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

2017-03-14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民族

张 兆 端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

张 兆 端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不仅系统地论述和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而且身体力行、活学活用,成为全党读典与用典的光辉典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命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深入学习和系统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于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性质与地位:民族之精神命脉与最深厚之文化软实力

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弄清“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传统”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在拉丁文中,“传统”(traditum),意为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这也是英语中tradition一词的基本含义。在中西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词义渐渐定型,指历代文化积淀并沿传下来的带有根本性质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

传统文化在内容及性质上包含着积极与消极、优秀与劣根、精华与糟粕两种因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反复论述和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以下两个层面上对其历史地位及时代价值给予了本质性的论述和肯定。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力量。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延续和发展而来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滋养。这里,所谓“命脉”,是指人之生命和血脉,比喻关系极为重大的事物。传统文化作为维系一个国家、民族集体精神的生命之血脉,决定着民族前途的生死存亡。晚清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其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一旦丢掉,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1]。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健康持久地培育和涵养其核心价值观,都必须以自身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其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158。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即蕴育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十七大报告曾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相对于物质家园而言的,如果说物质家园是为了让人们的身体有所寄居,那么精神家园则是为了让人们的心灵有所归依。相对于“精神家园”的静态性,“精神命脉”则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及今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无疑,“精神命脉”论是对“精神家园”论的进一步升华。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软实力”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对于经济总量和军事力量等传统的硬实力而言,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文化传统与建设而产生的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不注重文化建设、文化落后,就无法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或民族。2013年底,约瑟夫·奈在谈到中国软实力问题时说:“中国在目前最强的应该是文化层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非常有吸引力,西方人长期以来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吸引。”[3]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4]。同时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164。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文化标志,其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即蕴涵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它为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滋养。这是习近平立足于国际文化战略视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所作出的重要论断。

“浚源”与“疏流”:理清发展脉络与增强文化自信

唐代政治家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其木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显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积极“浚源”和“疏流”。源是文化母体,流是文化延续。与其他世界文明及民族文化相比,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具有持久性、不间断性和累积性。

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倡“文化自觉”的观念:“‘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5]1-6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回归”或“复旧”,更不是“全盘西化”。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对文化选择与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十八大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观念。近年来,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的重要论断。他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及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2]16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

作为一个以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由历史文化大国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飞跃,必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知之明”,是一种对延续文化传统和推进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和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优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目标的坚定信念和信心。而所谓“价值自信”则主要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时代价值之转化与创新,以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不仅是对“文化自觉”观念的理性提升和内涵深化,而且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信心,进而抛弃或者背离其历史传统文化,这样的民族或国家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会导致文化断层甚至文明中断的历史悲剧。因此,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

与其他早已中断的古代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现代汉语文字即来源于甲骨文,先秦诸子所创造的一些思想观念一直延传至今天。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在历史上是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丰厚滋养,在当代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文化战略思考。

3.4 安全过度梁式气管套管的安全性增加 操作全过程均有过度带固定,并且与正式固定带颜色区分明显,增加了固定带更换的安全性。使气管套管固定带潮湿、被污染时得到及时更换,减少了患者因为气管套管固定带受污染使皮肤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任何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不会平地而生,都必然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密切相关。五千年来,与其他民族不同,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直至当代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文化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我们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广阔舞台,站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承接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深厚文明底蕴,吮吸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拥有多民族融合统一、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我们具有强劲无比的文化定力。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物质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精神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发展则是支撑社会文明发展的核心或灵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和积累形成的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的结晶,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古代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时期。再加上近代的“西学东渐”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奠基于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这是一个圣人云集、哲人坦陈、乐者放歌、群星灿烂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并产生了伟大思想的时代。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首先向欧洲听众介绍说:“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8]

中国思想文化传承发展的历程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走向和与时俱进的理性品格。先秦诸子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批判、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和学术大繁荣局面,创造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元典”,为其后中华文化2000多年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优良的文化基因和强大的生命力。虽然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舞台上取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9]118-124。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仍然呈现出多向多元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它们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创新发展。

生命与价值:延续文化基因与发掘时代价值

在生物遗传学中,基因是指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文化基因是指人类在不同的种族群体和特定生活环境中逐步习得和接受、并世代延传的价值观念、思想信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生物基因一般以家族为单位,所谓香火延续,靠的就是遗传基因。文化基因一般以地域为单位、以民族为主体。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不同,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发展道路的差异。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中华文化为典型,凡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的民族文化,都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都是因为其后代继承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并能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融入中国人的性格,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习近平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0]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指的是中华文化自古及今一脉相承的源流“主动脉”的话,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延续其生命的“遗传密码”。这必然既需要我们世代守护,使之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可以说,“文化基因延续”论,是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的生动描绘和深刻揭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在思想认识和战略选择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和境界。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指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思想智慧。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164。例如,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开篇即提出了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用今天的话说,即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从一定意义说,“八条目”包含了对个人、社会及国家层面的道德要求。这些基本道德要求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有机结合,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2015年10月修订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中的“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更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修身、齐家方面的道德规范。

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曾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但中华民族却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究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11]24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和和平共处邦交原则;世世代代、孜孜不倦地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社会理想;汉代以来形成了以“大一统”政治思想为主流,崇尚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等。

三是借鉴先人治国理政的丰富历史经验及教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既有升平盛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异常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11]247研究和学习历史,应当结合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系统梳理和批判地借鉴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各种经验。其实,在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发生在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为要治理好当代中国,需要对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系统总结。

四是弘扬中国历史传统中高尚的精神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11]248对于这种种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许多先贤圣哲都曾作出过系统而深刻的阐释,更有历代仁人志士以英勇壮烈的实际行动前赴后继地加以践行。这种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从思想建构角度看,有老子“道法自然”的治理理念和“上善若水”的道德人格,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念;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伦理准则及“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积极入世精神;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政治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墨子“兼爱”、“非攻”的和平思想和为民“兴利除害”的政治责任。从政治品格、献身精神和报国情怀角度看,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等等。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可谓是灾难深重、命运多舛,在多种多样、举世罕见的生死存亡抗争中磨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造就出了光照千秋的英雄群体,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核心的英雄文化。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大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们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他们为民族为国家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品格,永远值得国人尊重和学习。

五是研究和借鉴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益于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智慧。习近平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12]国际上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的许多智慧有益于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于指导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美好社会理想,推己及人的道德准则,以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相处原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等,对于世界各国提高治理能力和促进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于这些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智慧,不仅要深入挖掘和阐发,更要积极在国际范围内加以传播和交流。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让世界人民知道“舌尖上的中国”,更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表明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彰显中国话语权的思想理念、治理主张和实施方案。

立场与方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如何对待本民族、本国所固有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处理得不好,就会变成现代化建设的阻力。在中国,与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观点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53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重申:“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因此,“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

基于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提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10],其核心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性转化是指根据现时代特点及要求,对那些仍然具有一定现实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借以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紧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适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达形式加以拓展、革新和完善,以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1]。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历史上的许多思想观点和治国理政智慧无一不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体现,不可能直接预见和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积极吸收和弘扬其合理的积极因素;对既存在某些合理内核又具有浓郁旧时代气息的内容,加以仔细甄别,汲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现时代要求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要予以扬弃。绝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使之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文化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生活方式。人类往往是以种族为生存群体和划分标志的,文化也多是以民族群体为主体世代积累、延传而来的。因此,文化的创造及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性。抛弃民族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不分良莠全盘照搬;或者离开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业,一切往后看,抱残守缺等,都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所以,习近平特别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171“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2]161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彰显其时代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执政党,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数典忘祖,就无法开辟未来。如果随意割断自己民族的文化血脉,像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中那样,不分良莠,将传统文化连根拔起,随意践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就必然导致严重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乱。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固有根基和文化发展的源泉。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既然已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开创中华文化辉煌的未来。这是习近平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向世界发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

学习与引用:善于读典与用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思想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阅读经典与引用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法。

用典的前提是读典。因为历代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迷恋于小报消息、网络信息和电子浏览等“浅阅读”,真正深度阅读经典特别是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人越来越少。这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而言是极为有害的。因此,习近平倡导“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重点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书籍和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11]120-124。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等各种文化典籍可谓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之程度,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无可比拟的。这是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来重视读书修身、为政立德,将其视为立身之本、为政之基。《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阅典与用典不仅是学人之责,作为担当社会治理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理应在“书香社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作为传承思想文化和历史智慧的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很高的阅读价值。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11]124-125所以,通过多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注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其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礼记·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向来被视为治学之要,也是习近平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广泛兴趣和深厚学养,博览群书,熟知传统文化经典。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既是其领导能力、治理理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其把古人治理智慧成功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堪称读典与用典的光辉典范!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9-25(02).

[2] 习近平论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黄滢.约瑟夫·奈: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J].环球人物,2014(1).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5]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N].人民日报,2016-05-19(02).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02).

[8]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N].人民日报,2014-04-02(02).

[9] 陈敏,鲁力.论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理论学刊,2015(1).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11] 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12]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N].人民日报,2014-03-29(02).

[13]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哲 文]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Holding a Scientific Attitude on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On Xi Jinping’s Marxist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

ZHANG Zhao-duan

(Jilin Police College,Changchun 130117,China)

Since the 18th CPA national congress, our General Secretary Xi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how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and holding a scientific attitude on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the main soft power of the nation;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s, development thread, unique creativeness and core valu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helpful to enhance our cultural and value confidence; we should draw nutrition and wisdom from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to continue our cultural gene; we should insist on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using ancient ideas for today’s reference, insist on discriminating treatment and discarding inheritance, and make effort to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Xi Jinping has become the model of the whole Party not only with his systematical discussion and efforts on forming a complete Marxist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with his practices on what he preaches and his creative study and applic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Gene;Creative Transformation;Innovative dev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1.007

2016-02-27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3B291)。

张兆端(1961-),男,山东东阿人,吉林警察学院二级教授,院长,兼任全国公安文联公安文化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D0-0

A

1001-6201(2017)01-0047-07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