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7-03-14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海峡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博士后福州市工作站

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潘 珍



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潘 珍

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该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情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福州市 博士后工作站 现状 对策建议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关键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是企业开展科研的重要平台,成为招才引智的“强磁场”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因此,如何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可持续发展,发挥其“聚才效应”,对于提升福州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1.1 持续建站,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大多采用“政府主导、依托企业”的模式,有效整合了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为博士后工作站初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顺利成长。自2001年以来,福州共成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家(含5家分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仅2015年,全市有6家获批入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居全省首位。目前,累计招收进站博士后39人,已有17人在站工作,22人已期满出站,其中16人留在原单位工作。

1.2 出台政策,营造良好引智环境

近年来,福州市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09年4月出台的《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向设站企业、进站博士后提供建站资助和人员补助。2013年7 月,为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基地)管理服务办法》出台,对博士后工作站人员的招收、管理、经费补助、评估奖惩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纳入建站资助和人员补助范围。

1.3 优化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已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装备制造、农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福建网龙网络公司以网络游戏为主打产品,该公司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努力引进高端人才团队,打造一个集VR产学研一体化、软硬件生产相结合、提供云端服务的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

1.4 资金支持,降低企业成本

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福州市财政一次性提供建站资助30万元;对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提供建站资助15万元。对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的人员,每人每年发放补助5万元,发放2年;对进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人员,每人每年发放补助3万元,发放2年。截止到2016年8月,福州市已向17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放建站资助525万元,向39位进站博士后累计发放人员补助330万元。相关县(市)区也出台配套政策,扶持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1.5 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核心技术瓶颈

近两年,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20多所省内外高校建立了博士后人员培养机制,共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5件新产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近2亿元。进站博士后先后发表论文90多篇。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为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平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6 服务深入,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福州市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管理服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办理博士后及站点相关手续,鼓励优秀的进站博士后申报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福州市人才公寓、福州住房补贴等人才计划项目,入选后将享受市财政提供的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个税返还、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一系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截止2015年年底,进站博士后已有2人入选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名单,1人入选福州市第一批人才公寓名单,1人入选福州市2013 年租房补贴名单。同时积极宣传推介,先后组织设站企业赴省内外高校开展博士后工作站宣传推介活动,招收博士后人员。

2 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站存在的问题

2.1 建站规模与经济发展需求还不相称

目前福州市共有博士后工作站22家(含5家分站),工作站点跟其他城市相比还是比较少,例如厦门有28家、郑州有43家,合肥有53家,宁波有101家。站点虽然覆盖全市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但产业领域分布不均衡,除了软件产业5家,装备制造3家,其他行业大部分只有1家,食品、海洋经济、新能源等行业还是空白点。福州市累计招收进站博士后39人,且最终留住的博士后人才只占70%左右,博士后数量偏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此外,负责审批博士后工作站的机构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会员会,申报的条件和要求较高,审批程序复杂、难度较大。

2.2 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

现行的博士后工作站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大多以博士后流动站为基础进行设计,有些体制和制度已与现实工作不相适应。比如,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博士后工作站与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工作关系不密切;博士后工作站与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流动站在管理上存在脱节现象,流动站对博士后的指导流于形式;在站博士后接受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的双重管理,考核评价标准有待完善;职称评定渠道不畅,缺乏针对博士后职称评定的机制等。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时间一般为2年,设置期限偏短,不利于博士后作用的发挥。

2.3 经费投入仍有待增强

当前,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投入大都由企业承担,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类主体的经费投入有限。调查显示,企业占经费投入70%左右,国家、省和市投入的科研经费主要通过相关课题经费投入。各地市政府给予每个新设工作站一次性补助中,厦门是200万元,深圳是80万元,南昌是50万元,而福州是30万元。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发展速度受到较大影响。有些企业家较注重眼前的利益,认为引进博士后从事科研开发,周期长、见效慢,对博士后引进和发展的投入抱有迟疑态度。

2.4 博士后工作站出现“空心化”现象

有的设站单位没有把博士后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企业对博士后的管理仍沿用老办法,在站期间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缺乏自主性。据调查显示,在站博士后中,仅29%可以完全自主开展科研工作,71%只能部分自主开展,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缺乏动力。同时,博士后工作站设立后还存在政府服务和监管工作滞后、有的配套经费难以落实等问题,从而导致个别博士后工作站有站无人,出现“空心化”现象。

2.5 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渠道和合作机制,多数是仅联合办理博士后进出站手续、配备指导教师等,在联合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信息交流等方面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沟通交流的平台,造成了需求信息与研发方向的脱节。此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限制,很多博士在理论科研方面有较高造诣,但在实践应用方面却比较欠缺,也导致很多博士后的科研成果难以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3 对策建议

3.1 推进企业建站,增加博士后招收数量

激发企业建站兴趣,对全市重点科技企业进行摸底调研,让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型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议借鉴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经验,探索建立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制度,在福州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单位中遴选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培育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帮助企业向省和全国博管办逐级申报成立企业分站。实施青年人才推荐表彰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纳入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助范畴。

3.2 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

加强实行全市整体规划、区域管理服务、企业实施的三级负责制,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与全市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相适应的博士后工作模式。强化对博士后工作站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博士后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独立博士后职称编制名额。公正、合理地处理博士后科研成果及其权益归属,鼓励采取技术入股、奖励股权和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对博士后进行分配,对取得突出科研成果后出站的博士后,实行科研成果共享。同时,建议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在站时间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适当延长期限至3~5年。

3.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运行机制。市政府应设立博士后发展专项资金,对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人员和工作站,给予适当奖励;对符合福州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较大经济效益预期的,经相关部门认定,以项目资助、成果奖励、人头资助等形式,给予博士后一定数额的课题启动经费。同时,鼓励博士后及博士后工作站申报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社科规划项目设立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和“杰出青年项目”专项。

3.4 以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博士后工作站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应是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服务。再根据项目在对应的高校挑选合适的博士后进站,实现进站博士与科研项目的良性互动。二是给博士后精心配备研发团队,带动更多人进行科技创新。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不仅是引进一个博士后,而是还应充分利用博士后的导师、同学和所在高校等研发团队与人脉、信息资源,把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成果与企业未来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建立科研中心,为博士后开展相关研发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3.5 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变主导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真正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来主导博士后工作站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博士后工作站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建站企业要加强协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及时了解工作站的工作进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解决在站博士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解决博士后的住房、医疗条件、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博士后顺利完成科研任务而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条件。

[1] 福州市委人才办,福州市公务员局. 福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汇编,2015

[2] 郑龙章.福建省博士后工作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4): 117-119.

[3] 王日洲.泉州市“政府运作、依托企业”模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J]. 发展研究,2012(9): 127-128.

[4] 李晓东,顾正娣.从知识溢出角度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J]. 人民论坛, 2012(11): 58-59.

猜你喜欢

博士后福州市工作站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土地统一登记制度的设立与实施探讨——以福州市为例
福州市色山区一黑电镀厂“死灰复燃”被执法人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