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优秀课例背后的思想

2017-03-14吴巍莹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例克隆游戏

吴巍莹

一、缘自“克隆课”的思考

“克隆课”是幼儿园教师模仿学习的重要体现。观摩优秀活动之后,教师们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和学习,以期更好地把握活动课例的教育精髓。然而当前,教师对优秀课例的学习往往聚焦于新颖的技法,缺乏对其背后的思想的探究,导致模仿的效果往往与优秀课例呈现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克隆课”的片段来对此做出解答:

上述克隆课全盘复制了优秀活动方案,然而活动效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于二者的共享空间存在差异。乐曲“拨弦”的乐句句末常有重音出现,但缺乏规律。幼儿在感知重音时需要借助外部的线索。在自由状态环节中,教师扮演笨老狼在森林里散步,在重音出现前和出现时分别作突然停止和猛然回头的动作,幼儿则根据视觉线索相应的做站立和不动的动作,以达到感知重音的目标。宽敞的音乐厅共享空间较大,两列纵队的排列方式可以使每个幼儿看清教师的提示动作,也可以使教师观察到幼儿的行为表现,还可以带领幼儿模拟老狼行进的各种路线,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而“克隆课”老师面临的是“人多地方小”的教育情境,每个孩子的共享空间小。“两列纵队”造成原本狭小的共享空间更加拥挤。遮挡密集使队尾的幼儿难以获得外部的视觉提示,加之缺少教师眼神的关注而出现精神涣散。人数多队列长,空间小又造成了队伍首尾相连的现象,增加了碰撞的机会,出现了混乱。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克隆者不了解“共享空间”对教学的影响,出现了教学困难。“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优秀课例是设计者依据幼儿的实际,教材的特点,自身的情况自主研发的结晶。它与模仿者之间的教育生态存在着差异,如果不加以改变而克隆,那么教学效果上不同显得非常自然。因此,教师在模仿优秀活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探究和理解。

二、探究优秀课例背后思想的意义所在

对优秀课例的思想的探究,不仅仅是对活动本身的认知和理解,它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锻造有思想的教师

所谓“有思想”就是指“对事实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意味着在借鉴他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借鉴不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和人云亦云是对他人思想的服从和膜拜,他人的思想覆盖了自我认识,二者没有发生有机的联系,貌合神离。借鉴是将他人思想加以分析和探究,或者对其进行品味、琢磨,运用这些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或者对其进行加工、修改、改造,赋予他人思想新的生命,形成归于“借鉴者的一种新思想”。在探究优秀课例背后思想的过程中,教师会从脑中调取既有的经验,或是某个讲座听过的理论,或是自己亲历的事件,与其进行链接,在认同、对比中实现既有的观念的同化和顺应,建构属于富有个人色彩的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个体观察事物的标准,在认识上就会有所差异。比如,观摩“拨弦”自由游戏环节,有的老师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到视觉监控;有的老师从情绪调节的角度看到了趣味性;有的老师从个性的角度看到了自我控制;还有的老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到了音乐的游戏化。

2.链接理论与实践之路

理论是抽象的、空洞的、普适的,而实践是丰富的、多样的、变化的。实践的变化常常使我们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一个优秀活动方案是一个“理论思想”的混合物,了解活动方案背后的思想,也就是探究“不同理论思想”的变体,这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联结。我们以一个被老师们广泛模仿的活动案例——小班歌唱活动“妈妈你要亲亲我”来说明这个问题。这首歌曲用四句歌词勾画了“孩子和妈妈”相亲相爱的温馨图景:“妈妈呀,妈妈呀,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额头,摸摸你的脸。亲亲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脸。亲亲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脸。”小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依恋对象是妈妈,歌曲所传递的“母子情”极大地满足了小班幼儿需要和妈妈相依相偎的情感,体现了尊重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现代教育观。拼图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 在活动中应用了拼图游戏作为替换歌词的线索,直接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这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的课程建设理念。相对于静止的事物,孩子偏好运动的事物,基于这一儿童发展的认识,活动设计者将传统的静态图谱改编为动态化的设计,引发幼儿更关注歌词的呈现,同时将“过程轨迹”保留在视觉之中,促进了幼儿对歌词理解和记忆。当我们对这个活动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发现它是现代“教育观”(尊重儿童发展需要)、“课程观”(课程游戏化)、“儿童发展观”(儿童视觉偏好)等理念的具体转化,这有助于教师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3.开启创造之门

创造是“有中生有”,而非“无中生有”。心理学认为基于案例的知识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在创造性思维的建构阶段、概念组合阶段、观念生成阶段,基于案例的知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案例中包含大量信息可以使个体可基于少量案例形成复杂的心理模型。在分析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对优秀课例中的问题解决背景、目标、解决问题的程序有了一個总体的把握和认识。当教师面临新情境的时候,他就可以将已有案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建构一个新的案例。这就恰如美国在创作情境喜剧时常常会借用英国情境喜剧的元素。比如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大班韵律活动“牛仔很忙”中我们看到了小牛仔之间玩类似“丢手绢”的追逃游戏,而在大班韵律活动“司马光砸缸”中我们又可以发现“切西瓜游戏”的存在。

三、获取思想的路径

1.读课

在克隆之前,教师需要对所观摩的课例进行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采用口头的方式也可以运用书面的形式。如某教师在观摩了大班韵律活动《拨弦》之后,对课例中教学策略进行了类型、功能、效果与自我知识储备的联系、改动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考和研究。

在克隆之后,教师需要读自己的活动,在不断地与优秀课例的对比中,教师才能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有更为明晰的认识。教师可以教学策略的遗漏性、教学效果及其成因、改动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读书

读书为我们的思维添加“养料”,使我们获得思考现实的“眼光”,它可以有助于我们建构理论分析的眼光和思路。同样的优秀课例在某些老师看来大有学头,而在某些老师看来不过如此。这种认识的差别在于两者眼光的差异。“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读书时首先要思考书中的主要观念和支撑性的概念及联系。然后要思考书中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操作性转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读人

知识具有社会性。海森堡认为,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教师需要和专家、同行交流中梳理思维,在争论和冲突中产生出比原有认识更加清楚的观点和更加生动的印象。W老师在克隆了《拨弦》后,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混乱现象与其他老师展开了如下的研讨:

W老师:老师扮演大灰狼带小朋友做穿越森林那个环节,根本没有办法走各种各样的队形,孩子很乱。

大学教师A:为什么原创课例没有这个问题呢?

W老师:原创课例中的孩子少,地方也要宽敞一点。

教师B:后面孩子看不清老师的动作。

教师C:教师没有提醒孩子要控制步子,结果没有走几步,队形就连起来了。

大学教师A:这里涉及到空间的问题 ,在原创课例那里,小朋友所拥有的个人空间和共享空间都很大的,所以老师不需要提醒幼儿控制步子,也不会造成首尾相连的问题。那现在我们考虑怎么来解决今天面临的人多地方小的问题呢?

W老师:不知道

教师C:提醒幼儿和别人保持距离。

老教师D:音乐一旦出现,孩子的注意力不会考虑脚步的,顾着游戏。

老教师E:可以将现在的2列纵队改为散点,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幼儿看清教师的动作,又缩短了队伍的长度。

老教师D:老师要示范站散点,让孩子清楚如何站。

教师T:在音乐较长的地方,老师可以用原地转圈代替走,这样即符合音乐的性质,又避免了混乱。

老教师E: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讨论怎么在拥挤的环境下玩好玩的游戏。

大学教师A:说了这么多,到底有哪些具体解决方法呢,我们来总结一下。

1.改变队形

2.改变动作

3.自主探索

大家是否同意?

教师们表示同意,将“空间问题”“改变队形、改变动作、自主探索”记录在自己的筆记本上了。

从上述研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入到讨论区域的每位老师携带独特的信息,在交流中丰富着、碰撞着,形成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的双向流动。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思想来源于思考,探究优秀课例背后的思想,才会促使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我们才会成为有思想的老师,当思想之花绚丽绽放时,我们生活的色彩也绚烂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课例克隆游戏
克隆狼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抗BP5-KLH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