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创造美
2017-03-14杨文平
杨文平
风和日丽的假日同老师们到郊外踏青,看见一位俊俏、时髦的年轻母亲带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游玩。大家顿时触景生情,将话题聚焦到了“美”上,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到印象派的画,从服装与人体的和谐到心灵的美,海阔天空,畅抒已见。
不知什么时候,男孩趴在地上,把儿童望远镜的镜片拆下来,一手拿一片,不断调整焦距,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地上的蚂蚁。男孩那稚气的脸上呈现出无比专注的神态,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世界,那眼神,那表情,令人体验到一种动人的美。
“起来!”年轻母亲一声厉喝,真是大煞风景。“新衣服才穿了不到一天,你就成泥猴了!”孩子却没理会,反而问道:“妈妈,蚂蚁不会讲话怎么会叫伙伴来搬吃的东西呢?”“你还不起来!”“啪”的一巴掌,让孩子从自己的世界中惊醒,“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于是,大家又讨论开来。有的帮助母亲说孩子不对,有的维护孩子而批评母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们对美的具体感受和认识又各不相同。特别是各种美的价值,由于理解的差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有高下优劣之别的。年轻母亲重视孩子的新衣服,在她看来,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泥猴”,也没有丝毫美的价值;而小男孩却重视自然界的奥秘,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感到蚂蚁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他从中体验到的是一种不为母亲所珍视、所理解的美。
每个人大脑中都有一架“美的价值天平”。不同的“美的价值天平”,决定着各种美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驱使人们去追求,去探索。当然,只要是真正美的东西,生活中就一定有它的位置,而在“美的价值天平”上当然也有它的价值。人们不应干涉别人正当的对美的价值的追求,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肤浅而扼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年轻母亲做出的“判决”,是家长的“专权”,担任了“法官”。在这种无形的“法庭”上,年轻母亲的美学价值得到了维护,而孩子的美学价值却受到剥夺。孩子的眼泪,是惊恐、委屈、冤枉的综合产物,不少父母不识其害,反而以孩子在“高压”下的“悔过”而自得。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悔过”,很可能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倘若每次都以巴掌来“判决”,则不免使孩子的心理发生扭曲,造成良好个性的枯萎。这样一来,听话、顺从的“好孩子”可能是培养出来了,但也许一个天才就在父母的“严教”之下被扼杀了。
在这个“美的价值天平”上,父母任意加上自以为是的“砝码”是不适宜的。究竟是父母对,还是孩子对,需要耐心而审慎的衡量。这里要求父母的,则是谦虚、学识与远见!
美感的层次问题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分成许多层次的。人对于美的感受也是这样。日月星辰,山河湖海,飞禽走兽,奇花异草……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构成,形成了美的第一层次——自然美;人类的祖先,利用树叶制成衣服、利用骨头穿成项链,并在后来的劳动中,模仿自然界与人本身的声、色、形、态,产生了很初级的语言、绘画、舞蹈等等,形成了美的每二层次——模仿美;随着生活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性劳动”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在漫长的创造性劳动中,开掘出更辉煌的宝藏,从而形成了美的第三层次——创造美。
这种“创造美”,人人都有享受的权利与可能,但事实上却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只有那些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事业而勤奋劳动的人,因为好奇而追本求源的人,敢于怀疑而大胆创新的人,热爱生活并热爱人民的人,才能在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发现这种美的丽焰,并将之作为精神生活中一种最宝贵而高尚的享受。而正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杰出的人物。
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的穿戴打扮十分尽心,而对孩子的创造性培养则很不重视。容颜美、体态美、服饰美等等虽然也很重要,但一生中若只有这些,而体验不到更高层次的创造美,则是一种莫大的憾事。這种遗憾,恐怕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越高,其程度也越深。
一个人进入“创造美”的高层境界,决不是偶然的造化,而是长期陶冶、训练的结果。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耐心地、有目的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