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凭什么赢得学生的尊敬

2017-03-14李丽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聊天记录反思

李丽萍

摘要: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利用手机互传答案抄作业的现象较为常见,常常让班主任恼羞成怒,在情绪失控中做出过激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被学生接受,反而可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师生间的对立。教师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抓住有效的时机,及时而妥善地处理此类事件,力求既不伤害学生,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关键词:聊天记录;主体人格;反思;预见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64-04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除了读书学习,深刻的自我反思也是推动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016年5月的一天,发生了一起查阅学生聊天记录的事件,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

【案例描述】

事发前一天晚上十点半,我正准备睡觉,手机荧屏亮了,QQ上显示英語老师发来的消息,是5月调研成绩的截图,还有一段文字:“看到这样的成绩,真是……阅读成绩比某班都低,可是平时作业却没有那么差,我估计水分很多。下周英语笔头作业全部限时完成,当场涂卡。看到50分以下有那么多人,觉都睡不好了,唉!” 经过近40分钟的交流,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着考试成绩,想到学生近阶段的表现,我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暗下决心:逮着机会一定要好好修理这帮家伙,遏制不良学习风气。

第二天早读,我将数学作业只有答案而无任何做题痕迹的4名学生带到办公室。他们斩钉截铁地表态:作业是自己做的。一个个不见棺材不掉泪,我只好拿出昨天多余的空白作业,要求他们当场完成并核对。这下,他们“原形毕露”了。我火冒三丈,对其中的3个“惯犯”,似乎频繁的说教已不起作用,我也不想再浪费口舌,几通电话后叫家长将孩子领了回去。家庭作业就应该在家里独立认真完成,既然不愿意做作业,以抄袭敷衍了事,那上课也没什么意义,不如回家好好反省,什么时候想通,什么时候再来上课。

留到最后交流的是上学期期中调研表彰的年级前10名的小妍,我万万没想到她会抄作业。此时,她爸爸也正好赶到,小妍表情惶恐,或许是从没见过我这般严厉不近人情吧。她向我们解释:因昨天考完后过度放松,来不及做作业,所以通过手机QQ向同学要了答案。联想到她近几次考试成绩起伏,我断定这绝非偶然事件。一直相信女儿的自觉性、默许她用手机的小妍爸爸也有些诧异,当即要求翻看她手机上的聊天记录。不出所料,除了数学,几个月来断断续续还有其他学科作业的答案图片,而答案的提供者又是我班的小悦。小悦成绩不错,尤其是数学,上回找过她后居然再犯。我意识到小妍的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小悦才是“歪风邪气”的源头。

处理完手头的事,我找来小悦促膝长谈。她本性善良纯朴,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好帮手。或许是因为我对她的信任,让她感到惭愧,毫不保留地向我出示了和同学间有关传答案的聊天记录,并将手机留在我这里,让我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最真实的情况。当天午自习,我用投影展示了学生的阶段调研成绩,异常气愤的我表面却非常平静:“看到大家的成绩,我一点都不生气,也不惊讶。那么多的同学在QQ上互传作业答案,如果最后还能考出好成绩,才奇怪呢!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就等着我一一约见部分同学的家长吧!”我处理问题的一反常态,让当天的班级笼罩在一片压抑和惶恐的气氛之中。

本以为手握“证据”的我,这次让学生哑口无言,对于那些平时抄作业不易抓住把柄还善于狡辩的学生,也是一次震慑。但事实远没有那么理想化,当天放学后,小悦就气冲冲地跑到我跟前:“李老师,我要拿回手机,手机里有我的隐私,不能放在您那。”

这突如其来的态度逆转,让我一下子激动起来,手机如果还给她,还哪来的证据啊?“手机不能给你,你做了那么多错事,还敢来跟我要手机,你的隐私我不关心,况且学校明令规定,学生在校不允许带手机。”

“我传答案是我的错,您没收也是应该的,但我的手机没设置密码,我怎么能确保您不查看?”平时乖巧懂事的她,此时竟如此伶牙俐齿,想必是受到班级同学的“挑唆”,害怕家长看到那些传答案的聊天记录。

“那行吧,明天让你父母过来领回去。”说这话我是有私心的,至少可以利用当天晚上的时间将一些聊天记录拍照取证。

“我现在就打电话让我家人来领。”小悦辩驳着,从没见过这样固执的她。

“不行,下班后我有事情,明天一早叫你家长过来领。”我更加愤怒,已经没有耐心继续跟她消磨下去。

就这样,小悦不满地离开了。办公室的同事目睹事件的全过程,好心地提醒我:“孩子的态度反差这么大,情绪如此激动,万一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就不好了。学期即将结束,还是以维稳为要,不能过于激进。”我也有些后怕,当即决定让家长当天领回手机,还和小悦进行了电话交流,安抚她的情绪。

事后,随着身心的渐趋平静,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案例反思】

反思之一:我的所作所为,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了吗?

凯洛夫曾说过:“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让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而削弱教育的力量。”旧的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看成是“单向的,被教育,被塑造”的客体,老一套的管理方式,认为我讲你就听,不听我就惩罚你,轻则训斥,变相体罚,重则请家长,一道训斥。殊不知,很多的“问题”学生是无所畏惧的,杀鸡儆猴的把戏他们从小就领教过了,非但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使他们变本加厉。

在这次查聊天记录的事件中,那3个被家长带回的孩子,他们一般不会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而违心认错而已。如果我真的将小悦的手机聊天记录作为向家长控诉学生的证据,也正如小悦所说的那样,侵犯了她的隐私。这种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教育方式,最终是不会被学生所接受的,只会加剧他们对老师的逆反心理。

反思之二:我的“尽职尽责”,是学生认可的吗?

事发的第二天,我在家校联络本上与部分同学进行书面交流,希望他们知错能改,既往不咎。但一个女生却对我查阅学生聊天记录的做法很是不满,她这样写道:“您觉得小悦是真的心甘情愿给您看聊天记录吗?事情已经发生,您怎么做的,我们有目共睹,后果也已经产生。或者您觉得您是在尽职尽责,为了我们提高成绩,打压班级手机传答案的现象。但您获取情报的途径、做法是否真的妥帖?也只有您自己知道了。”学生的话如当头一棒,让我心灰意冷。明明是他们犯错,我发现后及时处理,遏制不良风气,却换来他们的白眼。难道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再次陷人沉思,回想我的做法,慢慢“醒”了过来。无意中,我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对立面,似乎采用了“杀鸡儆猴”的老办法,但树敌太多,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若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记得一位老师曾总结过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三大原则:“不以成绩取人,不以师威示人,不以恶语伤人。”还有一位老师曾说:“自己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以免误伤无辜;学生犯错后激動时需冷处理,待学生平静后再讲理;尽量尊重学生,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学生。”而我对待那3名男生的做法,以及与小悦同学的对话,分明是情绪激动时的以师威在压人。小悦毫无保留地向我提供了同学间传答案的信息,而我却以此中伤学生,以约见家长的方式“要挟”学生,将小悦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我自认为一直以来班主任工作尽职尽责,关心理解学生,为他们付出很多,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这件事情的错误言行,却让我和学生间的友谊桥梁顷刻间崩塌,现在想来实非明智之举。除了关心理解,我们还应给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

反思之三:我的教育工作,具有预见性吗?

“一叶知秋”“凡事预则立”,都充分说明了预见能力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的预见,是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对班级在发展进程中将要出现的一系列情形所做的超前认识,这将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掌握和引领班情,杜绝不良事件的滋生萌芽,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当我重新审视小悦用手机向同学传答案这件事时,有了更多的自责。当它初露端倪的时候,我就应该加以控制和杜绝,找出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同学们要传答案抄作业呢?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第一种,学习基础差,课堂听不懂,不做作业又要被老师骂,所以抄袭。被我批评并要求家长带回家的那3个男生,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种,玩心太重,因贪玩过度而抄袭,小妍可以归入这一类。第三种,因爱虚荣而抄袭。班上有几个女生,语文、英语成绩都不错,常受表扬,但数学成绩差强人意,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借鉴”他人的作业,看似成绩提高了,实则没有弄懂。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第一,可能一天的作业布置过于集中,既难又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第二,身为教师的我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第三,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卷面成绩和平时的作业质量。对于这点,我的体会特别深刻。我非常看重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会根据质量高低打星星或者口头表扬,作业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做题痕迹和正确率,一些学生为了拿到星星,不惜冒“风险”抄袭。第四,有时作业来不及批改,或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学生摸透了老师的“脾性”而耍“小聪明”。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有的忙于自身的事业,无暇顾及孩子,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有的要求严格,但教育方法不当,只看分数的高低,学生为了敷衍家长,便抄袭以赢得家长暂时的笑脸。

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做出合理的预见,就可以有的放矢,及时加以预防。就抄袭作业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作业只是巩固知识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挑战自我,做人要诚信等等,从这些角度来进行正面的宣传。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假期家校联系表等多种方式争取最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

反思之四:我的情绪失控,可曾想过带来的后果?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便主张“三思而后行”。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行成于思毁于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平时,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说话做事前保持理智、冷静,绝不做可能伤害学生、家长,也伤害自己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我失控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两位同事观察事态后的提醒,让我及时从错误中悔悟过来。试想,如果当天没有立即归还小悦同学的手机,她整晚不得安宁,受到同学们的谴责,如果因而做出过激的举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我为什么会情绪激动,一反常态?一方面是由于自己遇事不够冷静睿智,被眼前的事件冲昏了头脑,没能认真仔细地分析问题,意气行事,另一方面也是急功近利的虚荣心在作怪。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太在意成绩、名次、荣誉、高考录取率,这种追求本没有错,只是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学会考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这样痛苦而深刻的反思,让我悟出了更多的教育之道。想起了《中国教育报》曾发表的一篇文章《凭什么赢得尊敬》:“教师凭什么赢得尊敬?凭永不放弃的道德良知;凭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独特的判断力;凭我们走进人心灵的能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将努力朝着这一方向靠近。

责任编辑:宣丽华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era sees the popularity of students exchanging answers and copying each others homework by mobile phone, which usually irritates teachers with irrational behaviors. This kind of education cannot be accepted by students, and even worse, it may aggravate their rebelliousness, causing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deeply reflect on the issue and seize the effective chances to keep these events in perspective, trying not to hurt them, but helping them find their own mistakes.

Key words: chatting record; subjective personality; reflection; prediction

猜你喜欢

聊天记录反思
清理QQ聊天记录
手机坏了微信聊天记录能找回吗? 别再病急乱投恢复软件了
一键备份手机QQ聊天记录
和爸妈的爆笑聊天记录
微信张小龙:我们不会去看用户的聊天记录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