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126例综合护理体会
2017-03-14陈赛香陈向坚谢云清
陈赛香 陈向坚 谢云清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综合性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6例腹泻病患儿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总结心得体会。结果:126例患儿中痊愈105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为(1.5±5.3)d。结论:针对小儿腹泻的临床特点,制定全方位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有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 小儿腹泻; 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4.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081-03
腹泻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的改变及大便次数增多。小儿容易患腹泻病与下列因素有关:(1)消化系统功能不完善,胃酸分泌少,消化酶的量及活力均降低,无法适应食物量和质的较大变化。(2)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需要相对多的营养物质,且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液体量摄入多,加重胃肠道负担。(3)小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少,对侵入消化道的病原体杀灭能力弱。(4)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全、比例不平衡。(5)人工喂养小儿缺乏母乳中的免疫成分,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腹泻病发生率高[1-2]。腹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6个月~2岁小儿是发病高峰年龄段,1岁以内婴儿占50%以上,是造成我国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因腹泻致死的儿童有1000多万[3]。腹泻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腹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重型腹泻多由急性感染引起,也可因轻型腹泻加重、发展导致,除胃肠道症状较重外,脱水较明显,常伴电解质紊乱、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可出现意识状态异常,如烦躁、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以减轻腹泻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天数。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
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6例小儿腹泻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6例腹泻病患儿,年龄6月~5岁,其中男67例,女59例,轻型腹泻98例,重型腹泻28例;重度脱水23例,中度脱水57例,轻度脱水46例;轮状病毒感染75例,大肠埃希菌感染17例,痢疾杆菌感染11例,沙门菌感染5例,其他因素18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指导,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用药,防治并发症,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等。具体如下。
1.2.1 输液护理 评估患儿的脱水程度和性质,遵循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防惊补钙的原则,配合醫生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注意患儿是否有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的变化,如有口唇樱红、精神倦怠、呼吸深快等表现,提示酸中毒,应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纠酸处理。补液过程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征,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弹性、前囟、眼窝凹陷及口唇干燥情况,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补液后3~4 h排尿,表明输液速度适宜、血容量逐渐恢复;尿量多而脱水无明显纠正,提示输入液体中葡萄糖比例过高,输液后出现眼睑浮肿,表明液体中电解质比例过高[4]。补液后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肌腱反射及肌张力情况,注意患儿有无哭闹、激惹易惊甚至抽搐等现象,及时追踪血电解质检验报告,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密切观察留置针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红肿等,保证静脉路通畅。
1.2.2 用药护理 根据病情合理用药,70%腹泻患儿为病毒性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5],其粪便多为稀水样,可暂不用抗生素,但如感染中毒症状明显,特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应考虑应用抗生素;侵袭性细菌感染腹泻患儿多排黏液脓血便,应选用敏感抗生素并留取粪便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呕吐不剧者可加用口服药物,包括肠黏膜保护剂和肠道益生菌,常用肠黏膜保护剂为蒙脱石散(3 g/袋),1~3 g/次,3次/d,每袋用温水50 ml冲调,空腹口服;肠道益生菌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布拉氏酵母菌、枯草杆菌等,通常选用1~2种口服。感染性腹泻患儿应禁止使用止泻药,因为可促进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补充微量元素锌和水溶性维生素,有助于受损肠黏膜的修复。
1.2.3 饮食护理 修复损伤的肠黏膜需要较多的营养供给,长时间的禁食导致营养不足、酸中毒,使腹泻病情迁延,除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 h,但不禁水,一般腹泻患儿应鼓励继续进食,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暂停新辅食的添加。病毒性肠炎患儿常继发乳糖酶的缺乏,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喂养以改善症状。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6]。
1.2.4 心理护理 腹泻患儿通常烦躁哭闹、精神状态较差,家长多焦虑易怒,如医患沟通不畅,容易出现纠纷。因此,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做充分的的宣教工作,向患儿家长讲述小儿腹泻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家长的紧张与忧虑,指导饮食,充分发挥家长在治疗小儿腹泻病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安抚患儿对陌生环境、医务人员及临床诊疗操作的的恐惧情绪,可以用一些玩具、图像、视频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使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的顺利进行。
1.2.5 一般护理 包括:(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感染性腹泻患儿做好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必须洗手,接触患儿的物品、设施、仪器应按规定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2)密切监测发热患儿的体温变化,中低热患儿采用一般物理降温,高热不退患儿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措施;患儿反复哭闹或诉腹痛时,可局部保暖或热敷,如阵发性腹痛症状明显,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查腹部彩超排除继发性肠套叠发生。(3)加强臀部护理,腹泻患儿排便次数多,小婴儿臀部皮肤娇嫩,易出现红臀甚至糜烂,因此应定时检查患儿尿布,有大便时及时清理,并用温水清洗患儿臀部,用细软无刺激性的布擦干,护理动作要轻柔,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患儿臀部皮肤损伤,已出现皮炎的患儿可局部应用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进行涂抹,必要时可用红外线灯照射促进修复[7]。(4)注意继发感染的发生,腹泻患儿自身免疫力下降,加之应用广谱抗生素,容易继发真菌染,如鹅口疮、肠道真菌感染等,应注意观察患儿口腔及粪便性状等,如有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进行口腔局部护理,如有肠道真菌感染可口服抗真菌药。(5)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记录患儿排便次数、粪便性状、量、颜色及气味等。大便混有较多泡沫提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粪便腐臭味明显考虑蛋白质消化不良;大便呈蛋花样带黏液且有腥臭味系大肠杆菌感染可能性大;轮状病毒肠炎大便为蛋花汤或水样,无臭味,黏液少,多发生于秋冬季节;菌痢或沙门菌肠炎多有黏液脓血便,及时留取标本行粪便培养[8]。
1.2.6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应当在患儿入院时及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指导家长如何预防患儿腹泻的发生,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注重饮食卫生,注意食物是否新鲜,食具是否定期进行消毒;指导合理的喂养方法,向家长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告知家长科学的辅食添加方案;定期到妇幼保健部门行生长水平评测,及时纠正营养不良、肥胖等发育障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退,粪便性状、常规检验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大便偏稀或排便次数偏多,粪常规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粪常规异常。
2 结果
126例患儿中痊愈105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为(1.5±5.3)d。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迁延性、慢性,急性者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重者出现脏器功能障碍;慢性持续时间长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各种疾病,给患儿的健康带来危害,甚至持续至成年。小儿腹泻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综合性干预是主要的方法[9],腹泻病患儿以婴幼儿为主,自我表诉疾病能力差,医务人员难以通过患儿主动性表達获得真实情况。因此,护理人员的认真观察和悉心护理在小儿腹泻病能否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资料显示给予126例腹泻病患儿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全面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充分的健康宣教,合理的用药,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及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促进了腹泻病患儿的康复,缩短了住院天数,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且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患儿的舒适度,减轻了患儿和家属的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1.
[2]郐秀英.小儿腹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的研究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107-108.
[3]魏跃如.小儿腹泻病60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07-109.
[4]孟令芳,彭彬生,林莉.小儿腹泻护理观察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55.
[5]王英杰,李雅梅.小儿腹泻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65-66.
[6]高令心.56例小儿腹泻的护理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1):5014-5015.
[7]李敏苗,聪沈,丹薇.小儿腹泻所致红臀的预警护理并联合健康教育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7):1268-1270.
[8]黄邵兰.小儿腹泻护理观察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770-771.
[9]戚春霞.小儿腹泻应用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419-420.
(收稿日期: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