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2017-03-14王佳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6
王佳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6)
CCU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王佳燕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6)
目的对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CCU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的、全而的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CCU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其在CCU所进行的护理和抢救措施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22例成功撤机,有1例因为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对照组中有19例成功撤机,有4例因为原发病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观察组患者达到了95.65%的满意度,而对照组则达到了78.26%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中(P<0.05)。结论采用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进行辅助治疗,并对CCU整体护理干预加强,可以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20%伴有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广泛坏死、缺血、缺氧引起心功能不全,使心脏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引起血压下降而发生心源性休克,它起病迅速,常于发病后数小时或一周内与疼痛同时出现[1]。心源性休克患者各组织器官均处于缺氧状态,需要迅速有效地纠正严重缺氧,而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是抢救严重缺氧的最为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3例,对他们在CCU所进行的护理和抢救措施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46例急性心梗死病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4例,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70.8岁。梗死部位:16例急性广泛前壁,13例急性广泛前壁加下壁,11例急性前壁,6例急性非ST段抬高。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表情淡漠、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以及末梢湿冷。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都是以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以及血气分析结果为根据,采用常规静脉输液通路开放。与此同时,在合并发生心源性休克时,两组患者都产生了末梢循环障碍,而且在各组织器官中血液灌液严重不足,所以必须要对血容量进行及时适当的补充,需要将最小为2级的静脉通道建立起来,在进行穿刺时要选取近心端粗且直的部分,从而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而且更加便于抢救。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较为重要,可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心率是对休克进行观察的简单方法,行心电监护,对患者心律、心率观察并记录,可了解患者病情程度。血压是重要的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指标,对休克的变化及预后进行预测[2]。同时可通过尿量对患者的重要脏器血供进行观察,准确及时地对患者的尿量记录,依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导尿,并加强尿管护理,避免感染事件发生。神志变化和末梢循环也是对休克变化进行反映的重要指标,还需对患者的温湿度、皮肤色泽、神志变化进行观察。采取呼吸机辅助治疗时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呼吸频率等情况,了解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与呼吸机是否合拍,有无血气饱和度监测、有无啰音等,当有呼吸困难、缺氧征象时,需立即向医生报告,并根据血气结果对呼吸机参数加以调整。
1.2.2 呼吸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避免分泌物坠积发生肺炎、肺不张,需将床头抬高15~30度,定时翻身,叩拍患者背部,需引流区域为重点叩拍部位[3]。叩背、翻身后吸痰,吸痰管外径需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免增加创伤危险,吸痰管硬度需适中,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需轻柔,并对痰量、性状、色泽加以观察,并调整氧浓度。
1.2.3 气管插管护理呼吸机管道为一次性使用,每天更换一次。每日更换寸带及胶布,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气管插管的移位或脱出,寸带不可过宽过长,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每班都要测量气管插管门齿外长度,并注意管道有无扭曲、打折、脱落或堵塞情况,严防牙垫滑脱及异物坠入[4]。呼吸机报警要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排除。对燥动的病人根据病情选择镇静剂,避免咬管、拒管,避免头部的摆动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和气管插管的移位或脱出。防止气管黏膜的损伤、糜烂,3~4h气囊放气1次,间隔5~10min后再充气,放气前要注意吸净口鼻腔及胃管内分泌物,或选用高容低压气囊。气管切开口周围纱布每天更换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检查创口及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湿疹,气管切开患者其内套管,每4小时更换一次,酒精浸泡消毒。
1.2.4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性休克并行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一方面因为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因为对环境陌生,加上身边有很多监测仪器及医护人员抢救时神情凝重,病人会感到极度恐惧、焦虑,甚至会产生濒临死亡的感觉,在做好积极的抢救工作之余。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温和的对待病人,执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操作熟练,配合抢救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急而不慌。令患者感到放心感到踏实。对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等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到患者床边与其沟通,可能通过患者的表情、手势、口形来判断患者所要表达式的意图,以及在纸上写简单的文字进行交流,向患者解释现阶段病情及疾病的方向,减轻患者的恐惧和孤独感,以增强对治疗的自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有22例成功撤机,有1例因为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对照组中有19例成功撤机,有4例因为原发病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观察组患者达到了95.65%的满意度,而对照组则达到了78.26%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中(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最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是AMI最主要死因。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的制定出护理措施并实施到位。呼吸道的管理是决定呼吸机辅助治疗是否有效及顺利撤机的关键,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给患者翻身、叩背到位,促使痰液排出;通过加强对人工气道的湿化、雾化、冲洗,促进气管及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防止气道阻塞及肺不张;拔管后早期应定期协助病人充分雾化吸入,促进有效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使肺充分扩张,可提高该类病人抢救成功率,有助于早日顺利撤机[5]。为维持正常的呼吸道黏膜的功能,湿化液宜用灭菌注射用水。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而仍处于失水状态,必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入量。痰液粘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如果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没有结痂或黏液块吸出,说明湿化满意;如果痰液过分稀薄,且咳嗽频繁,吸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需经常吸痰,这提示湿化过度,应适当减少湿化量。拔管后早期应定期协助病人充分雾化吸入,促进有效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使肺充分扩张。如果病人配合不好,咳痰不利,可以经鼻插入12号左右的导尿管至气管吸痰,并充分给氧,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否则极易导致继发性性肺炎。需要注意的是,应加强病人对拔管后咳痰重要性的认识,并使其掌握正确的咳痰方法,对于预防肺部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呼吸机辅助治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并通过CCU整体护理干预加强的方式,可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显著提高,使其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1]詹艳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40例临床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7):107-108.
[2]余凤萍,李润宁,史宁宁.非典型性心肌梗死57例护理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2008,29(6):475-476.
[3]黄从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l20(9):515-517.
[4]郑爱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及护理探讨[J].健康大视野医学手册,2006,3(3):63.
[5]郭晓革.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CCU护理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35-236.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4.011
2095-9559(2017)04-3201-02
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