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发展困境与路向
2017-03-14王秀丽
王秀丽
摘要:慕课运动从兴盛到遭遇发展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有效教学和学习本质研究的忽视。慕课课程存在忽视学习者需求,对课程设计重视不足及学习支持环节的薄弱等缺陷。慕课的可持续性发展依赖于对有效学习本质的深入研究、对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对学习支持阶段的关注和对新智能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慕课;困境;路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177-005
慕课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新形式,自2011年兴起后,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席卷全球,影响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教育领域。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具有大规模、在线、免费和开放性的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手段与教育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新媒介,期望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来达到推动“有效学习”的目的。慕课运动兴起后,中国教育者也积极投身这场新的教育变革,大力倡导慕课教育理念,并将慕课形式与教学实践结合,试图改变中国教育面临的种种困境。笔者以“慕课”和“MOOC”作为关键词,以核心期刊和 CSSCI为文献来源,共检索出相关论文562篇。(1)当前,慕课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慕课内涵和特征、慕课面临的挑战、慕课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以及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等几方面。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慕课研究,微观研究较少,也缺乏慕课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有效教学和学习本质视角对慕课发展困境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慕课持续发展的路向。
一、慕课之兴
2008 年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蒙斯合作推出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知识”课程。该课程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注重同伴学习、资源共享和在线互动。课程推出后,获得意外成功,不仅吸引众多在校生,还吸引了上千名社会学习者注册学习。加拿大学者布莱恩·亚历山大和戴夫·科米尔由此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特指在网上开设、对注册学生无学历门槛限制、在线学习人数众多的免费课程。201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三门慕课课程,亦获得巨大成功,每门课程的注册学生均达数十万人,引发“慕课风暴”。2012年,三大慕课平台EdX、Coursera和Udacity相继创立,成为当前慕课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三驾马车”。随后,商业资本的介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慕课学习狂潮。2013年,中国高校也开始尝试慕课建设,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加盟edX;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加盟Coursera。不仅如此,清华、北大、交大等国内著名高校也纷纷推出自主慕课平台,开发本校慕课课程。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提出SPOC的概念。目前,部分全球顶尖大学开始转变原有慕课模式,尝试一种新型SPOC模式(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也称为“私播课”。[1]
发源于美国的慕课是众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教育内部变革力量,信息技术创新,经济因素是慕课运动形成蔚然之势的最主要原因。教育者深刻感受到现行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弊端,有强烈的变革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以“几何式”飞速增长,传统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速度远落后于知识增长速度。传统教育已无法满足网络化知识产生、传播方式,也无法满足数字新生代学习者对即时、互动和参与性学习资源的需求,高等教育亟待变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这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高速无线网络技术、智能手机、云计算等技术进步,让更广泛的人群有接触多元化教育资源的机会;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原本被地域分隔的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和讨论平台。慕课热在美国兴起也有着重要经济诱因。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减少,同时也使得美国高校的募款能力下降,高校为了缩减运营成本,纷纷考虑开设或引入慕课课程。另一方面,民众对高等教育收费快速增长早已存在诟病,加之就业困难,民众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支出未得到应有回报。在这种形势之下,打着“免费、开放”旗号的慕课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经济困难时期有效整合、利用学习资源的最佳途径。[2]慕课运动兴起后,饱含改革热情的中国教育者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慕课运动,积极倡导慕课教育理念,将慕课形式与教学实践结合,出现了大、中、小学争相开设慕课的特有现象。
二、慕课之困
慕课热潮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巨大的现实需求。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的诸多弊端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众多担忧和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对慕课可持续性发展、慕课学习有效性的担忧和质疑。
(一)可持续性发展之困
在经历了慕课元年井喷式发展之后,慕课发展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颓势。目前,学界对慕课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多持怀疑态度。美国著名调查公司巴布森集团于2012—2014年对全美2800多名学术领袖进行慕课发展前景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4年期间,认为慕课发展是可持续的调查对象从28%降至16%,而认为慕课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调查对象却从26%上升至51%。[3]与此同时,学习者的热情也在逐渐减退。2013年5月之前,三大慕课平台的注册人数增长迅速,而此后,注册人数增幅出现减缓甚至停滞的势态。虽然在此期间,各大慕课平台与更多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推出了更多的新课程,但注册者的人数却未明显增长,这说明慕课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实际在减弱。[4]除此之外,典型慕课项目的发展亦遭遇挫折。根据《赫芬顿邮报》2013年的报道:“慕课创始人之一的塞巴斯蒂安·特伦曾与加州州长杰瑞·布朗签署合作协议,支持圣何塞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开设慕课课程。每门课收费仅150美元,远低于常规课程收费,而三门课程的最终通过率却仅为29% 、44% 和51% ,明顯低于预期。目前,双方已宣布暂停该项目。” [5]无独有偶,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UNE)是远程教育的领先者,在线教育运营经验丰富。该校于2013年启动一项慕课项目,但仅一年多时间,该项目就因付费用户不足,持续亏损而中止。[6]这说明即便拥有丰富在线教育经验的教育机构对慕课运营模式的探索也面临巨大困难。目前,慕课的商业运营模式尚未成熟,众多参与慕课的在线教育公司鲜有盈利。国内在线教育投资调查显示:2015年,在线教育机构获得投资总量为19.15亿美元。但到2016年,在线教育资本市场投资大幅缩水,前8个月总投资额仅为5.79亿美元,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二。[7]没有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慕课昂贵的课程开发与运营成本,对于面临经费紧缩并尝试降低成本的多数大学而言,确实难以承受。学界的质疑,学习者热情的冷却,慕课项目开发者和参与者的挫折,资本市场的遇冷,都预示慕课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
(二) 教学有效性之困
慕课运动从一开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逐渐遇冷,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各种弊端,未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体验。慕课作为新的网络教学形式,在满足学习者需求、课程设计、有效检测和合理反馈等方面均存在缺陷。这些不足制约着慕课发展,使其无法在当前阶段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首先,慕课课程无法根据学习者需要设置学习内容,也不可能为学习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慕课课程是学习者免费享受的课程。不同于付费教育,慕课课程提供者不对慕课学习者承担明确教育责任。这导致多数慕课平台并不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课程,而是根据课程讲授者能够提供哪些课程的原则开设课程,无法给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由于课程性质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慕课平台很少提供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慕课课程多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提供的基础理论课程,分散在各个学科领域,严重缺乏某一特定专业的连贯的、系统的课程。学习者在学习这些课程后,既不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也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以获得学位。正是因为慕课平台的课程提供者没有考虑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没有给学习者一个明确的目的,才导致慕课课程的完成率极低。
其次,慕课课程设计缺陷无法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作为一种自由学习方式,慕课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慕课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内在主动性,才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证学习效果。但是慕课在优化课程设计以调动学生的动机方面,显然没有足够重视。Margaryan等依照课程设计理论模型对76门慕课课程的课程设计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慕课课程的设计质量不高,存在各种课程设计问题,如没有从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角度设计课程,缺少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等环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课程讲授者虽具有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但缺乏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尤其缺乏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慕课课程提供者开设课程的主要原因是为迎合学校市场化营销策略的初衷,并没有真正考虑教学目的。[8]Holton的研究从资金投入的角度表达了对慕课课程质量的担忧。他发现慕课平台将大量资金用于聘请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管理的技术人员,但没有哪一平台公司投入资金聘请课程设计专业人员。[9]可以说,大多数慕课课程依旧遵循行为主义学习原理设计课程,较少考虑学习者内在动机和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内化和生成过程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区别不大。
再次,慕课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慕课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机器评分和学习者互评两种。机器评分的检测功能存在一定局限,只能用于检测记忆性和理解性知识,对较高层次的知识,如分析、评价和应用知识的检测较为无力。慕课课程设置的分析、评价或应用类中高级知识的检测主要依靠在线学习同伴完成。同伴评价既无法保证评价的质量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学生从相互评价中得到进步。一方面,即使在评分原则的指导下,同伴也可能会因为对知识的掌握欠缺而对其他学习者学业作出误判;另一方面,学习者也会因为网络上各种意见不同的评价而感到迷失。可以说,期望同为某一领域初学者的学习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建设性的学习反馈几乎是奢望。另外,由于区域时差的限制,学习者不可能同时在线学习,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即时交流,这会造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得不到及时回答的情况;同时,延时的、远程的解答导致讨论过程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Nature杂志发表的关于慕课网络社区交流模式的研究表明: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参加课程相关讨论的频率普遍不高,只是偶尔参加讨论,讨论集中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而且讨论社区的模块性阻止信息的传播,使其难以成为真正有效的跨区域信息传递和学习渠道。[10]
三、慕课之路
慕课作为新的在线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是其维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提高在线学习体验的质量,慕课资源开发者还是应当回归到对学习本质的研究。唯有了解有效学习本质,才能开发出符合学习规律的优质资源,推动慕课持续发展。正是基于对这一关键问题的认识,哈佛大学和MIT领衔的edX将其慕课项目的重心放在学习本质的研究计划上。edX计划利用其平台,深入研究学习者如何学习、技术如何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在慕课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习等重大问题。慕课是为学习者设计的一款教学产品。若要找到成熟的、可持续性的慕课发展模式,关键是形成一种教育工程学思维,将学习本质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可靠的学习技术,再将这些创新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产品中去。[11]说到底,慕课发展的兴衰最终还是取决于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的根本问题的深刻洞察。如果没有学习本质研究方面的切实进展,慕课改变教育的理想必然走不远。
慕课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是慕课可持续性发展的另一路径。2015年,法国让-穆兰大学推出一门名为《商业流程分析导论》的慕课课程,吸引了7500名学习者。然而随着课程的推进,仅一半用户保持活跃。其中,在职商业人士占90%,学生群体仅为6.5%。课程开设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企业的商务流程科学分析、优化管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一教学目标与在职商务人士的工作需求恰好吻合,因此保证了在职人群的较高参与率和课程满意度。[12]此案例说明学习者的内在需要是维持学习行为的最佳动力。慕课教育可以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群需求,与专业技能培训对接,开发符合企业和职业人群需求的课程。慕课和职业教育结合将派生出更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例如:企业参与慕课平台课程内容制作,为学习者颁发机构+企业的双认证证书;慕课平台也可直接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让用户更加直接地学习职业技能。[13]目前,一些慕课平台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比如Udacity推出的“纳米学位”课程。“纳米学位”课程集中教授某一具体任务所需的技能,学习者可以快速掌握并快捷就业。在美国,“纳米学位”的毕业生可以获得工作推荐并拥有带薪实习的机会。在中国,Udacity与滴滴、京东等科技人才需求大的公司合作,为学习者提供定制的实践性学习项目并推荐工作。这种针对性强、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快速就业机会的慕课课程必将会受到学习者欢迎。
慕课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离不开慕课课程学习检测、反馈环节的提升。在线教育包括两个阶段,课程的制作开发阶段和学习支持服务阶段。最有效的学习实际发生在学习支持阶段。学习者在讨论、交流、答疑、作业的批改等人际交互过程中不断改善内在知识结构。慕课开发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学习支持阶段评价、反馈、互动的重要性。目前,慕课平台对课程开发制作阶段重视有余,而对学习支持阶段重视不足,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取代人际之间的交流,这是导致目前慕课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14]针对这一点,慕课开发者可以通过同伴评价培训来改善同伴评价效果,或者通过优化论坛交流模式来提高学习者论坛交流参与度,以使学习者能够从慕课的学习支持阶段获益更多。同时,慕课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轨迹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知识学习路径、重难点掌握情况及互动反馈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知识点推荐和个性化的反馈以提升学习支持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变慕课大规模学习者导致的学习支持阶段薄弱的缺陷,从慕课向SPOC过度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SPOC 可以有效避免了慕课大规模学习者造成的学习支持阶段的评价、反馈困难,其“小规模”特性能有效提升学习参与度、交流互动性及课程完成率。
慕课作为技术方面领先的教育方式,也可凭借其技术优势走出困境。慕课可与新兴的感知智能VR(Virtual reality)技术相结合,增强学习环境的体验性和学习者对知识的感知认知。VR技术提供的沉浸式場景将有助于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教学。学习者不仅可以接受丰富生动的全方位信息,在与模拟场景的良好互动中内化学习内容,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调整学习场景。未来的慕课课程将在传统、单一的试听输入和键盘交互的基础上增加立体输入、体感交互等新的互动方式。新技术在慕课课程中的应用将整体优化慕课的学习体验。
结 语
慕课运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巨大的现实需求。然而,在短暂的兴盛之后,慕课发展遭遇瓶颈。慕课虽是新兴网络学习方式,但慕课课程开发者对有效学习本质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慕课课程在满足学习者需求、课程设计、激发学习动机、有效检测和合理反馈等方面都存在缺陷。这些不足严重制约慕课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在对学习本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慕课开发者才能推出真正促进有效学习的课程。为了实现慕课的可持续性发展,慕课平台应关注学习者的需求,积极探索职业技能培训的道路。慕课还应当合理控制学习者规模,避免大规模学习者带来的学习评价和反馈难题,形成有效的学习支持。慕课可以继续发挥其在科技领域领先的优势,与新兴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为学习者创造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全新仿真学习体验。唯此,慕课才能在教育改革道路上有长远的发展。
注释:
(1)文献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以“慕课”和“MOOC”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出287篇和684篇,剔除重复文献后为562篇。
参考文献:
[1]佚名.SPOC: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的结合点[EB/OL]. http://www.edu.cn/xxh/zyyyy/zxjy/ mooc/201601/t20160113_1356714.shtml.
[2]李小涛,张建武,蔡旻君.MOOC 时代美国高校教育价值观的微变及其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16,(82):122-128.
[3]杨满福.“慕课”潮退去了吗:问题与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 2015,(9):19-25.
[4]卡兰·凯莫卡.MOOC: 新型网上大学[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430.
[5]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论坛,2014,(1):10-17.
[6]Andy Thomason. Australia's U. of New England Shuts Down MOOC Project[EB/OL].http://www.chronicle.com/blogs/ticker/jp.
[7]董亚雪.在线教育遇冷 下一个风口在哪里?[N].北京青年报,2016-09-13(T11).
[8] Anoush Margaryan,Manuela Bianco,Allison Littlejohn. 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5,(80): 77-83.
[9]Doug Holton.Whats the “Problem” with MOOCS?[EB/OL].http://edtechdev.wordpress.com.
[10]Nabeel Gillani,Taha Yaseri & Isis Hjorth.Structural Limitations of Learning in a Crowd: Communication Vulnerability and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MOOCs [J/OL].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06447.
[11]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大数据、大变革— edX首门“慕课”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14,(6):34-37.
[12]Leslie Huin,Yann Bergheaud & Eric Disson.When a University MOOC Become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duct[C]//in Mohammad Khali ed.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Stakeholder Summit on Experiences and Best Practice In and Around MOOCs. Austria: University of Graz, 2016:349-355.
[13]张凤.慕课之路在何方,深度解读慕课行业未来发展趋势[EB/OL].http://science.china.com.cn/2016-10/28/content_9120751.htm.
[14]佚名.慕课已死?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平台?[DB/OL]. http://edu.southcn.com/jygd/content/2016-03/31/content_145138185.htm.
(责任编辑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