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趋利避害科普信息应用的传播学分析——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2017-03-14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漳州市气象局吴建成盛飞兵
.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 .漳州市气象局 刘 美 吴建成 盛飞兵
气象趋利避害科普信息应用的传播学分析——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1.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 2.漳州市气象局 刘 美1吴建成2盛飞兵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频发、重发,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气象趋利避害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该文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出发,分析气象信息科普传播的主要环节,探讨提高公众利用气象信息产品防范气象灾害能力和气象高敏感行业利用气象条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通过气象科学普及促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气象信息 趋利避害 科普传播
0 引言
福建是遭受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气象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福建,每年因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仅2016年14号台风“莫兰蒂”就造成漳州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达30多亿元,漳州16个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127个乡镇49万余人受灾[1]。1999年寒冻害造成福建农业损失20多亿元,其中漳州市香蕉、龙眼、荔枝受害面积84.46万亩。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气象信息作为社会信息的一种,同样受社会信息系统传播规律的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借助于当时各种可用传播媒体进行科学知识的传递,这也为人们借用传播学中的一些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气象趋利避害科学普及进行探讨和分析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目前,业内涌现出了不少气象科普研究成果,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将传播学相关理论方法与气象趋利避害信息科普应用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气象科普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1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世界四大传播学先驱之一。1948年,他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传播学著名的“5W”传播模式[2]。他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种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要素具有英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W”,因此称为“5W模式”。“5W模式”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传播活动进行分析,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为后续传播过程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本文借鉴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力图通过对气象趋利避害科普传播过程各个要素进行具体呈现,分析气象科普传播过程相关变量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气象科普传播规律,为气象趋利避害信息有效传播提供一些思路。
2 气象趋利避害科普信息传播的“5W模式”分析
通过“5W模式”将大气科学信息应用和传播学联系起来,为本文提供了考虑问题的研究框架,有利于将研究关注点集中于传播中那些重要的方面[3]。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均是影响气象信息趋利避害科普传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2.1 Who:各级气象部门是气象科普宣传主力
目前,社会其他部门或民间志愿团体主动参与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宣传活动相对较少,气象部门仍是气象科普宣传的主力。2016年初,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成立,部分地市级气象部门专门成立了气象趋利避害科普创新团队,将气象信息科普化应用与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作为全省气象科普宣传的领头雁,负责省级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策划与实施、全省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的业务指导、规划、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等。
就市级气象部门而言,从事气象科普产品研发和传播的人员较为缺乏,因此强化市级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台、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等业务单位的科普职能尤为重要。打造专业化气象科普队伍,形成核心层、骨干层、参与层市县协同推进的气象趋利避害宣传工作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的气象业务、服务基础和科普宣传活动经验,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并具有较强的科普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成员主要在全市气象部门内组织、吸收,成员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和促进团队成员所在单位开展科普工作。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宣传模式,提高各部门联合宣传的效益。融入其他部门科普专家,争取引进部门内外、省内外高层次专家,组建气象科普宣讲团,以常规科普和重点科普相结合,以媒体为依托,学校、气象科普基地(科普馆)、社区为主阵地,以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大学生气象志愿者、乡镇村和社区气象信息员等的教育培训为抓手,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气象科普队伍,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
2.2 Say What:打造气象避害和趋利信息科普传播品牌
气象信息是气象服务部门提供的关于大气状态的科技信息,它是指关于天气状态与气候状态及其趋势的消息、情报、数据和资料,如各种气象预报、气象指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案等[4]。气象信息传播和其他大众传播内容一样具有环境监视功能,大气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并利用大气环境变化信息及最新气象科技成果,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因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气象信息具有时效性、传播性和分享性、浓缩性、扩充性等特征,气象科普应重点围绕趋利和避害信息的这些特征组织开展。对于气象避害信息科普,气象部门以一些纪念日如“3•23世界气象日” “科技活动周”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安全生产月” “全国科普日”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信息科普活动。同时深入学校、社区、乡镇村宣传气象知识、普及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灾害形成机理、危害及应对策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气象趋利信息的科普宣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行业气象需求不断增加且日益多元、专业化、精细化。气象部门在旅游、医疗、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研发了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开发气象高敏感行业的科普产品,将气象趋利宣传与行业气象服务市场开拓相结合,以科普形式促进气象科技服务、以科普产品宣传特色专业气象服务。
2.3 In Which Channel:气象科普线上线下齐发力
2.3.1线上科普:网站+社交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移动媒体占据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空间和时间,目前已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气象科普也随之迎来了移动式、交互式发展阶段,手持移动终端、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由于其具有极强时效性、提供信息的稳定性、克服空间的局限性、公众的参与性等媒介特性,正成为气象科普宣传的新宠[5]。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宣教中心)通过微信已发布70余期图解气象“八闽风云说”,部分市县气象部门也在逐步尝试移动科普产品开发,漳州气象微信自2016年6月以来,主动推送季节性、转折性气象科普产品多期。宣教中心已于2016年11月开通气象科普网,网站由科普资讯、科普动画、八闽风云说、防灾减灾、科普产品、微博互动等多个栏目组成,主要面向互联网用户,向民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防灾自救技能。同时依托气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平台搭建兼具资料上传与下载功能的气象科普资料库,内含科普文章、漫画、动画、视频等素材,为全省气象部门科普工作交流、互动与共享提供平台。
2.3.2线下科普:传统媒体+科普基地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虽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权威性强,仍处于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位置。调查研究显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高于一些自媒体形式。在台风、雷电、暴雨等强天气过程、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或有与气象相关公共事件发生时,气象部门会第一时间召开信息发布会及时为公众答疑解惑。漳州市气象局还联合漳州市电视台品牌栏目“这方土地”制作了多期农业气象科普专题,为果农减损增收保驾护航。同时,发挥学校、气象科普基地、科普馆、科普长廊等宣传阵地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众运用气象服务产品的能力。目前,漳州有天宝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龙文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2个国家级科普基地,省级气象科普基地1个,龙文区景山气象主题公园即将开工建设。
2.4 To Whom:明确目标受众
不同受众的家庭、教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对气象信息需求也存在差异,只有科普内容与目标受众需求相吻合,才能避免出现过度科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传播尴尬。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明确的活动,参考不同的指标体系可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类别,如按照获取科普知识的动机,可将受众分为趋利和避害两个群体,前者是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效益,对具体气象要素数据要求较高,后者则是为了解气象信息,调整自身衣食出行。若按照职业划分,可将受众分为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可针对这些受众时间安排设计相应的气象信息板块。只有从受众角度选择内容、框架结构等,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模式与保障机制,研发顺应城市、乡村、气象高敏感行业的科普产品,才能促进气象科学的公共理解,实现气象趋利避害。
2.5 With What Effect: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
传播效果是整个传播链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传播学者将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6],按照此种划分方法,气象趋利避害信息的普及同样要经历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过程。以长泰县国美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例,在2016年1月下旬强寒潮天气过程中,合作社莲雾种植基地最低气温达-1.7℃,已达重度冻害标准。基地提前5天就根据气象部门制定的莲雾低温寒(冻)害等级指标、气候适宜性指标及生产建议采取了防寒防冻措施,实现了减损增收。
气象趋利避害意识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气象科技知识基础之上的认知,对周围气象环境认知是科普宣传所要达到的第一层面的效果,若因科普内容设计因偏离需求而不能引起受众关注,将会影响态度和行为深层次效果的实现。气象科普除传播科学知识外,还要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普内容通常隐含着是非、美丑、进步与落后等价值判断,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影响着受众的气象科学认知和价值取向,气象科普信息传播具有行为示范效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维护社会安全秩序的作用。总之,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大气环境中进行的,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大气环境本身、人对大气环境的认知、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或反馈等四个基本要素,国家、公众与社会各行各业需通过获取气象趋利避害信息协调自身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3 结束语
气象趋利避害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应用是实现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双向互动过程,更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频发、重发的现象日趋严重,面向普通民众与各行各业的气象科普传播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运用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来分析,有利于从业人员从传播链的动态角度来透视气象科普传播的整个过程,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研究气象科普的有效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1] “莫兰蒂”致漳州5人死1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超30亿元[EB/OL]. (2016- 09-16). http://news.xmnn.cn/xmnn/2016/09/16/100097856.shtml.
[2] 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 展江,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 罗晓勇.现代气象服务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5] 王玉洁,孙睿,王德民,等.气象科普推广体系建构与实施[J].干旱气象,2015,33( 4) : 711-720.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