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7-03-14庞立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2期
关键词:氧氟沙星抗菌药品

庞立峰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 南阳 473010)

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庞立峰*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 南阳 473010)

目的:了解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31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31例有效ADR报告,按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是引起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104例,占79.39%);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西林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分别为10例(占12.66%)、8例(占10.13%)、6例(占7.5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44例,26.7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19例,占12.42%)。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重点监测严重的ADR,根据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ADR发生率也逐渐升高。因此,ADR监测已经成为加强药品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为探索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现对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13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由不良反应监测员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的131例ADR报告,利用网站的检索统计功能,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ADR报告的一般情况

131例ADR报告中,医师上报126例,护士上报5例;男性患者69例(占52.67%),女性患者62例(占41.33%)。

2.2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131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共104例;其次为口服给药,共16例。一般的ADR 118例,严重的13例,见表1。

2.3 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20位的药品

引发ADR排序居前20位的药品主要包括: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西林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奥沙利铂等,共引发ADR 79例(占60.31%),其中7例为严重的ADR,而排序居前3位的均为抗菌药物,见表2。

表1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及程度分级Tab 1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2.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31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寒战等,见表3。

表2 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20位的药品及ADR程度分级Tab 2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20 drugs that induced ADR

表3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3 ADR involved organs and (or) 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注:同一ADR可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总例次数>131

Note: due to the same ADR can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 (or) systems,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131

3 讨论

3.1 ADR基本情况

2015年,我院共上报ADR 131例,一般的ADR最多见,未见新的ADR,严重的ADR较以前增多,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严重的和新的ADR的上报工作。ADR以临床药师上报为主,可能与药师的工作性质有关,护理人员与临床医师上报率较低,因此,应增强护理人员及临床医师的上报意识。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1可见,静脉滴注引发ADR最为多见(占79.39%);其次是口服给药(占12.2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究其原因:(1)我院ADR报告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住院患者多为静脉滴注给药,因此此类ADR多见。(2)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关效应,作用迅速,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较大,药物的pH、渗透压、浓度、内毒素、添加剂以及滴速均可引发ADR[3]。因此,临床医师应遵循“能口服给药不注射给药,能注射给药不静脉滴注给药”的原则,在不影响临床疗效的情况下减少静脉滴注给药,降低ADR[4]。口服给药引发的ADR也较为多见,主要是由于口服给药为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其他给药途径所致ADR较为少见,但也需引起重视。

3.3 ADR与药物品种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20位的药品中,抗菌药物最为多见,这主要与近年来抗菌药物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等因素有关[5]。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以及作用效果强等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因此引发的ADR也较多。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活性强、 无需做皮肤敏感试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其中,左氧氟沙星在我院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疾病中应用广泛,其脂溶性较强,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效果较好,但也容易引发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ADR,变态反应也较常见。131例ADR报告中,有1例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严重神经系统反应。该患者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脑梗死后遗症,因肺部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 g、1日1次、静脉滴注。当日用药后出现右上肢及面部肌肉抽搐,考虑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癫痫发作,故停用左氧氟沙星,给予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由上可见,既往有神经系统病变、脑部外伤史、脑梗死病史、癫痫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另有研究报道,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茶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应用更易引起神经系统ADR[7],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除此之外,临床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大剂量用药等情况的增多,也是导致抗菌药物所致ADR不断增多的原因。我院属于三级医院,收治患者多数为诊所或社区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给药剂量小或者低级别抗菌药物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情况,需加大用药剂量或使用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而这也是导致抗菌药物ADR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以上情况提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ADR的监测,重点监测左氧氟沙星氯化钠、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3.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

由表3可见,我院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与文献报道一致[9],这主要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直观、容易发现有关。而引发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精神药品和中药制剂等,临床应当引起注意[10]。皮肤系统损害多较轻,且大部分可逆,但仍有部分药物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报道[11],因此,为了预防和减少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用药前需详细咨询患者过敏史,需要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尤其是加强对高敏体质患者及易发生ADR药品的用药监护,出现ADR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对症处理。中药制剂所致ADR也较为常见,因此,应避免此类药物的不合理配伍,且配制完后应尽快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监测[12]。ADR所致全身性损害在我院也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寒战、疼痛、高热、乏力等。引发全身性损害的药物较多,且不易监测,故发现ADR后应及时处理。胃肠道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秘等,氟喹诺类抗菌药物和化疗药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因此,应加强用药宣教,并采取相应措施,如避免空腹服用某些药物、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在应用化疗药前预防性应用止吐剂等[13],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3.5 严重的ADR

我院共上报13例严重的ADR,其中,化疗药所致骨髓抑制病例数最多,与文献报道情况相似[14]。因此,临床医师在应用紫杉醇等化疗药时,应严格把握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同时,抗菌药物所致严重的ADR也较为多见,提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测,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其他严重的ADR还包括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引发的肝损伤等,也需临床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对ADR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15]。建议医院进一步加强ADR的监管与防范,使医、药、护人员全面参与,减少ADR的漏报与瞒报,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意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对患者开展安全用药教育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 ADR 的发生。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2011-05-04.

[2]丁启强,罗阳,罗帮龙,等.我院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17-119.

[3]刘平,徐国防,刘长缨,等.我院3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35):4955-4957.

[4]刘晓倩,孟现奇,范秀英.某院7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12):2413-2416.

[5]钱先中,金惠静,杨娟,等.我院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5,30(2):197-201.

[6]郑丽娜,李云霞,吴静.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0):2378-2380.

[7]张益钦,谢根英,辜雅莉,等.135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7):986-988.

[8]乐可佳,钟晗,施芳红.11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16,35(z1):169-171.

[9]刘晓庆,陈敏.我院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6,31(4):431-433.

[10]夏一淼.558份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19):69-71.

[11]林静,董秀芹.重症药疹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134-137.

[12]曹明成,黄泰康.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和建议[J].中国药业,2016,25(4):3-5.

[13]温梅儿,吴学峰,王和木.抗肿瘤药物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治疗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6):148-149.

[14]贾毅敏,陈开杰,彭贵琴,等.我院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2):207-210.

[15]田春华.促进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16,13(5):272-274.

Reports on 131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PANG Lifeng

(Dept.of Pharmacy, Nanya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enan Nanyang 47301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r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131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reports in Nanya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hospit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METHODS: 131 cases of ADR reported by our hospital to the National ADR Monitoring Center from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respects of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related drug categories and ADR involved organs and (or) 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tc. RESULTS: Of the 131 ADR cases, intravenous infusion was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 ADR(104 cases, 79.39%). The number of ADR cases induced by piperacillin/tazobactam, mezlocillin sodium and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dominated the top 3 places, respectively 10 cases(12.66%), 8 cases(10.13%) and 6 cases (7.59%).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damage(44 cases, 26.78%) were mainly performed, followed by systemic damage(19 cases, 12.42%). CONCLUSIONS: The clinic should strengthen the ADR monitoring, closely monitor the severe ADR, and improve the rational drug use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R, so as to reduce or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alysis; Rational drug use

R969.3

A

1672-2124(2017)02-0266-03

DOI 10.14009/j.issn.1672-2124.2017.02.040

2016-09-14)

*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 plf_321@163.com

猜你喜欢

氧氟沙星抗菌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