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绘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7-03-14王乐洋鲁铁定陈晓勇许亚男张立亭

关键词:东华理工大学卓越

王乐洋, 鲁铁定, 陈晓勇, 许亚男, 张立亭

(1.东华理工大学 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3. 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测绘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

王乐洋1,2, 鲁铁定1,2, 陈晓勇1,2, 许亚男1,3, 张立亭1,2

(1.东华理工大学 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3. 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实行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革和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硕士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和做法,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符合卓越工程师要求的硕士生进行探索和实践。

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王乐洋, 鲁铁定, 陈晓勇,等.测绘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91-94.

Wang Le-yang, Lu Tie-ding, Chen Xiao-yong,et al.Discussion on excellent engineer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1):91-94.

自教育部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目前已批准三批学科专业名单,各单位对获批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1-7],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1,6]、能力考核[2]、培养方案修订[3,4]、实践教学改革[5]、课程改革[7]等方面。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本科和硕士分别为第二批和第三批培养计划,同时又都是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首批学位点改革试点专业。目前测绘工程领域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4人,其中校内导师31人,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和企业导师13人;在读测绘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83人;该学科点于2013年10月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针对测绘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机制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 以省、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项目,提高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目前,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学科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和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此平台上,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提高了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设备是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第一,利用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创造条件让研究生走进实验室;第二,和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江西师范大学联合申报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参加科研创造了条件;第三,先后购置了三维激光扫描仪、GNSS接收机、ARCGIS软件等最新设备和软件,经费1 000多万元;同时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为学科捐赠了大批软硬件设备,如测绘无人机、CORS系统、全站仪、GPS接收机、地理国情监测软件等,所有仪器设备和软件对研究生全天开放,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提高了研究生动手能力。

1.2 与测绘甲级资质单位联合,构建校企1+2合作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对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测绘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有20余家甲级资质测绘单位实习实践基地,既有研究单位,也有测绘生产单位,还有软硬件研发公司等。在构建合作培养模式方面,采取1+2培养模式,即在第一学年,研究生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申请,通过申请、导师推荐或学生副导师(企业导师)要求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确定研究课题,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和创新。

1.3 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熟练、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主要包括:第一,2012年学校与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申请并获批建设了测绘地理信息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由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和省教育厅联合经费支持,通过校局合作、项目主导等有效形式,构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每年先后有十余名研究生在基地进行半年或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测绘学科先后和省内外20余家单位签署共建实习基地和合作协议,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在符合学校导师条件的基础上,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为学科导师,实现校企联合指导和培养,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学科目前聘任了上述合作单位的13名技术骨干作为合作导师,对测绘工程硕士生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

1.4 提倡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为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倡测绘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培养,诸如测绘学科与地球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等学科交叉,注重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理论,借鉴相关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经常性地邀请地球物理学科的教授专家讲授大地反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邀请模式识别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报告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邀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家学者讲授软件开发技巧等。同时,指派研究生短时间参与上述学科专家、教授的科研项目,借鉴相关学科的优势培养本学科研究生实践能力。

1.5 以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专业教授或博士开展前沿性学术讲座,以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科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如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便及时修正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鼓励研究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申请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到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交流,如参加北斗/GNSS卫星导航前沿技术暑期学校活动。

1.6 加强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及时修订研究生培养计划,调整研究方向,修订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突出“深”和“新”两个特色,即:一方面对核心知识模块从深度增加,专业课以测绘数据处理理论、摄影测量与遥感和地理信息工程三大模块为主。结合各研究方向,各开设方向课和选修课,突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紧跟学科发展,开设测绘科学与技术前沿和进展课程,邀请国内外本学科知名教授、学者来校报告各方向研究最新进展,让学生及时了解、跟踪学科前沿、新技术和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此外,结合社会需求,开设应急测绘技术、地理国情监测等方面的课程。为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课程中增加研讨、设计、学生讲老师补充和评述等方式,建立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需要优化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才能使学生走向世界[1]。

1.7 加强与本科生教育的衔接

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是国防科工局联合共建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江西省一本招生专业。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资源和几十年积累的教育与教学经验,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本科采用3+1的模式进行培养,其中3年以在校理论学习为主,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内的工程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完成在企业培养的实践目标。学生按四年制本科完成学业,达到本科培养目标,取得工学学士学位。

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有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进行对接;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学院所建立的20余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均是同时接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基地,有些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即参加了该单位的生产实习,在读研究生时再次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在实习内容和业务方面更加容易参与和深入项目,在能力方面也会有更大的提升。

2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近3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卓越计划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的教师共44人,其中校内教师3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学位22人),校外教师13人。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的政策和措施有:(1)发挥测绘工程学院师资的传统优势,继续强化优势结构,突出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优势;(2)完善梯队结构,围绕专业特色学科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3)积极申报和建设省校两级教学团队,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带动其他课程建设;(5)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进行深造或学习交流,选派2-3名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3 校企项目合作培养学生

学院与签约单位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项目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例如与相关单位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项目合作,有50余名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该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单位派技术员到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由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成果提交后相关单位对成果进行抽查,并经省级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质检。暑假期间与相关单位开展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合作,大约60余名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参与项目实训的学生由学院统一协调,签订暑假留校安全协议,规定学生在参与项目期间不得随意外出,如确有需要,应向负责老师履行请假手续;如项目需要外出作业,则由项目组负责人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方可外出作业,并加强对外出作业的指导。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导师的实践业务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动手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的重要部分。进一步深化了学院和签约企业在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为了加强测绘工程硕士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2013年至今,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先后共与20余家生产单位签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地保障[8]。在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加强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等方面的工作。为适应市场需求,重点培养研究生在测绘信息获取、测绘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在测绘信息服务与应用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校企联合及双导师制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和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汪志明, 许才军, 张朝龙. 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地理空间信息, 2014, 12(1): 172-174.

[2] 艾明耀, 潘励, 张丰, 等. 卓越工程师能力考核探讨与分析——以《GIS 原理课程设计》为例[J]. 测绘通报, 2014(11): 123-126.

[3] 戴吾蛟, 朱建军, 邱斌, 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结合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3(3): 54-57.

[4] 蔡昌盛, 戴吾蛟, 朱建军, 等.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J]. 测绘, 2013, 36(5): 235-237.

[5] 李秀海, 曲建光, 鲍建宽, 等.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 测绘通报, 2012(S1): 188-190.

[6] 焦明连, 周立. 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 测绘通报, 2012(1): 102-104.

[7] 许才军. 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之教学改革[J]. 测绘科学, 2014, 39(7): 163-170.

[8] 王建强.“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82-185.

Discussion on Excellent Engineer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WANG Le-yang1,2, LU Tie-ding1,2, CHEN Xiao-yong1,2, XU Ya-nan1,3, ZHANG Li-ting1,2

(1.SchoolofGeomatics,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2.KeyLaboratoryforDigitalLandandResources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330013,China;3.GraduateSchool,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The main purpose of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aster field is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masters, and enhance their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ffectively. In ter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reform, teaching staff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training practices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rain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asters who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excellent engineer; innovation practice; training mode

2016-1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204003; 41161069; 4130402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32BAB216004);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3456; KJLD12077; KJLD14049);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项目(201308);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DHBK201113)。

王乐洋(1983—),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反演及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研究。

G643.2

A

1674-3512(2017)01-0091-04

猜你喜欢

东华理工大学卓越
昆明理工大学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李东华,亲手打造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