“只要”强调条件要求不高、不苛刻、相对宽容,并且强调条件与结果的紧密联系,即具有这一条件,便会产生这一结果,着重强调“足够”的一面。“只要”表示最低或必要条件,它不隐含相反的意义,而是隐含其他条件的意义。“只要”后的条件内容一定是能实现或可能实现的事,而这条件又是最低或最关键的条件。如:
咱们这里的情况,只有你去见毛主席面谈,我才放心!
咱们这里的情况,只要你去见毛主席面谈,我就放心!
前一例,“只有”引出的条件是要求偏严的,限定除非“你去见毛主席面谈”我就不能放心;后一例“只要”引出的条件要求是相对宽松一些的,有了这一条件,就会有“我放心”的结果,至于其他方面的情况,并不是说话人所关心的重点,显得结果的出现不是很艰难。由此我们认为“只要”的条件属性为[+必要性]。同时,从条件强度上看,“只要”对条件的限定没有“只有”那么严格,但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此“只要”比“只有”的条件强度要稍弱一些。
(三)“无论(不管)”的条件属性[+排除性]及条件强度
传统观点认为,有“无论(不管)”等条件标记出现的句子称之为无条件句,但它和上述两类条件标记完全不同,因为“无论”句不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必然联系,而是重在强调结果出现的必然性,“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都、也’等呼应。”[7]79而且结果的出现是不以条件的出现为转移的。
(3)如果这种事情发生的话,无论他们作出怎样的解释,公众都不会接受。
例(3)中结果句“公众都不会接受”是一种必然情况,条件句“他们作出怎样的解释”不会影响这一结果的出现。
由上例可以看出,“无论(不管)”句实际是先排除所说的条件,后边分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因此我们把“无论(不管)”的条件属性确定为[+排除性],也就是说,前一分句的条件不会对后一分句条件的出现产生任何影响,即影响力为0,这同时也意味着其条件强度为0。因此与“只要”和“只有”相比,“无论(不管)”的条件强度是最弱的。由此我们得出了典型条件标记“只要”“只有”“无论(不管)”之间条件强度的等级序列式:
只有(除非)>只要>无论(不管)(“>”表示“强于”)
二、典型条件标记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
典型条件标记对有标条件复句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词语配合使用表达条件关系,即它们可以有单标、双标、多标等几种存在状态,单标即“只要”“只有”“无论”等条件连词单独使用引导条件复句的情况;双标即“只要”“只有”“无论”等条件连词与副词“就”“也”“都”“才”“还”“便”等搭配使用引导条件复句的情况;多标是指“只要”“只有”“无论”等条件连词与其他类条件关系标记的套用,或与其他非条件类关系标记套用的情况[8]53。如“不管……也……而且”“不管……即使……也”“不管……只要……就”等等。
对条件复句来说,用不用条件标记会对句子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影响到条件分句与结果分句之间关系的明确性,因为条件标记能将分句间的条件与结果关系“明示”出来;如果不用条件标记,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都看不出分句之间有什么条件联系。如:
你去,我去。
不使用任何关联词语,我们不能确定这两个分句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假设、条件、联合等多种关系。如:
如果你去,我就去。(假设)
只要你去,我就去。(条件)
你去,我也去。(联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联词语对复句的影响,条件复句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分句间关系的明确,就需要条件标记的出现。当然,有时不出现也可以表达条件关系。
上文我们论证了典型条件标记的条件强度问题,即只有>只要>无论(不管)(“>”表示“强于”),那随之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条件标记的隐现包括与之搭配使用的副词的隐现会不会对条件复句的条件强度和语义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面将进行论述。
(一)条件标记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
条件标记以哪种出现形式为常态呢?胡秀梅考察了条件句中关系标记的搭配情况,其中“只要”“只有”“无论”“不管”“任凭”都是以双标搭配使用的情况为最多见,其次是单标,最少的是多标[8]40-43。双标的搭配使用如“不管……也”“无论……都”“只要……就”等能使条件分句与结果分句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如:
(4)别说梦话了,你知道你的处境,这会儿不管你说什么,监狱里也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你。
条件标记“不管”与副词“也”的搭配使用虽然突显了条件分句与结果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但是书面语性要稍微强一些,因此在口语中我们一般不会采用这种完整的表达方式,而是会出现一些减省现象,这种减省一般发生在从句部分,从句的关系标记“无论”“不管”“不论”“只要”“只有”等可以根据前后分句的语义关系适当省略。上例可减省为:
别说梦话了,你知道你的处境,这会儿你说什么监狱里也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你。
条件标记“不管”的隐含弱化了无条件让步语义的表达,因此,它就要通过其他手段来把这种弱化的语义显示出来,否则将会对句子的合格性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句子让步语义的表达不够充分。
“只有”一般都是与其他关系标记搭配使用,或者在一些准关系标记的辅助下才能确定条件结果关系,“只有”双标使用的情况占97.7%。如:
(5)只有保卫滇缅路的咽喉——仰光海港的安全,才能保全滇缅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该例就是“只有”与“才”搭配使用来表达条件关系。如果将条件分句中的“只有”隐含的话,这句话还可以成立,即:
保卫滇缅路的咽喉——仰光海港的安全,才能保全滇缅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但与原句相比,这句话在隐含关系标记“只有”后语义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条件分句“保卫滇缅路的咽喉——仰光海港的安全”变成了“保全滇缅路”的一种客观前提,其“唯一性”的语义强度有所弱化。
“只要”经常与“就”、“便”等搭配使用表达条件结果关系,此时的条件结果关系最明确。如:
(6)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出来。
如果将条件分句中的“只要”隐含的话,这个例子也还可以接受,但条件分句“必要性”的语义强度明显弱化。另外,有时“只要”是不能隐含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条件标记隐含与否对条件复句的条件强度等方面是有一定影响的,几乎所有的条件标记隐含后,条件分句无论在语义强度还是在条件的明确性上都有所降低。如果进入具体篇章的话,条件标记的隐含可能对篇章的连贯性及总体表达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汉语是典型的自然语序语言[9]101,上面我们分析的也都是正常语序下条件复句中条件标记隐含与否的情况。条件复句也像其他很多句子一样,前后两个分句在语序上可以倒置。当条件分句后置时,在我们所见到的语料中条件标记都是不可以隐含的。
如果其中的“只要”“无论”“不管”“除非”等隐含,句子都是不合格、不可以接受的。对于其中存在的原因,我们尝试使用屈承熹提出的BFP原则进行解释。屈承熹(2006)指出,如果不做特别标记的话,小句间的结合应是由后景向前景推进的过程。这个无标记序列我们称之为BFP原则(Background-to-Foreground Progression)。其中前景材料推动叙述进行,处于事件线索当中,它倾向于以时间为序,使用非静态动词,用完成体表示。后景材料通常并不推动叙述进行,也不处于事件线索当中,其语序不必按时序排列,可以采用状态动词,并且通常用于未完成体。后景是构建未知事件或未知情景的基础。小句也可以通过从属结构明确地标记为后景,这样,其他的事件或者情景就更加明显地凸现为前景。该假设实际上认为后景表达了三种语用关系,即:(1)事件线索,包括时间顺序;(2)情景设置,构建下一个事件或情景的基础;(3)降低权重,以便使其他事件或情景凸显出来。前后景的配置实际上是有梯度性的,也就是说,一个小句成为后景,可以具有一个、两个或所有这三个特征。因而小句间的前后景地位并不是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简单二分,而是有着程度的不同[10]180。
对于条件复句来说,正常语序中两个分句是以条件/结果的逻辑关系排列的,结果以条件为基础,这说明它们是处在情景设置关系之中的,因而大多数时候条件标记“只要”“无论”“不管”等是可以出现也可以隐含的,因为小句的语序已经遵循了BFP原则。但语序倒置之后,结果是出在条件之前的,为了标示小句违反了BFP原则,条件标记“只要”“无论”“不管”等就必须使用,以便标示其明显的后景位置。此时,如果条件标记隐含的话,首先会影响意义的表达,同时也会破坏前后文的连贯。因为篇章并不是很多句子的简单堆砌,这些句子间一定会在时间、空间或逻辑等方面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共同为话题服务,这才是一个有意义的篇章。
(二)与条件标记搭配使用的副词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便、也、才、又、却、再、就”等副词兼属不同的类别,功能和用法上具有多样性。在虚化和推理机制的作用下,这些词逐渐发展出了逻辑关联的功能,它们经常出现在复句中帮助表达某种关系。经常与“只要”搭配的副词有“就、便、总”等,这些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几乎都是可以隐含的,隐含前后分句之间的条件结果关系依然成立,句子的意思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在语气上显得弱一些或者连贯性上稍差一些。
与“只有”搭配的副词主要有“才、方才”等,它们隐含的情况很少见,因为“只有”单独使用很难确切地表示条件结果关系。如例(5),副词“才”隐含后原句变为:
只有保卫滇缅路的咽喉——仰光海港的安全,能保全滇缅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隐含“才”后的句子我们看不出其中有什么样的条件结果关系,而且句子的连贯性也让人质疑。
与“无论”“不管”搭配的副词有“都、也、总、还、总是”,除这些典型副词之外,有些全称副词如“一概、统统”等也可以与“无论”“不管”配合帮助表达关联作用。
因为条件标记“无论”“不管”等可以隐含,这种隐含弱化了无条件让步语义的表达,因此,必须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语义弥补。此时,后一分句中一般都需要有关联副词“也”或“都”出现,如果句中没有出现副词“也”或“都”,将会对句子的合格性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句子让步语义的表达不够充分。比如:
(不管)你去不去,我都要去。
(不管)你去不去,我也要去。
副词“也”或“都”的出现使该例的可接受性更高。孤立地看,好像用哪个副词都可以,两句都重在表达“我去”的意思,但因为用了不同的关联副词“也”和“都”,导致两句的语义是不完全相同的,两句不能随意替换。因为“也”和“都”作为让步标记词在突显让步语义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一点吕叔湘先生早就做过分析,认为“也”用于让步句,有“无论假设成立与否,后果都相同”的意思,在句中主要表达让步语义,而“都”用于让步句,有“引出表示主要意思的小句”的作用,在句中主要起联接作用。但与这两个词共现的副词不限于“都、也”,其他副词如“就、仍、还、总、终、老、一概”等也可以与之搭配使用,而且这些副词都可以用“都”来替换。但除“一概”以外,其他副词用“都”替换之后与原句的意思有细微的差别,因为“都”只强调某集合内没有例外,多是对客观事件的陈述;而其他副词都有各自的词汇色彩:“总”、“仍”带有“持续不变、一向、一直”的时间特征,“就”表示两个事件相继发生的必然性,“终”有“终于、最终”之义,“反正”“强调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改变结论或结果”。“反正”只能与“不管”合用,且仅见于老舍和王朔的作品当中。与“不管”和“无/不论”共现的副词尽管数量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点,即或者表示“没有变化”或者表示“频率很高”[11]98-99。
三、结 语
“只要”“只有”“无论(不管)”等是条件句的典型标记。对这些典型条件标记及条件句进行全面研究不仅具有类型学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典型条件标记的深入研究对于语言教学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它们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都比较常用,通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及主观见解,这也是使用这种句式的语用意图。
文章论述了典型条件标记“只要”“只有”“无论(不管)”的条件属性及条件强度,并得出了其条件强度的等级序列式,我们将其记为:只有(除非)>只要>无论(不管)(“>”表示“强于”)。同时也论述了典型条件标记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主要包括条件标记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与条件标记搭配使用的副词的隐现对条件强度的影响。条件标记的使用能明示出分句之间的关系,如果隐含的话这种关系就有所弱化,也有一些时候条件标记是不可以隐含的。与条件标记搭配使用的副词,隐含前后分句之间的条件结果关系依然成立,句子的意思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在语气上显得弱一些。
[1] 姚双云.条件标记的语体差异及其功能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14(1).
[2]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王还.“只有……才……”和“只要……就……”[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胡秀梅. 现代汉语有标条件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9] 金晓艳.汉语篇章中初时连接成分的隐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10]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 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1] 曹秀玲.现代汉语量限表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2.
[责任编辑:张树武]
On Conditional Intensity and Other Issues of Typical Condition Mark
QI Yan-hong1,2,PENG Shuang3
(1.School of Literatune,Humaniti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ha;2.Editorial Office,Jilin Provinci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Official College,Changchun 130024,China;3.School of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ypical condition mark is illustration of conditional connection and conditional intensity.Typical condition marks like “provided”,“only”,“however” all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 conditional attributes:“only” means [+exclusive];“provided” means [+indispensable];“however” means [+incompatible].The order of conditional intensity is:“only”>“provided”>“however” (>means “stronger than”).Concealing or appearing of typical condition mark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 of conditional intensity and the coherence of the texts,so does the adverbials collocated with condition marks.
Typical Condition Mark;Concealing or Appearing;Condition Order;Condition Intensity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1.020
2016-09-2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YY043);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15号)。
祁艳红(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讲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博士;彭爽(1973-),男,吉林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H146
A
1001-6201(2017)01-01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