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误区剖析

2017-03-14熊发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职保证体系职业院校

熊发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误区剖析

熊发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在落实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如诊改与评估的关系、诊改工作的任务和重点、诊改的执行部门和主体、诊改复核的内容与形式等等。本文基于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职成司相关文件精神对这些模糊认识进行了剖析和澄清。

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误区澄清

2015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同年12月,教育部职成司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2016年3月14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一时间,不少人对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质量保证体系、评估等相关工作莫衷一是,存在一些偏差或错误,本文通过分析,尽力消除其中的理解偏差。

误区一:诊改与评估是一回事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提出:政府依法行政,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推进政校分开,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社会依法评价,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即实行“管评办分离”。

根据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总体设计,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从事评价性质的评估工作,引导和支持学校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同时,强化国家教育督导,依法对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督导和评估监测工作。

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设计上,采用“管办评分离,三方共同保证”的框架,办学的职业院校通过“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诊改复核”工作,督促学校形成自我诊改的机制,提高诊断与改进的有效性,间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在办教育、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之外的第三方通过“评估”来对教育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

因此,“诊改”和“评估”不是一回事,从不同侧面保证教育质量,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制约又有所区别的关系,其主要区别如下表:

表1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误区二:诊改与质量保证体系是一回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内涵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同时,提出分三类推进:一类是针对新办学校,以“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为重点的诊断与改进;第二类是针对办学基础相对稳定、办学时间相对较长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保证院校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为重点的诊断与改进;第三类是针对示范性高职院校,以“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等为重点的诊断与改进。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就是按照分类推进的部署,就第二类提出的具体指导方案。提出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五横一平台”的逻辑结构。五纵即是保证质量的五个过程控制系统,包括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五横是质量体系中的五个层面,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一平台是指实时、动态的教学信息化数据平台。

因此,质量保证体系是学校的工作体制机制,是保证质量提升的标准、人员、方法、过程等,诊改则是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诊断,对发现问题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质量保证的能力和水平的方法和过程。

误区三:诊改是教学部门的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许多认为这里只是教学工作诊改,所以是教学部门的事。其实不然,这里的“教学”,不是狭义的教学,而是大教学,即人才培养,这里由《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可以印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列出了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这些诊断要素包含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管理能力、保障条件、文化建设、政策环境、资源环境等,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诊改工作不仅是教学部门的事,诊改工作也不仅是教学工作,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参与进来,学校自主诊改可以安排校内人员实施,也可自主聘请校外专家参加。

同时,诊改工作以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构成了从“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诊断—学习—创新—存储(预警)—改进—新目标”的螺旋循环,与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十分相似,它是一种工作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任何单位、任何个人养成这样一种工作习惯,就能较好地保证工作质量。所以,人人重视、人人参与诊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误区四:诊改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要求学校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许多学校为了重视质量工作,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部门,所以,有些人误认为诊改工作是质量管理部门的事。事实上,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从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策划、常态化运行的组织、质量的监控和诊断,改进的复查和评价,主要起到是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工作,而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主要依靠质量生成部门,只有在生成过程中按既定标准、规定流程,在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支持下,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目标,只有质量生成部门认真工作,诊改才是有效的,所以,诊改主要是质量生成部门的事,当然,质量管理部门良好的组织、科学的指导、有效的协调、严格的督促会提高诊改的效率,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误区五:诊改工作的重点是形成诊断报告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抽样复核,被列入复核的学校应提交以下材料:(1)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2)近2年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3)近2年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4)近2年学校、校内职能部门、院(系)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5)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及其他子规划;(6)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这些报告、规划是专家复核依据的一部分,专家通过这些报告、规划判断学校的诊改工作情况,报告对于专家来讲当然是很重要的材料。

但是,学校的诊改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给专家看的,而是完善自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以落实改进为重点。这就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当然这也是基于诊断是科学的。科学的诊断来源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自身的质量目标。同时,给专家提供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专家才能真正帮助学校分析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及校内职能部门、院(系)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必须是基于自身工作的实际而形成的,不能弄虚作假、夸大其词,尽可能详实细致、切中要害、反映真实情况。自我诊改报告(包括校内职能部门、院(系)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的内容基本上由自我诊改工作概述(500字以内)和自我诊断与改进报告表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过程的疏理,后者按诊断项目和诊断要素逐个阐述自我诊断意见、改进措施、改进成效;分析报告是基于数据材料的分析,发现奇异点,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个分析奇异点形成的原因,如果是好的奇异点,如何继续保持,如果是问题奇异点,提出改进的措施。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具体的诊改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提高诊改工作的有效性,重视诊改工作中的改进环节,确保教学诊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误区六:诊改工作是阶段性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指出:各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关于工作的频率,这里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常态化,二是周期性。所谓常态化,说明诊改工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要经常性开展。学校和专业等综合性诊断项目周期相对长一些,可以考虑学校诊断3年一次;专业诊断2年一个周期;课程、师资队伍和学生发展等专项诊断,每年可以开展一次;对于教学管理、教风学风、教学基本建设可一个季度一次或期中期末各一次,对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工作、事务性工作养成及时反思、及时改进的工作习惯。尤其是改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去,切不能把诊改工作当成一阵风,绝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有长期坚持、扎实推进,工作才有成效。

误区七:诊改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谨慎和认真对待,尽可能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反思与改进,坚持周期性的诊改,及时发现问题、偏差,发出预警,实施调控、改进,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做正确的事及把事做正确,实现零缺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诊改工作不是别的工作,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保证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是正确的、是无缺陷的,保证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误区八:复核就是帮助学校诊断出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指出,复核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复核结论反映院校自主诊断结果、改进措施与专家复核结果的符合程度。复核结论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专家复核诊断按照“问题导向、一校一策”的原则,根据各校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确定诊断工作重点。复核专家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通过进校听取介绍、走访交流、实态观察、重点复核等形式,形成复核报告。听取学校主要领导所作的自我诊改工作情况介绍,重点介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思路、制度设计、执行情况、诊改效果等内容;视需要选择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员工、学生、用人单位人员等对象进行走访交流;对组织(学校、部门、院系)和个人(教师、学生)的目标设定、标准建设、质量诊断、改进创新等质量改进螺旋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观察调研,并有针对性地对调研样本进行研判分析;专家组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预审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诊断项目,参考相关诊断点及诊断要素进行抽样重点复核。

因此,复核的内容和重点是围绕内部诊改工作展开的,聚焦学校质量目标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契合度,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备性、自洽性、常态性、有效性进行复核,提出诊改复核意见和改进建议,向当地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交诊改复核报告。

当前,职业院校的发展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必须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消除一些模糊认识,扎扎实实做好诊改工作。

[1]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6-23.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Z].2015-12-30.

[3]国务院委员会办公室.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5]3号)[Z].2016-3-14.

[4]袁洪志.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须落实[N].中国教育报,2016-1-12:5.

[5]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10.

[责任编辑:王梓林]

Analysis on Errors of Diagnostic and Improvement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ong Faya

(HuanggangPolytechnic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re are some vagu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tasks and key points in examination reform work, executive departments and entities, content and form of review for diagnosi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related documents spirit in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Minist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analysis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se vague was made in this pap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Clarify error

2017-02-12

熊发涯,男,湖北新洲人,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G719.21

A

1672-1047(2017)01-000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1.03

猜你喜欢

教职保证体系职业院校
高校教职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日本高校拟共同开设教职课程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校长聘教职制度:教师支持与政策构建
——基于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