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地做历史的担当者

2017-03-14张冬云

江淮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七一

张冬云

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一要激情干事,把工作真正当成事业干,把辛苦当成人生的财富,把干好争先当成责任;二要心存敬畏,敬畏党纪国法、敬畏人民群众、敬畏权力、敬畏同事和家人;三要勇于担当,担当要有底气,担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能力;四要强力执行,要强化执行意识,增强执行能力,完善执行机制。

关键词:“七一”重要讲话;激情干事;心存敬畏;勇于担当;强力执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019-006

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歷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一篇大文章,体现了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时代厚重感和未来愿景感。他强调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笔者以为,学习贯彻好这一讲话,做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要激情干事

干事的激情、昂扬的斗志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干好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激情和斗志,肯定是一盘散沙,注定没有希望;对一个地方发展来说,没有激情和斗志,就难以打开局面,延误事业发展;对个人来说,没有激情和斗志,就好比身体失去了灵魂,什么事情也不可能真正做好。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昂扬的斗志,充满战斗的激情,不惹事也不怕事,敢于亮剑,敢于说不。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任什么职务,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就能成就梦想。

首先,要把工作真正当成事业干。现在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如今干部的工作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另一种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还有一种是把工作当成副业。把工作当事业来对待的同志,往往会激发强烈的使命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工作岗位上肯钻研、立标杆、当旗帜。把工作当职业来对待的同志,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满足于不出错、不出局,工作上难有大起色、大作为。而把工作当副业来对待的同志,公事“磨洋工”、私事“打冲锋”,工作中慵懒散漫,敷衍了事,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结果误己误事更误人。大凡有大作为者都视工作为事业,甚至视工作胜于生命,他们的人生也因事业有成而精彩纷呈;而大凡平淡无为者多因只为工作而工作,结果工作完了,人生也到头了,退休便褪了色,退位便失了志;至于那些把工作当副业的,不但会因为“不务正业”而砸了“饭碗”,而且常常会因为一己私利而误入歧途。

第二,要把辛苦当成人生的财富。人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挫折,但只要有了坚强的毅力,就会不知疲倦、不怕劳累,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挑战和挫折,不惧任何风险,不被任何艰难所困,始终以向上的姿态,开辟美好未来。

第三,要把干好争先当成责任。我国现在很多撒手锏都是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基础上搞起来的。抗美援朝后期,毛主席说我们要搞原子弹,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曾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再看钱学森一生的三次激动,第一次是从美国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第二次是搞成原子弹,第三次是被授予“优秀共产党”称号。这种争创一流、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地方,为什么不一样?责任心、事业心很重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我们政法机关的共产党员更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服务大局、争先争优。

二、要心存敬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做;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保持敬畏之心体现的是一种为官态度与为人境界,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中外先贤古圣无不强调自我反省、遵从约束。德国哲学家康德敬畏“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中国古人则笃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党员干部来说,大家都要敬畏党纪国法、权力、群众、同事和家人。

一要敬畏党纪国法。纪严于法,把纪律挺在前面,法律底线是红线、高压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一个对党纪国法时刻敬畏的人,不会也不敢违纪违法。

二要敬畏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人民群众最可敬也最可畏,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共产党人要永远不忘根本、不忘初心、不忘使命。党员干部要把自己看低一点,这样才能清醒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进而做到降低姿态,勤政为民,以勤促廉。许多落马高官就是因为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高估自己,最终滑向万丈深渊。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感情问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古代仁人志士尚能如此,身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不计较名利,不患得患失,做到无论担任何种职务,不管身居何处,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当好人民公仆,做好本职工作。

三要敬畏权力。“为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一名领导干部,对待手中权力应时刻心存敬畏,努力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之所以“敬”,是因为一个人手中权力再大,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贺龙元帅说过:“大家必须记住,是先有战士而后才有干部。是因为有了120名战士,需要建立一个连队,才任命一个连长,绝不是因为你是一个连长的料,才给你招募120名战士,不要把位置颠倒了。”对手中的权力应当戒慎恐惧、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四要敬畏同事。所谓同事,就是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的互相支持工作、共同进步的人。只有敬畏同事,才能赢得尊重,营造团结、友爱、诚信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些人随着职位升迁,与同志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有的喜欢指手画脚,听不得不同意见,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不如我;有的气量太小,容不得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自己有点成绩沾沾自喜,别人犯点小错斤斤计较;有的亲近少数人,失去多数人,搞小圈子孤立自己。这些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事业发展,甚至会使自己走向堕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看到同事的长处,多听同事的意见,容人容言容事,严防嫉贤妒能,严防作对较劲。当今时代是和合共事的時代,一个人难以成就持久辉煌。

五要敬畏家人。家庭是“安静心灵的避风港、扬帆启航的加油站、激励前进的动力源”。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达夫特说:“每个人都有五个不停旋转的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灵魂。工作是橡胶球,掉下去会弹起来;另外四个都是玻璃球,掉了……就碎了。”假如我们今天离开现在的岗位,工作还是照常运转,事业还是同样推进;但家庭缺了我们,家里就会失去顶梁柱,长期处于创伤甚至破裂的状态。守住做人底线这个标准,对共产党的干部来说,似乎偏低了一些,但它的确更具广泛适用性和现实可行性,本质上与高标准、严要求并不矛盾。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事的最起码准绳,也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维护尊严、让别人看得起的法宝,要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于负面后果,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建立防范体系,比较得失后三思而行。

三、要勇于担当

通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观察习近平总书记的外出考察,就会发现一个突出点,就是言行过程贯穿着强烈的担当和落实意识,就是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善抓落实。当干部下基层搞调研抓工作是简单和正常的事情。为政之要,首在担当、贵在执行、重在落实。担当是干事创业的强烈愿望,执行是干事创业的奋斗过程,落实是干事创业的成功结果,就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只有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有了强大的执行力,才能抓好工作落实。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落实力=敢担当+执行力。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敢于担当,简单地说,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王岐山同志在给中纪委机关“两学一做”上党课时指出:我们党一度出现一种现象,现在党内也存在,就是总担心处置暴露出来的问题会影响党的形象,采取捂着、盖着的办法。十八届党中央和总书记不仅敢于把问题在党内公布,甚至向社会、向世界公布,这种勇气来自自信担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担当。这种担当或从情感出发,或从责任感出发;或为亲友,或为家人,或为社会。敢于担当是一种对人民、对党的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不为困难惧、迎着风险上、顶着压力干、克服矛盾冲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干部,必然是一个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的人。

1.敢于担当是一种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人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境界的高低标记着对人生意义的自觉程度,和厚实的思想底蕴。只有那些以自身价值赋予社会以价值,给人以灵魂的震撼、鼓舞和激励,使他人敬仰和赞叹的人,才称得上壮美和崇高,才是境界的写真。敢于担当是一种风格、一种情操、一种态度。面对矛盾、问题、困难,有的勇于攻坚、化难为易,有的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关键在于境界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敢于担当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有了它言谈举止就有色彩,生活就有滋味,就能在瓮牖绳床中体验到生活快乐,就能在蹎前踬后中保持做人尊严,就能在喧嚣尘世中找到宁静,在沙漠荒凉中寻得绿洲。凡敢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公、为民,为他人而奉献、献身;凡不敢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私、为己,只顾个人利益得失,只会念叨自己的那一点小九九,活得就卑微、渺小。共产党人的境界就是忘利、忘名、忘我,为党担当,为国担当,为民担当。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担当越多,价值越大。范仲淹有一句名言:“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2.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古人说“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讲的就是人的责任。作为社会一分子,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责任而独自生存。尽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担当是立身做人之所求,只有具备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品行,才能在困难矛盾面前不缩手,在歪风邪气面前不低头,维护做人尊严,坚守做人底线,体现做人价值。职责意味着担当,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敢于拍板,敢下决心;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气,不随波逐流;才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主动靠前请命,勇挑重担。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如阳光,能激发潜能;责任如甘露,能净化心灵;责任如烛光,能照亮人生。敢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当前确有极少数干部,如果拿敢于担当这面镜子照一照,用敢于负责这把尺子量一量,就会看到差距和不足。在这些人身上,还缺乏一种担当的责任和勇气。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不是大局利益,而是个人得失;热衷于走“上层路线”,喜欢讨巧作秀,不练真功;做事习惯于从条条框框出发,不敢变通,不敢联系实际,唯上唯书;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难题,特别是涉及利益调整等方面的敏感问题,更是瞻前顾后,不敢碰硬,怕得罪人;面对矛盾棘手问题,怕见群众、怕见媒体,这就失去了应有的担当。针对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特别要求,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各级党委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在一定意义上讲,不愿担当就不该当干部,不敢担当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当就不能当干部。

3.敢于担当是一种能力。人品是纯精髓,贡献是硬道理,担当是铁保证,能力是真功夫。世界之大,有能者,普天下皆是发展空间;宇宙虽广,无能者,即使天堂也无立足之地。智者创造机遇,强者抓住机遇;弱者等待机遇,愚者错过机遇。这些都是说,成功和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敢于担当、有能力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本领,一种力量,一种能力。作为党的干部,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么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能力的人。一个人政绩的大小,功劳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能力素质,也就是理想的远度、雄心的高度、信心的深度、行动的力度、决策的科学度,具体表现在对理清思想、创新思路的認识能力,看准问题、找准对策的判断能力,科学运作、提高效率的运作能力,上策下行、确保效果的执行能力,把握形势、驾驭矛盾的应变能力,借助外力、左右逢源的灵活能力。能力是一种悲壮的美丽,是呼唤理性的天籁,是人生珍贵的力量。凡事业成功者的足迹证明,有能力的人,敢于担当的人,能看清自己面对的时空与环境,能牢记自己的重任与使命,保持旺盛的斗志与激情。这种能力元素的形成与增长,依存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忠诚,一种可贵的责任——担当,一种昂扬的精神——奉献,一种不懈的追求——执着,一种难得的品格——淡泊。人,有了能力,可以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把常规转化为超常规,把似乎已成定局的失败转化为奇迹般的成功。这就是说,没有能力的担当,只能是事与愿违,甚至酿成大错。党的干部要有一种不负众望、争创一流的激情,有一种不甘平庸、勇于创新的热情,有一种心系基层、踏实干事的真情,把心劲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工作上,问题面前不回避、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脱、挑战面前不畏惧、不达目的不罢休。同时,也应在攻坚面前不颓废,困难面前不垮台,挫折面前不退步,逆境面前不悲观,让自强战胜自卑,用勇气打败沉沦,不做无所事事的“太平官”;挑重担、担重任,不做逃避责任的“滑头官”;勤思考、勇开拓,不做因循守旧的“平庸官”;求真实、务长远,不做好大喜功的“浮躁官”;“凌霄羽毛原无力、掷地舍石自有声”,以敢于担当排除发展阻力,用良好的工作业绩回报组织和人民。

4.敢于担当要有底气。一名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过不了廉政关,自身有问题,就没有担当的底气。心无杂念、一心干事,干净干事、干事干净,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底气所在。

一是摒弃私心杂念。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担当。敢于担当,首先要凡事出于公心,摒弃私心杂念,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一事当前,首先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而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前途。有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还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这更能体现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冲在改革发展的一线是敢于担当;长期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地区,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同样是担当。一个干部,如果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这怎么能做到敢于担当?如果整天想着当好人、拉关系、谋私利,即使一时得利,也肯定会被群众指脊梁骨,这样的干部难以干成大事,也难以承担重任。

二是养成浩然正气。清正廉洁才能刚正不阿,自己行得正才能敢担当。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己不干净,就无法要求别人,群众就不会跟你走。搞一次特殊就会丧失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掉一片民心。公生明、廉生威,廉洁自有正气来,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带头讲道德、讲修养、讲廉耻,保持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把好小节关、亲情关、社交关。时刻自重自省、慎独慎微,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练就自己金刚不坏之身,增强敢于担当的坚实底气。

三是营造担当环境。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必然触动一些人的“奶酪”,讲一些得罪人的话,做一些得罪人的事,由此有可能受到误解和非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组织上对干部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只要我们一心为了工作和事业,即使一时遇到一些干扰和非议,但最终会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群众的口碑。对组织来讲,一定会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绝不会因为一个干部敢抓敢管、开拓创新、得罪了一些人、丢了一些票,就不提拔重用,要为敢担当的人担当。相反,组织更应优先选拔敢于担当的干部,绝不能让坚持原则的干部吃亏,更不会让到处讨好的人占先。要营造担当可贵、担当光荣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动真碰硬的好干部,宣传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的好干部,宣传心系群众、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干部,让全社会向他们致敬、为他们喝彩,让敢于担当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动,让“担当可贵、担当光荣”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四、要强力执行

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战略是否正确,二是执行是否到位。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组织的成功,成功的组织一定是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者都到位。如果说我们有了正确的决策,但是不能执行到位,那么,决策也只是纸上谈兵。用两个公式来表示:决策正确+不执行=零,那么同样,决策错了+执行到位=零。只有决策正确,执行到位,才能取得成功。事实上,我们现在不缺正确的决策,不缺好的规章制度,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怎样把它执行到位。如果没有执行力,再好的目标、再好的措施、再好的制度,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沓纲领更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世界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今天讲的“执行力”是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怎么样把它执行到位的问题,主要包括什么是执行力,为什么要提高执行力,怎样提高执行力三个问题。

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命令,从而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就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就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一句话,执行力就是指将正确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取得实际成效的能力。从感性的角度看,执行力可以用“快、准、狠”三个关键要素来概括,快,就是执行的速度;准,就是执行的尺度;狠,就是执行的力度。从理性的角度看,执行力表现为“九种力”,即执行前的领会力、预测力、计划力,执行中的服从力、组织力、创新力,执行后的评估力、调整力、问责力。执行力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生命力,它的强弱直接反映为民服务的效果,影响着一个地方部门的工作大局、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党和政府自身的形象。假如执行力不够强,再好的政策、再完美的制度、再宏伟的目标都只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空中楼阁、昙花一现,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

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现象,那么,怎样提高执行力?

一要强化执行意识。决策制定后,要形成执行力高于一切的理念。在决策的时候,大家可以讨论、可以畅所欲言,但是执行的时候没有讨价还价,只能是考虑怎样把它落实到位,如果要讨论也是讨论怎么想办法把这件事执行到位的讨论。增强执行力还要强化服从。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不能有杂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率先垂范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领导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二要增强执行能力。增强领导干部执行力,光有热情不够,只表决心也没用,必须在提高干事的本领上下功夫。要把握准政策,(下转第29页)(上接第23页)内涵吃得透,这是有效执行的前提。领导干部既要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谋思路,又要站在执行者的角度想办法,真正领会实质,完整准确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政策领悟不透、把握不准,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提升组织协调的统筹能力。科学决策一旦提出,就要有效地进行组织实施,要统率和调动各方力量。“为政之妙在于协调”。“百心不能成一事,百人一心万事成”。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从战略、全局和长远上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善于把握重点、兼顾一般、协调推进工作,善于调动各方力量,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九牛爬坡、协力争先,提高执行的整体效能。

三要完善执行机制。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就让那些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让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制度约束作用,是规范领导干部工作行为、增强执行力的重要保证。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责任制以及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导向就是风向标,打造一支执行力強的干部队伍,必先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坚持重用提拔人品正、有办法、干实事、能攻坚的干部,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有能力的人挑大梁,工作才会渐入士气高涨、人人争先之佳境;反之,如果“溜须拍马之辈”获得任用,“千里马”、“孺子牛”受到冷落,局面则可能陷入萎靡不振、逡巡不前的泥潭。要优化督察问责机制。对事关群众利益和发展大局的工作,实行一事一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延伸工作问责,畅通干部“下”的渠道,真正让领导干部有所为有所不为,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中的约束力。努力形成“多揽事、不争功,多揽事、不争权”和“只为落实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的工作氛围。

(责任编辑 无 逸)

猜你喜欢

七一
聚焦“七一”讲话 领会“三种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 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福鼎市社保中心党支部开展“七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